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澗游記

作者: 仁者天下天下仁者

導讀白水澗游記這次Holiday板推薦了一個"夢中的香格裡拉,人間的世外桃源"--白水澗。我向來喜愛青山綠水,一直固執地認為山必得有水相伴才有韻味,山無水就如龍無睛,沒 有靈氣,難得飄逸。白水澗的名字,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個山水相依的好地方,因此 熱帶風暴"百合"雖然挾風攜雨趕人急,卻絲毫也不能影響我游玩的興致。 雨一路,風一路,時驟時歇,裹著微微潤濕的氣息 ...

白水澗游記這次Holiday板推薦了一個"夢中的香格裡拉,人間的世外桃源"--白水澗。我向來喜愛青山綠水,一直固執地認為山必得有水相伴才有韻味,山無水就如龍無睛,沒

有靈氣,難得飄逸。白水澗的名字,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個山水相依的好地方,因此

熱帶風暴"百合"雖然挾風攜雨趕人急,卻絲毫也不能影響我游玩的興致。

雨一路,風一路,時驟時歇,裹著微微潤濕的氣息入懷。窗外,溟蒙小雨來無際,

雲與青山淡不分。車內,六十大俠細點名,江山代有新人出。臨安城很快就到了。

臨安多山,盛產毛竹、山核桃,有"毛竹之鄉"的美譽。過隧道的時候,洞口的大字

赫然--"毛竹之鄉歡迎您",看來毛竹算是當地的一大特色並被當地人引以為傲的。

穿過臨安城,車子在層山疊嶂間顛簸,撲鼻的鄉野氣息,滿目的淳樸美景,使我的

呼吸在陰沉的天氣中瞬間舒暢了起來。胸中郁結的濁氣在呼吸吐納之間盡數散落於

此。車子在一處停車場停了下來。跳下車的時候,山風裹挾著雨絲結實而又溫柔地

給了我一個擁抱,清新透涼。

入口外是長達百米的山貨市場,竹制的彈弓、刀劍,筍干、核桃,鄉土味十足。攤

主們很熱情地招呼每一個湊近的行人。我正和賊叉在一個小攤前徘徊把玩小玩意的

時候,有個聲音讓我們讓開。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攝制組在做節目。於是趕緊避

開,躲在不遠的角落裡細細看他們做節目。主持人的打扮新潮前衛,梳著兩個蓬松

的抓髻,戴老花鏡般戴著小墨鏡,拿起攤上的小玩意問這問那,雖然無法聽清,倒

也不難猜想問了些什麼。然後就見他們頗為活潑地揮手和攤主說"再見"消失在了拐

彎處。這種節目在電視上看起來的時候倒沒多大感覺,親眼見了才感嘆原來做這個

節目的主持人也夠累的,這個年紀的人早就泯滅了這樣的好奇心,為了做節目必須

和小孩子一樣做好奇狀,可惜多數人又無法回歸童真,於是便顯得聒噪,出力又不

討好。

我們也繼續行程。出了山貨市場,見有一座石像立於綠樹掩映間,雖未居顯要位置

,卻頗為搶眼。走近一看,是百一公石像。《奚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年間,白水

澗始祖奚百一曾夢游"桃源",稱此地為"山明水秀,竹翠林煙;城山重疊,永無盜

賊之虞;綠水長流,又無水旱之災,家敦古處,戶尚貞良"之寶地,並在此繁衍生

息。於是後人立此碑紀念。

在此處買過門票,便是上山的路了。雖是人工修築的水泥路,對景致的破壞卻不是

很大。一路行來,左邊是溪,右邊是山,正好合了我的胃口。卵石大小錯落,隨著

山勢漸行漸高。也有植物固執地從卵石堆間挺拔出身影,屏住呼吸怒放出蓬勃的綠

色。一山秀水清冽明淨,蜿蜒於罅隙間,輕騰細浪,溫柔地撫遍懷中的石頭而去。

我很有跳入溝澗中的衝動。

雨漸漸小去。扔掉了傘,讓雨絲入懷。途中見一道由青色卵石鋪就的坎,嵌著由黃

色卵石組成的"白水澗"三字。水就由這道坎潺潺而下。我喃喃念出"白水澗"三字時

,sunspot很努力地睜大了他那近視的眼睛問:"哪有?哪有?"於是指點了一番。

到泓竹飛瀑前,見石碑上介紹此瀑"遠觀氣如長虹,近看勢如爆竹",琢磨半天,也

未曾明白為何用"爆竹"來形容。既無轟鳴之聲,也不似爆竹炸開的瞬間。瀑布下那

泓泉水,溫潤得如一塊碧玉,清澈可愛。行人說此潭名為"月牙潭"。彎彎的形狀,

果然似一彎月牙。

拾級而上,到懸橋通幽處,見一道竹橋,橫空出世,跨溪連山。橋面為木,橋欄為

竹,人過處仄仄作響。走過橋面時,整座橋如搖籃一般地晃動,秋千一般的感覺。

橋盡頭隱沒於一叢翠竹修篁的枝葉間。流雲拽著其中一杆粗大的竹子,出神地搖啊

搖。沒有太陽可以搖落一地的翠影,卻有雨珠在竹葉沙沙中跳躍而下,在木板上暈

開,成為顆顆水漬。

山路上下轉折,觀瀑亭就赫然在目了。幾根細竹,巧妙地搭成一個亭子和座椅。在

