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5點多就起來了,6點不到就打手機與昨天約好的司機溝通,誰知他吿訴我,因為他另接了4位客人去壺口,所以請我另找別人。時間太緊張,去延安途經吉縣的班車,6:30開車,馬上走還來得及。幸好兵站路車站離火車站不遠,能買直接到壺口的票,45元。還有時間到車站附近吃個早點。車准時出發,一直向西,路況也越來越差,山西各地公路上跑的大噸位運煤卡車極多,所以路面損壞嚴重,而且很容易堵車。 10點多到吉縣縣城,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山區小城。傳來消息是去壺口的公路嚴重堵車,更本過不去。司機決定走老路,從縣城走新路到壺口大約是46公裡,走老路還更遠10來公裡。老路是崎嶇山路,路窄彎多,誰知上山不久又遇大霧,有時能見度不足10米。但在霧氣稀薄時仍可看到山勢的陡峭。虧得司機的技術不錯,乘客也跟司機說,不著急,慢慢開。經過近百個急轉彎,終於盤上高山,又盤下高山。已經到了壺口所在的山溝了,人人都舒了一口氣。壺口鎮到壺口瀑布景區還有4公裡。司機此時稱可以送到景區,同時由他統一買門票,景區門票應該全票91元,半票46元,由他買全票90,半票50。他買團體票,差價由司售拿,這在某些地方已成司售人員掙外快的一種手段。而不到景區的乘客被要求先下車,待去景區的乘客回來後,再拉他們一起去延安。一車人有10來個要去景區,售票員跟著去景區,好讓游客放心。黃河水從近千米寬的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湧來,驟然歸於二三十米的“龍槽”傾注如壺口,形成極為壯觀的壺口瀑布。瀑布落差約三十米,滾滾洪流,到這裡急速收斂,注入深潭,聲似雷鳴。水波急濺,激起數十丈水霧。壺口觀瀑,水太小,顯不出瀑布的雄壯,水太大,漫了灘,就只有旋渦可看了。最佳觀賞期分為兩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農歷三月間,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開,稱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剛過去時,河邊眾多山泉小溪,彙集大量清流,陣陣秋風吹過,常有彩虹出現,叫做“壺口秋風”。數九寒冬,壺口瀑布又換上了一派銀裝玉砌的景像,瀑布周圍的石壁上,掛滿了長短粗細不一的冰滴溜,配上河中翻滾的碧浪,更顯示出一幅北國特有的自然風光。我這次去時,水量略小,但還能看到瀑布的雄壯,但由於霧後初晴,沒見到彩虹。班車上的人在售票員的催促下早走了,只有我要返回臨汾,不跟這班車走了。所以我不著急,還下龍洞轉了轉,從下往上看瀑布更顯壯觀。所以說看壺口瀑布山西比陝西好,倒也有理。龍洞收費21元,沒有票據,更沒有半價票,只是有人在洞半腰登記收錢,像是私人承包的。上了岸,這才看有什麼車可以回去,既無大巴、也無中巴、連小面包也沒有。據說,吉縣每天到臨汾的車有多班,問題是到吉縣的車也找不到。停車場有20來輛小車,大部分看起來是私家車和公車(車況較好),只有2、3輛是拉客的車(車比較舊,比較低檔,司機不去看景)。巧了,昨天約好的司機也在,雖有點尷尬,但也只表示(為了錢)沒有辦法。還好有一個輛車是一對北京老夫妻包車,就和師傅商量搭車,開價100元,一點不讓價,還說來時有兩人搭車,老夫妻嫌擠不願意,所以要少收他們50元錢。明知他一派胡言,但他現在奇貨可居,也只好就範。看來去壺口瀑布,比較保險的方法還是通過旅行社,除非3、4個人自已包車。等老夫妻上岸,車就啟動回臨汾。據說堵車已排除,所以可以走新路了。走到堵車地點一看,是一個大約20度的大坡,早上又有點雨,道路有點滑,載重車上不來。再怎麼說小車也快多了,三個小時左右就近臨汾了,見山頂一個大寺院,問司機什麼寺,說是煤老板修的宮殿式別墅,已經投入2個億,還沒修完。進臨汾,告訴師傅要去鐵佛寺,司機將車停在鼓樓前,已經看到鐵佛寺的塔就在不遠處。經問詢走小街來到鐵佛寺門口,現在是臨汾博物館,又名大雲寺,位於臨汾市區西南隅,不收門票。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遭地震毀壞,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閣等建築組成。方塔是寺院的精華,六層,一至五層為方形,第六層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塔高30米,系水磨青磚砌成。各層均有琉璃圖案裝飾,共計64塊,內容為佛門傳說故事,引人注目。塔內一層中空,空間較大,內置高六米、直徑五米的生鐵鑄佛頭,造型豐滿,眉目端莊,形神兼備,為唐代原作,故有鐵佛之稱。它反映出盛唐時期平陽(臨汾古稱)冶煉技術水平,對研究我國采礦、冶煉技術有重要價值。從小路返回鼓樓,快關門了,趕緊買了門票上樓,5元。平陽鼓樓,位於臨汾城中心,因建於東、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又名大中樓。基座呈正方形,周長160米,樓高43.76米,為我國現在最高的鼓樓。
平陽鼓樓始建於北魏,樓上存有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年鑄2500余公斤大鐵鐘一口。據方志和碑碣記載,歷史上臨汾鼓樓曾有過七次修建;現在的鼓樓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樓基座券砌門洞,十字相交,通連四條主街。門洞上方各嵌有依明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原刻復制的巨形石雕匾額,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樓基東西兩側各建有門樓,東曰“遠眺”,西曰“雲梯”。入門樓,沿級再登,拾級而上至中樓台坪及中、上樓層,近觀遠眺,別有風光。大中樓門廳匾額題詞為明清兩代所傳,由徐向前元帥、著名書法(畫)家啟功、李鋒、董壽平、段雲、舒同、趙樸初諸先生書寫,名人名作薈萃,為鼓樓增輝。鼓樓下坐11路車到火車站(1元),路牌上雖有火車站站,其實已改變線路,只停距火車站兩個街口的平陽北街,而不直接到火車站。因為早已過退房時間,只好在鐵道賓館再住一晚。

(去壺口山路上遇霧)

(龍洞中看壺口瀑布)

(大雲寺,鐵佛頭)

(大雲寺塔)

(大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