山西古跡游(六)新絳

作者: yzwz519

導讀下大佛寺,仍等出租車到長途車站。正好有稷山到候馬的車,到新絳城南公路邊的縣標(三只飛翔的大雁)處下車,8元。縣標下轉乘縣城1路車,1元。到龍興寺。龍興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龍興路北端高阜之上。該寺始建於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由於武宗大興滅佛運動,拆寺毀廟之風盛行,寺內建築幾 ...

下大佛寺,仍等出租車到長途車站。正好有稷山到候馬的車,到新絳城南公路邊的縣標(三只飛翔的大雁)處下車,8元。縣標下轉乘縣城1路車,1元。到龍興寺。龍興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龍興路北端高阜之上。該寺始建於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由於武宗大興滅佛運動,拆寺毀廟之風盛行,寺內建築幾乎毀之殆盡,唯有塔院得以幸存。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於此,改寺為宮,後僧人占居,恢復龍興寺之名。原存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和龍興寶塔等。1990年,重建山門及108級青石台階。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懸山筒瓦頂,梁架為元代遺構,殿內塑宋金時期彩塑毗盧佛、釋迦牟尼佛、盧舍那佛及侍立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彩塑主佛高達4.5米。大殿後就是龍興寶塔。據碑文記載龍興塔始建於唐,原為八級,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包以外皮,並增高至十三級。塔呈八角形,高約43米,全部用磨光的青磚砌成,塔身各檐下的鬥拱等均為仿木結構,塔的每級上均有額題,該塔結構精巧,體態秀麗,頗有“欲與天公試比高”之雄偉氣勢,登上寶塔頂後,絳州古城一覽無余,不過現在是再也看不到“臥牛”的橂樣了(絳州城又稱臥牛城,謂建築布局似臥牛)。在山上西望可見雙尖高崇的天主教堂,形似上海徐家彙教堂,不過要過去可不近,所以沒去。下龍興寺,在正平街上一間飲食店點了些水餃之類果腹,鄰桌一青年看似也是獨行俠,過去一問,果然,是大連來的旅行者,從五台山過來,正好和我相向而行,於是干脆搬到一桌交流起山西的各種情況。不過他還未開始絳州的游程,所以向當地人老人打聽去絳州大堂的路,正好可以走邊上的小胡同,並告訴我左轉右轉直行,到了實驗小學再問。胡同裡人很少,叉道又不少。正猶豫間,過來一位開摩托車的中年人,攔車問道,他說干脆我捎你過去,一直送我到實驗小學。又一次遇上熱情的山西人,真是感激萬分。實驗小學守門的保安,告訴我從邊上的路向上坡走,上坡後見一樓,小學生在這裡追逐玩耍,原來這就是樂樓,背後是鐘樓,再朝上走是鼓樓,統稱絳州三樓。明清時州府縣城多有市樓,俗稱鼓樓,唯絳州三樓並峙,南北鼎形排列,鐘樓在南,樂樓在東,鼓樓偏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明清均有重修。現存木結構為明代遺構。因年久失修,1994年進行搶救性翻修並彩繪,現面貌已煥然一新。鼓樓築在七星坡頂端西側,座西面東,基址宏大,磚石混砌而成,東西辟券洞門串通,樓身為三重檐,歇山頂,逐級相應收縮。底層面寬五間,進深二間。二層、三層皆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二層也可以登高遠望。樓身基座東側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創建重修鼓樓紀略》、《重修鼓樓》碑石2通。 鐘樓最早為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所建,後因失火全部毀盡,又在廢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現存建築為明萬歷年間遺構,清代有修葺。1979年和1994年兩次翻修,使之煥然一新。該樓地勢高峻,台基聳立,為正方形,樓身四面設有券洞門,嵌有四副石刻楹聯,屋頂為十字歇山頂,剪邊琉璃瓦飾。內懸萬斤巨鐘,為金天德大定年北關“天慶觀”所鑄。但鐘摟園門緊閉,無法進去參觀。