此處,正好可以看到龍潭雙疊的全貌。瀑布不見源頭,仿佛從翠竹叢中傾瀉而出,

在對著觀瀑亭的高度小憩,稍做停留,將那裡衝刷成小龍潭。接著它以更飄逸的姿

態翩然而下,飛花碎玉,白水映綠竹,水也瀟灑,竹也倜儻,相得益彰。最令人稱

奇的是它一頭扎入的那潭碧水。那是怎樣的一種綠呵!透明如西域的翡翠,純淨如

無雲的碧空,光滑如唐朝的絲綢,閃著緞子的光澤。那不是春季青山的深深淺淺的

鵝黃綠,也不是西湖的粼粼碧波,更不是秋季即將凋零樹葉的蒼老的綠色,那是一

種夏季的蓬勃的綠色,擁有強勁的脈搏,他們歡快地跳躍著,熱烈地述說,生命的

樂符在這裡像曲線般地流暢。在葳葳蕤蕤的竹子中,他們興高采烈地和竹子一起,

發出開花抽枝的聲音。我看得目瞪口呆。回過神來,轉下觀瀑亭,我掬一捧清涼入

口,留一張倩影於身後。再回首處,見窈窕淑女戲水潭邊,盈盈綠水蕩滌塵埃,

大石頭上"龍"字分外清晰。看來大家都拜倒在了白龍潭前,因了靈氣?因了秀氣?

玩過了水,到了龜王醉酒前。澗水從亂石雜草間淙淙而下,仔細一看,那塊突兀的

大石果然像一只巨大的烏龜,形神肖似。據說這只千年老龜偷吃了煉丹大師葛洪的

長生不老丹,一路奔走至此,終為甘冽的泉水所惑,暢飲一番,醉倒於此。看著這

只再也走不動的烏龜,想起那些千年的傳說,這些道行頗高的神或怪,終究因為這

樣那樣的原因,成了人間的奇景。神仙也有神仙的規則和不快活。帶著感嘆過了七

賢品茗,對著那裡的竹秋千我覬覦半天,終於還是悻悻穿出竹林,和幾只散養的本

雞說"bye-bye"。

一路游山玩水上了健身道,踩著木樁走了幾下,最後還是膽怯地扶著嗎黑走完的。

山路不陡,我卻早就汗流浹背了。穿過茂密的樹叢時,一陣山風襲來,清涼滲入全

身每一個毛孔。我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越過近一人高的植物叢,我驚訝地發現目所及處,翠竹修篁,漫山遍野。瀟瀟竹影

,層層疊疊,豐姿綽約。果然是真山真水真空氣,竹筍竹鹽竹涼席呢。步換景移,

時而開闊,時而幽窄,終於到了桃源廳前,我以為山頂已到,沒想到前面還有路。

我和魚兒、黑子走入尚未完工的竹迷宮,呼吸著竹子的氣息,穿來穿去,重重疊疊

,隔著竹子,叫著大道上的嗎黑,一應一答,頗有牆裡秋千牆外行人之妙。我們終

於還是沒有進入它的腹地就匆匆離開了。

再走了一段山路,終於到了山頂。大部隊早已在了。稍事休息,我下了階梯轉到了

白水仙橋前。兩道絕壁,相對而立,一道巨石,如鋸如削,飛架南北。此石竟然為

天然所成,自然造化,果然鬼斧神工!絕壁上怪石嶙峋,青苔遍布。白水穿谷而來

,飛瀑淺潭,潭水清冽,潭底卵石歷歷,瀑濺水晃,石形變幻。仰有修竹搖曳,俯

見清水盈然,水氣入肺,沁人心脾。於山窮水盡處見柳暗花明之景,在綠野仙蹤處

任塵埃鉛華洗盡。

下山走了另一條道,過三疊仙泉、仙谷瑤池,到了野樹戀泉前。此樹並非珍木奇樹

,它的得名是由於它得枝葉長向。它努力地高高舉起它所有的枝椏,讓它們都斜向

泉水。整棵樹,仿佛被狂風刮到一邊去,也仿佛被人重重地扇了一個耳光,但是每

一段虯枝,仿佛都在頑強地訴說它們與泉水相依相戀之情。見過不少溪邊的樹,它

們或多或少會向著泉水生長,但是像這樣不屈不撓地從岩縫裡長出,這麼傾向一邊

的樹,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我又一次目瞪口呆了。不知是什麼力量給了它這麼堅強

的毅力?

下山的路很快,時常聽到腳下的石頭間有淙淙水流聲,低頭尋覓卻不見水。途中玩

羊、下水、翻石、捉蝦捉蟹,不亦樂乎,童心大起。

回到月牙潭,坐在潭邊,忍不住下水,竟然被我攪起渾泥來。趟到岩石前,一張透

明的薄薄的水,汩汩而下,入水處一個個晶晶亮的水泡爭先恐後地碎裂,這時又有

許多的水泡冒出、碎裂。岩石和水一樣地光滑。抬頭望著近60度的峭壁,我使勁往

後仰,希望可以搜尋到它的源頭,但除了水就是它兩邊的樹,不知源頭。

回到迎客亭小坐,這次我看清了柱子上的對聯:"青山飛瀑迎遠客,綠水走澗別近

竹。"這是我在途中發現唯一沒有用竹子制成的休憩處。在這裡,抬頭就可以看到

旁邊的瀑布。依然不見盡頭。在綠樹掩映中白瀑反而多了幾分秀氣,如同碎落的珍

珠。它沒有龍潭雙疊瀑布一氣呵成的連貫感,卻多了九曲十八彎的婉轉和文靜。

白水澗,果然是谷險、水清、竹翠、石奇!返途中,當我細細咂摸時,它的神韻終

於和我的心情合二為一了。

山也如夢,水也似幻,飄渺水雲,桃源仙境!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