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汽車南站就在洪安溪橋南側,向北過橋,北堍就是洪洞3路起點站。1元,到明代監獄,俗稱蘇三監獄。門票30元,半票15元。因話本和戲劇而聞名的蘇三,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洪洞縣,直到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縣司法科還保存著蘇三的案卷。
由於蘇三故事曲折動人,當年的“蘇三供堂”、“蘇三監獄”由此聞名,長時期內被人們保存維修。“蘇三供堂”即洪洞縣衙大堂,為明洪武二年知縣楊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後又重建。光緒四年知縣艾紹濂又全修大堂。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幸毀於1977年。據傳,蘇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監,三次受審。
“蘇三監獄”在今洪洞縣政府院內西南,亦即明洪洞縣衙西南角。一進掛有“明代監獄”匾額的大門,首先看到的便是蘇三的塑像,外院當年是監獄的辦公場所。右邊的院落是普通監牢,中間是過道,兩邊共有監牢十余間,過道頂上布有鐵絲網,網上掛有銅鈴,一有犯人企圖越牆逃跑,便會觸響銅鈴。
過道的盡頭,正對的是獄卒的值班室。右面的牆上有獄神的供位,傳說當年囚犯入獄都要參拜獄神。就在獄神下面的牆基處,有一小洞,是當年運送屍體的出口,犯人在獄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從大門抬出去的,只能從這個小洞拉出去。
過道盡頭的左邊,便是死囚牢的大門,死囚牢雙門雙牆,門上塑有狴犴,狴犴是龍的兒子,長得卻像老虎,因此人們誤稱為“虎頭牢”。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專門掌管刑獄。大門只有一米六高,所有進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頭,顯示對法律的敬畏。進了門洞,裡面還有一道門,而這兩道門卻是一扇從右開,一扇從左開,不明就裡的囚犯如果越獄,往往出了第一道門卻怎麼也打不開第二道門。
進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牆,左面就是當年關押蘇三的牢房,裡面有蘇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還有當年蘇三坐監時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繩索磨下的印記,井口只有半尺多寬,這是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殺。據說,右面的高牆裡灌裝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牆越獄,流沙便會從挖開的小口中源源不斷地流來,使其難以挖通圍牆。
十年動亂期間,蘇三監獄被拆毀。1984年5月開始修復,同年10月竣工。現為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蘇三監獄,再坐3路車,1元,到大槐樹站下,馬路對面下穿鐵路橋,就到大槐樹公園門口。門票80元,半票40元。門外游客服務中心可免費寄存行李。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像,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裡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鸛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鸛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鸛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裡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卻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記得當年有位同事,就說自已故鄉是山西大槐樹,當年也不覺什麼,到了大槐樹公園,才體會到什麼是鄉愁。不過現在當年的大槐樹已不復存在,用一棵假樹替代,倒是二、三代槐樹並存,也稱不上大。12:40出大槐樹公園返回先前下車點,此處明顯標志是立在路邊的“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照壁。坐洪洞到廣勝寺的班車,黃色的中巴,4元。下車後就地找出租車,上山到廣勝寺上寺,10元。門口小攤存包,看來不大有人存,所以問價說隨便給,給了2元。廣勝寺上、下寺買聯票,35元,半票18元。廣勝寺於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創建,初名俱盧舍寺,唐代改稱今名。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地震毀壞後重建。明清兩代又予以補葺,始成現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勝寺位於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裡的霍山南麓,霍泉亦發源於此地。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上寺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天中天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現存為明代重建遺物,形制結構仍具元代風格。山門內為塔院,飛虹塔矗立其中,現存為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重建,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13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鬥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只可惜沒有帶個輕便的望遠鏡,可以細細現看。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寺內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資料。向後為彌陀殿五間,殿內奉彌陀佛和觀音大勢至菩薩,稱“西文三聖”,工藝甚佳。東壁及扇而牆上滿繪壁畫,內容為三世佛及諸菩薩。大雄寶殿五間,懸山式,殿內木雕神龕及佛像,或剔透玲瓏,或豐滿圓潤,工藝俱佳。毗盧殿五間,廡殿式,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是元代建築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該殿裝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內奉毗盧、阿閃、彌陀三佛及脅侍菩薩、護法金剛等像,沿壁木雕龕閣,內供鐵鑄佛像35尊。四周壁畫,以後壁十二圓覺技藝最佳。寺內碑碣數十通,對研究廣勝寺的歷史很有價值。出上寺見有出租車,就搭車到下寺,我開10元,司機滿口答應,這才想起下山是幾乎不用油的。
下寺由山門、前殿、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山門高聳,三間見方,單檐歇山頂,前後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築。前殿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構造奇特,設計精巧。後殿建於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七間單檐,懸山式,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作。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928年被盜賣出國,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殘存於山牆上部16平方米的畫面,內容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工精細,色彩富麗,為建殿時的作品。
目前的下寺還包括有毗鄰的水神廟,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台)、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築。在水神明應王殿內四壁繪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畫,尤以南壁東一幅戲劇壁畫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廣勝寺文物的第三絕,它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
下寺門外即是霍泉,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十丈不測其深。霍泉現由海場、分水亭、碑亭組成。海場為水源池塘,面積約80平方米,依山修築,源頭圍護其中,秒流量四立方米。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南三北七,實測流量相近,這是歷史上解決兩縣爭水糾紛的遺跡。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在霍泉邊上小攤上吃了個炒餅絲,是把死面餅切成細絲,再加豆芽、蒜苔、雞蛋等炒的,倒是第一次嘗到,對我胃口。離霍泉步行到電影院,仍坐黃色到洪洞的車,到“一級路口”,就是108國道口,3元。15點,在路口等去霍州的車,7元。

(蘇三監獄)

(古大槐樹處碑)

(廣勝寺上寺)

(廣勝寺上寺,飛虹塔局部)

(廣勝寺下寺,後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