樂樓 創建年代不詳,現為明代遺構。因年久塌圮,1983年予以搶救性維修。樂樓座南面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檐插廊,台基高為2.5米,明間寬大,並出抱廈一間,屋頂當心間凸起,猶如閣樓形制,據傳上下可以同台唱戲。屋頂為硬山筒瓦頂。樓北面有逐階增高的石砌七星坡,原有城隍廟,此樂樓為酬神演戲之戲台,又是城內過年過節戲曲活動的主要場所,台前坡道寬廣,呈傾斜狀,觀眾可以就勢觀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擋。 從鼓樓門洞進入,不遠處就是一中校門,征得門衛同意,並查驗身份證後,進入校區,路盡頭就是絳州大堂了。絳州大堂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占地面積311.28平方米。始建於唐,現存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州大堂始創於唐,現大堂內仍有四塊大型石質覆盆式蓮花柱礎可以炫耀唐代的輝煌。一千多年來,這裡一直是州府衙門的正堂,明鏡高懸,衙役吶喊,百姓有冤,可以擊鼓上堂,是非曲直,全憑知州的良心所栽。難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塊已碎裂成多塊的“魚兒跪堂石”,意為魚兒喝水各憑良心。

該堂又名“帥正堂”,史載唐王李世民在穩定李氏王朝的基礎上,為討伐平息外族人侵,東征高麗,命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在絳州設帳募軍,招兵處就設在州治署衙正堂內。白袍虎將薛仁貴投軍,征東平西,最後在汾河灣築台拜將,也都與“帥正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絳州大堂面寬七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筒瓦頂,檐下為五鋪作單下昂鬥拱。大堂高大寬闊,巍峨壯觀。全國州衙正堂規制通例為五間,而絳州獨為七間,乃國內少見。現全國尚保留有三處州衙大堂,“絳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築風格粗獷豪放,造型樸實無華,堂內柱子,特別是前後門楹柱,其粗難以合抱。為擴大堂內面積,內柱大量減少,橫梁為三架重疊,與縱向大內額,由額相接,與橫行大梁疊架承重,撐以通天立柱,堅固有力。梁柱多為原始材料剝皮稍加砍削而成,無統一規格可循。從總的風格看,現建築應為元代重建遺構。

大堂的周圍尚留有一部分附屬建築,堂前原有卷棚抱廈三間,上部雖已毀,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廂房南北拉開,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辦公的地方。中間青石板鋪就的引路南端有木石牌樓一座。堂後留有二堂房屋數間,這裡是州府官員下榻休息的地方。堂西側尚留有一小橋流水,假山松濤的小型花園一座,是官員因衙事煩惱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後便是供知州、夫人、小姐消遣游覽的州署花園——絳守居園池。堂內北壁東側嵌有一塊高116、寬70釐米的《文臣七條》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刻制,上書敕宋真宗趙恆御制。又走回到實驗小學,經人指點,其實斜對面就有路,可通主要街道龍興路。在龍興路坐1路車,1元,回到縣標處,在公路邊車站等候馬36路車,2元,到候馬火車站。坐候馬-臨汾7806次車,到臨汾,住車站邊上的鐵路賓館,標准間80元/房。放下行李就到賓館邊上的旅行社打聽去壸口瀑布的一日游,沒有半票優惠。就放棄了。再去找出租車,也是要包門票180元,我提出門票我自買,光車錢,司機說100元,還和我擊掌成交,說好明早上車就在賓館門口。我不放心,還步行去兵站路車站問了一下長途車的情況。本來住在車站附近就為圖方便。但根本無法洗澡,不是沒熱水,而是蓮蓬頭離牆太近,又鏽死,熱水幾乎貼牆而下,除非人貼在牆上根本淋不到水。還有蚊子,更雷人的是我到前台去要蚊香,居然回答我:“已給領導打報吿,還沒批下來。”還自嘲國營企業沒辦法。只好自已想辦法,去小超市買了一盒蚊香。電視信號也差。但一天下來人困馬乏,就不跟它計較了。



(新絳,龍興寺)



(新絳,樂樓、遠處為鐘樓)



(新絳,鼓樓)



(新絳,絳州大堂)



(新絳,小巷)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