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照片請至我的博客:http://***/wulihui
·霧鎖維港·
不知道有多少游客,像我們一樣,將維港作為到訪香港的第一站。
這一天飄著小雨,空氣中帶著一點不應該屬於夏天的寒意。我們在港的時間很短,所以一待放下行李安頓好,我們就出發了。灣仔的天星碼頭很陳舊,牆壁刷著齊肩高的墨綠色,兩側是長條木椅,等待過海的人們三三兩兩或坐或站,閘口的小燈閃爍著紅綠色。不知道為什麼,在這樣的天氣裡,這樣有點清冷的碼頭倒是更有想像中的老香港調調。
天星小輪離開碼頭,回頭望向來處,眼前是一幅多麼熟悉的景像。即使你從來沒有來過香港,也一定許多次在許多地方看到過這樣的香港標准像吧。這裡有我們很熟悉的新會展中心,那個高高聳立的是中銀大廈苗條的身段,而她旁邊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現在是香港最高的高樓。這些錯落有致的高樓,一起裝飾了香港島廣闊的天際線,像征著這個大都市的繁榮鼎盛與流金歲月。只是在此刻,在雨霧籠罩之中,大海是灰色調的,大海上浮著的這座城也是灰色調的,眼前這幅灰藍色的畫面,竟漸漸地彌漫開了一種《無間道》那樣的“傷城”感覺。
維港的這頭是尖沙咀,無數次在香港電視裡聽到過的名字。油尖旺,這裡可能是大陸自由行客人最喜歡的地方吧,無數人為著血拼乘興而來,然後滿載而歸。但我們兩個都不是購物狂,反倒對尖沙咀廣場的香港藝術中心更感興趣,這裡正在舉辦吳冠中“獨立風骨”捐贈畫展,可惜,此刻正值中心閉館日,讓我們只能望畫而興嘆。旁邊的香港文化中心,則正在舉辦中國戲曲節。
當然大多數游人都會光顧的,還是著名的星光大道。無數的大陸人,都是從香港電視劇裡認識了香港,同時也認識了一批被稱為香港明星的男男女女。無論是誰,大概都一定能從這條海濱大道上滿布的“星星”中找
到自己熟悉的名字吧。當然,其中那些被撫摸過最多次因而已經有些損壞的,也就代表著這顆明星顯然是最受歡迎的。只是,其中有一些名字,那些星星旁沒有能夠留下手印的空地,則留給旁人些許的遺憾,比如張國榮,比如梅艷芳......
其實,你如果對明星們不感冒,在星光大道上望海是更加浪漫的一件事。此時,雨下得大了起來,我們正好走到星巴克前,借著躲雨,也是歇腳,端上一杯熱茶,靜靜地坐上一會兒,看眼前霧鎖維港,呼吸著海風吹來清伶伶的空氣,極目向星光大道盡頭那個灣子望去,視野無窮開闊,什麼也不用想,在這分秒必爭的香港,也能夠如此愜意呢。
相比這幅鐵灰色的冷調畫面,晚間8點鐘的“幻彩詠香江”音樂燈光表演卻沒有給我更深的印像。看完表演以後,仍舊乘天星小輪返回港島。此時的維港已經為夜色籠罩,墨黑的海面反射著璀璨的燈光,有些迷離的感覺。回望尖沙咀,前眺港島區,好一座海上之城,這就是香港。

(維港)

(尖沙咀)
更多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ize7.html
·閃開,叮叮車來了·
如同天星小輪一樣,叮叮車是香港人的溫暖記憶。多少年以來,車身上的廣告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行走的路線始終如一,從東頭的筲箕灣,到西頭的堅尼地,一條軌道,穿越過香港島的流金歲月和素時錦年。與如今四通八達的地鐵相比,行走在路上的叮叮車,更加親切、更加便宜、更加有著老香港的腔調.....於是,我這個熱愛地鐵的背包客,在香港的日子裡,愛上了叮叮車。
從東鐵線換觀塘線,再從荃灣線到港島線,走出灣仔地鐵站,第一眼看到叮叮車,就大為喜歡了。那樣細細高高的“苗條身段”,簡直就是為香港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量身打造,雙層的車廂,方方正正的造型,花花綠綠的車身廣告,一路搖搖擺擺而來,叮叮當當而去,實是憨態可掬得緊。
叮叮車只在港島地區行走,說是一共六條線路,其實就是一條大道走到底:從風光秀麗的筲箕灣,一路向西,經過英皇道、軒尼詩道、金鐘道、德輔道中、堅尼地,從東頭的造船廠、海防博物館,到銅鑼灣商業區,從灣仔金鐘金融CBD到中環上環著名的半山區、SOHO區、西港城,叮叮車行走過香港島幾乎所有你想得到的繁華街區和老街老坊。而你不管坐上多久,慢慢搖上多少時間,叮叮車的車票價格都不變,只有2個港幣,相對地鐵來說,便宜多了。
但是,比地鐵更富浪漫情趣的,是叮叮車那散發著歷史滄桑和歲月痕跡的韻致。地鐵深藏在地下,人們總是行色匆匆,快節奏的隆隆而過;叮叮車,卻能讓我們這樣的游客體會到一種悠然的氛圍。叮叮車“叮咣叮咣”游走在城市的地面上,讓我們看得到高樓林立的天際線,看得到街道上各色商鋪和接踵摩肩的香港人、外地人,聞得到食肆裡散發的香氣,感受得到這個城市的鮮活氣息......而我們坐在叮叮車的二層上,吹著遙遠的海風,低頭看人潮,抬頭看高樓,恍然有一種坐上了時間列車、穿越時空的感覺。
很奇怪,在香港的三天,每次乘坐叮叮車,行走在香港最繁華的地區,竟然一次也沒有遇上與大城市如影相隨的城市病:堵車。或許這就是香港建築師陳冠中先生所說,香港看起來擁擠,它沒有北京那種寬而直的、切斷城市的大馬路,但它有很密集的路網,就像毛細血管般提供了這城市的流動性和生活感。一定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香港街道吧,叮叮車才能夠一路行走從不停歇。
一百年來,這樣的有軌電車已經逐漸消失在絕大多數城市裡,但是近些年,隨著環保觀念的興起以及有軌電車固有缺點的技術突破,在歐洲一些大城市,又開始重新響起了叮叮咣咣的音符。也許,香港島的叮叮車,也將會有機會,這樣慢悠悠卻長長久久地行走下去吧。

