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麗江逍遙游——麗江六

作者: Lilyaa

導讀【萬古樓】8月7日是在麗江的第三天,我們又去了古城。這回從另一入口新華街進去,也是一樣的五花石路,也是兩邊開滿了店鋪,走到盡頭路向右拐開始拾級而上,這就是去萬古樓的路了。據說登上萬古樓可北望玉龍、南眺文筆(峰),又可俯瞰麗江古城全貌,我們就每人花15元門票(兒童免票)進去了。這萬古樓是一座五層四面、鬥拱重檐的木結構的建築,紅漆木柱閃閃發 ...

【萬古樓】8月7日是在麗江的第三天,我們又去了古城。這回從另一入口新華街進去,也是一樣的五花石路,也是兩邊開滿了店鋪,走到盡頭路向右拐開始拾級而上,這就是去萬古樓的路了。據說登上萬古樓可北望玉龍、南眺文筆(峰),又可俯瞰麗江古城全貌,我們就每人花15元門票(兒童免票)進去了。這萬古樓是一座五層四面、鬥拱重檐的木結構的建築,紅漆木柱閃閃發光,維護得很好。據稱主柱有16根,皆是從底到頂的通天柱,有22米高,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第一樓。樓高33米,像征著33萬麗江人民繁榮昌盛;樓四面有門,門口各有兩只石獅,恭迎四面八方游客。我們特別注意到樓底四角基石上雕有獅頭魚尾的動物,猜想是龍的九子之一吧?

進了樓沿著寬闊的木梯上了樓,四面都是有很大玻璃的木窗,有幾處大開著,方便游客觀景。中外游客絡繹不絕,多數都拿著望遠鏡眺望,但今天天公不作美,濃雲密布,北望“玉龍”望不見,南看“文筆”也無蹤,只有近處的山丘影影綽綽,隱約可見。倒是依欄憑眺麗江古城,可以見到密密麻麻房頂密布,一色的青瓦房頂,似乎房子之間沒有間隙似的,也幾乎看不出街道,但用望遠鏡細看還是可以看出四合院的結構。這就是始建於宋元時期的大研古城,已有約600多年歷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又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品酥油茶】參觀過萬古樓,我們在街邊的咖啡巴用餐。一排藤制的桌椅擺放在街邊柳樹下,上面撐著大陽傘,桌上放著瓶花,旁邊還有修剪成圓形的冬青樹襯映得綠意盎然,耳邊響著淙淙的流水聲,是街旁的清溪在歡快地流淌。可是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品嘗酥油茶。我只知道這一般是藏族人的食品,豈不知這也是納西族的食品哎。我從來沒有嘗過,所以有這機會就一定要試一試啦。服務小姐問我要什麼口味的,她看出我是一頭霧水,又問“要甜的還是要鹹的?”我想了想說,就要鹹的吧。可她卻建議我要甜的,說如果是沒有嘗過的,鹹的多半都吃不慣的。好吧,那只好品嘗一下甜的了。原來我以為一定是用碗裝的(在電視裡看到藏族人都是用碗的嘛),沒想到是送上來一玻璃杯酥油茶,比牛奶顏色要黃一點,裡面還有一些顆粒狀的東西,服務小姐說那是放的碎的花生仁和核桃仁,嘗一口甜甜香香的,味道挺好的哎!我很快就把一杯都喝完了,要不是人們說這東西火氣很大,我真想再嘗一杯鹹的呢。

【東巴文字】麗江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納西族東巴文字被稱為“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在麗江街頭有一塊“猜字壁”,上面全是東巴文字,我很難猜得出是什麼字。我還特地買了兩塊寫有東巴文字的工藝布墊,上面寫的是“合家歡”和“年年有魚”。還有舉世聞名的納西古樂,可惜我們沒能如願去欣賞到,因為下午兩點去買晚上的票都已經賣完了。又給我們以後還要再來麗江找到了一個理由,哈!

【布農鈴】我們走近大石橋的橋頭時,耳邊傳來一聲接一聲的“當”、“當”的清脆悠揚的鐘聲,每一聲響過後那聲音久久地在空中回蕩,又不像大廟或是教堂的鐘聲那麼宏亮,是什麼鐘聲這麼悅耳?我們四處張望,終於發現聲音就是橋頭旁邊一家商店裡傳出來的,再仔細一看原來它的門口掛著一排小鈴鐺,每個鈴下面懸著一塊小木牌,小木牌上還畫著畫。我們不由得走了進去。店裡掛著很多這種鈴,有多種款式,價錢從30元到八、九十元都有。年輕的女店員輕聲細語地向我們介紹,這種鈴稱作“布農鈴”,是一個叫“布農”的人發明的,他曾沿著滇藏茶馬古道騎馬跋涉到拉薩,歷時三個多月,一路上馬鈴聲單調寂寞,他拾得兩片木塊畫上瀾滄江和梅裡雪山,掛在馬鈴上和自己胸前,受到沿途9位活佛開光加持,保得一路平安。後來用橫斷山的珍貴木材繪制出售,被譽為“布農鈴”,已銷往世界幾十個國家(但國內只此一家,沒有分店)。它會為人們帶來吉祥平安。說著就用小棒輕輕地敲其中一個鈴,就聽到和剛才在路邊聽到的一樣清脆又悠揚悅耳的鈴聲久久地在空中回響起來。我的先生最愛收集罕見希有的玩意兒,他仔細挑選了一個有點古董味道的、聲音比較宏亮的,木牌上畫的就是門前這座大石橋。雖然花了80多元,卻是一件很特別的旅游紀念品哎,是在其他的旅游點買不到的噢。

【拜訪納西人家】麗江不愧為著名的旅游城市,還專門有“古城民居參觀院”。我們逛街逛到一座二層小樓旁邊,就看到在它的院子牆外掛著一面小旗,上面就寫著這幾個字,旁邊還有塊木牌上書“印度華僑楊守其故居”,看來可以入內參觀,我們就走進院門。只看到一位納西族老太太,她熱情地站起身招呼我們,帶我們看各個房間,給我們講牆上掛的照片上的楊老先生和他的家人,可惜她說的話雖然是漢語卻帶有濃重的當地口音,我只是約莫聽出她已82歲,現在家人沒在家。但院子裡收拾得干干淨淨,桌椅和雕花門窗擦得一塵不染,牆邊擺放著各種花卉生意盎然,看得出另有人在精心照顧這個家。正屋對面的照壁上“清白傳家”四個隸書大字,映出屋主楊老先生的高尚的治家之道。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