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7點,在火車站坐3路車到堯廟,1元。堯廟車站對面整片區域是新規劃的景區。真正的堯廟只占整個景區的一隅,大部分都是現代的仿古建築。以東西向的堯都大道為界,南側全部是仿天安門、天壇祈年殿等建築,路盡頭是號稱天下第一門的華門,按規劃圖看以後還要以華門為中心,再向西延伸。路北側有一華表廣場,地面是中華版圖,西側是千家姓壁。而真正的堯廟在整個景區的東北角。只是向華門方向走近了些,拍了張照,返回穿過華表廣場,直奔堯廟而去。堯廟漢魏時代始建於汾西平陽城,晉惠帝元康年間徙堯廟於汾東原上。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徙廟於城南今址。歷代修葺,屢遭戰亂,今存山門、五鳳樓、廣運殿、寢宮等,欞星門、儀門已毀。
山門正中門額嵌“古帝堯廟”四字,旁門東刻“就日”,西鐫“瞻雲”,意為人們依就如葵花向太陽,萬民瞻望如五谷盼甘霖。山門以南兩旁栽植柏樹,原東西廂房百余間無存,僅有零散豎立著的歷代碑石。西邊新遷建琉璃九龍壁一座,面東。正面聳立五鳳樓,雄奇俊秀,原名光天閣,意為堯舜光天下之明。樓下有三個磚券門洞直通中院,樓上重檐之下,圍設圍廊門台。頂上脊飾陶俑31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五鳳和鳴像征天降仁君,君臣團結,河清海宴,國泰民安。穿過五鳳樓,便是堯井亭,亭形六角,周設圍欄,井深十米,上加篷蓋,傳說為帝堯親鑿,實為啟示後人飲水思源,不忘帝堯功德。原來兩側的獬羊亭、冥莢亭今已無存。現存對稱的四株古柏,一日柏抱楸、二日柏抱槐、翠柏叢中紫紅楸花、潔白槐花盛開。三日鳴鹿柏,四日夜笑柏,傳說曾有梅花鹿來樹下嘶鳴。夜笑柏或說原產於印度,每年腊月三十日夜,樹上沙沙作響,似笑語聲,故名。
再後的廣運殿高大雄偉,為祭祀帝堯之主殿。1987年政府撥款大落架重修,廟貌嶄新。殿基高2米,長五條壓邊。殿前月台寬闊可容數百人參祭。月台前正中砌滾磚成坡,邊砌石條,中心嵌有二龍戲珠青石巨雕,除皇宮外,非一般廟殿所有。殿高27米,寬九間,進深五間,周設圍廊32間,內外共計77間,近似故宮太和殿。該殿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飾邊,脊立五彩琉璃脊飾,龍飛鳳舞,金碧輝煌。殿內豎立12根18米高的通天柱子,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礎,水磨青石,光潔可鑒。浮雕麒麟、獅、像、花卉、禽獸,形像逼真,刻工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殿中磚木神龕中,彩塑帝堯聖像,高2.8米,身著九章服,頭戴平天冠,帝王威儀,神采奕奕,旁立四男侍,龕台下四大臣分立兩旁,傳說左為方季、五滿,右為單非、禾覃。龕前居中豎立兩根盤龍大柱,彩塑纏柱盤龍,威嚴可怖,名曰虯柱。殿前正中上方有二層彩樓,與大殿一體構成,新穎別致。殿內靠前牆兩分各有懸空木梯可上彩樓。登樓眺望,堯宮景色,一覽無余。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配地之意,殿前彩樓兩旁懸有“民無能名”四個大字。“民無能名”依張守節解為:“民無能名曰神。”後院為帝堯寢宮,宮內彩塑帝堯及其夫人像。寢殿兩旁新修長廊東西各20間,供展覽參觀之用。北魏詔祀帝堯於平陽,以後歷朝“謹按祀典,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時以春之仲月,其地以當時所居國邑,祭祀……唐堯於平陽府”。元初大規模重建,“為地上百畝,為屋四百間”,忽必烈帝詔賜其宮曰“光宅之宮”,殿日“文思之殿”,門曰“賓穆之門”,並賜白金200兩,良田15頃,為贍宮香火費。明代擴建為三聖(堯舜禹)廟,清康熙帝親臨平陽詔令重修堯廟,建萬壽行官,御筆題匾,堯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賴。諾示每年三月十八日起廟會,會期一月,至四月二十八日祭堯。屆時官紳僑民隆重祭祀,三台唱戲,廟會熱鬧非凡。戰亂以後,廟會廢止。令人遺憾的是,1997年,廣運殿被人故意縱火焚燒,火滅殿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廣運殿於1999年復建。臨汾以天下第一為榮,堯廟鼓樓中的大鼓,鼓面是整張牛皮制成,直徑達3.11米的,獲吉尼斯世界記錄。在市區的新修的大牌樓上則寫華夏第一都。堯廟汽車站,坐16路車,1元,到115車站。實為北城汽車站,因馬路對面原是115醫院,所以俗稱115車站。10點坐上臨汾到洪洞的長途車,10:40到洪洞汽車南站。
(堯廟景區,仿古建築)

(堯廟景區,仿古建築)

(臨汾,天下第一門-華門)

(堯廟正門)

(堯廟,廣運殿又稱堯殿)

(臨汾,華夏第一都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