(叮叮車的地盤)
更多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j01d.html
·地上的石屎森林·
年前有個朋友去了趟香港,回來一問觀感,說是成天都在地下溜達了,從這一條地鐵進入某一間大型購物中心,Shopping完畢又鑽進另一條地鐵,向另一間商城進發......直到最後一天要走了,才想起還是應該到地面上去看看香港這城市的模樣吧。
失笑之余,想著我這缺金少銀的非購物狂,到了香港,又該干什麼呢?因為愛上了叮叮車,我們大半放棄了地鐵,變成成天都在港島這條主路上隨著搖搖擺擺的叮叮車晃晃悠悠,哪裡感興趣了,就下車去瞅一瞅、轉一轉,滿足了,又上車,繼續晃去,要不,就干脆賴在叮叮車二層車頭那兩個位置,東張西望,將左左右右的街景盡收眼底。或者,更純粹一些,去坐一坐敞篷觀光車,從中環碼頭巴士站出發,經過荷裡活道,往半山區,繞回灣仔和金鐘,任車帶著我們走,什麼路線也不管,懶懶地當個純看客。
——看這地上的香港,是什麼模樣。香港有摩天大廈,誰都知道,也早就不稀奇了,我們有上海、有奧運會後的北京嘛。可是,還是只有當看到香港、香港的高樓、香港的高樓頂上的天空時,才會直觀地理解廣東俚語裡“石屎森林”的真正含義。這個詞彙當然不太文雅,但卻是無比貼切。與上海、北京那種相互扯得很開的景觀型、孤島型的雄偉地標式建築不同,香港的高樓是如此之密集,又是如此之細高,確乎就是鋼筋水泥的“森林”。它們鱗次櫛比地擠在一起,只留給天空不多的一點空白,也許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會感到資本主義的窒息吧,但對我這純看客來說,竟然莫名其妙地覺得如此擠擠挨挨的有點可愛的親熱勁兒呢。
當然樓與樓也是不同的。金鐘地區的高樓概半是鐵灰色,或是玻璃幕牆建築,因為這裡是比較冷冰冰的金融區。在各大銀行光鮮的摩天大廈下面,時至今日,還仍舊不時能看到去年金融危機中遭受血虧的平民百姓討要說法的身影。過了中環以後,漸漸有色彩的樓宇多了起來,這些紅紅綠綠的多是居民公寓樓,可愛的顏色給這“石屎森林”也增加了幾分神采。越往西走,在這種種現代化的高樓間,更多了一些老式建築,香港人叫做“唐樓”的,便多出幾分優雅和閑適的氣質來,於是我們知道,這裡是上環了。
既然是“石屎森林”,樓與樓之間既然密集,道路就是不寬廣的。在香港,我們沒有看到過北京長安街那樣寬的路。關於城市的密度,路網的密度,建築師們近年好像頗有爭議。北京那樣寬闊的、能看到大片天空、但是中間攔死不讓行人穿行、因而缺乏生活感和社區感的路,和,香港這種狹窄的、只能看到“一線天”、但是大家都可以穿來走去、因而產生混合社區的街道,哪個更符合城市的本質和生態,我是不懂的,沒有答案。
我只知道,在香港,逛街確實是更為方便的,過街,也不是那麼令人望而生畏。香港的過街天橋,寬闊,有蓋,美麗而不肮髒,有時候行人走在上面,遠遠看去,也是半空中一道裝飾了這城市的風景線呢。
其實,地面上的香港,並不僅僅是一座“石屎森林”。這裡,還有海,海風吹過的寧靜的老村,還有石板路,以及兩側的歲月融合的老街坊,等待我們去一一探訪。

(灰樓)

(彩樓)
更多照片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j1f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