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是北方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水果,那種香甜濃郁得有些驚艷。5月麥黃的時候恰恰也是杏子黃的時節,黃橙橙翻跟頭一樣落滿枝頭,而且轉瞬即逝,柔軟的杏子很難保鮮,成熟期最多一個月時間,不吃就錯過了整整一年的期盼。
很多北方人的童年,似乎都很容易和三種水果聯系在一起,桑葚、杏、石榴。桑葚讓我們想到放學後的撒野時光,杏讓我們想到麥收時麥芒的刺痛與勞動後隱藏在盛夏時節的橙黃與甜蜜,石榴容易讓我們想起那些一茬茬離開我們卻一直疼愛我們的老人。記得很小的時候,如果能從伙伴那裡得到幾個杏子是很幸福的事情,因為在鄉村,杏樹並不多,偶爾在誰家院子裡有一棵杏樹簡直就跟寶貝一樣,哪怕僅僅吃到一顆杏子也會抿嘴閉上眼睛沉醉很長時間,因為真正在樹上長熟的杏子有種沁人心脾的杏香,而且柔軟的汁液裡包含著蜜一樣的甜,不是青澀時我們想像的那種硬和酸。
在北京,開闊的平原與充足的日照很適合杏的生長,昌平與懷柔交界的地方不僅春天能長出好吃的草莓,夏天茂密的杏園還盛產大量可口的甜杏。當然,北京可以摘杏的地方很多,但是去昌平摘杏最大的優點是距離北京近,開車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摘到香甜可口的黃杏與大白杏了。我們去的地方是娟子采摘園,春天時我們到這裡摘過草莓,所以印像一直比較好。
在園子裡,老人親切地給我們講各種品種杏的特點,白杏酸甜可口,口感綿軟,而且杏核也可以砸開吃,不過杏核和杏一樣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感到頭暈惡心。黃杏色澤鮮艷,汁液豐富,甜度高,味道濃郁,但是不易保留,一旦熟了很快就容易壞掉,不過小時候印像最深也最有誘惑力的就是這種杏了。一到樹下,我們就跟孩子一樣迫不及待的想爬上樹去,老人們趕緊給我們搬來事先准備好的梯子,畢竟我們已經不是孩子了,爬樹僅是一種衝動,事實上不論對樹還是對我們都不安全。
杏的個頭一般較大,不像櫻桃摘起來那麼麻煩,很快一籃子杏就滿當當了,用剛打上來的清涼井水衝衝,既可以洗去塵埃也是天然的冰鎮,放一顆杏子在嘴間盤坐於果園,清風間感覺自己是最受大地寵愛的人。
我一直贊成吃現摘的果實,自然長熟的果實不但保留了最飽滿的水果濃香,更缺少了運輸環節的污染,而且自己挑選的果園更可以避免一些催熟劑等化學藥劑的侵害。其實從城裡到郊外,就這麼一點點距離,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會產生這麼大的變化。從更深處來說,吃水果不是一個簡單的進食過程,從市場上買來的水果,很容易讓我們淡忘水果和果農的關系,我們無法體驗到果農臉上的皺紋與水果的汁液之間存在哪些細微的關聯,無法看到水果在枝頭樹葉間雀躍的樣子,無法感受到被摘到籃子裡的水果似乎也會跟魚一樣活蹦亂跳,我們無法聽到風吹果園的聲音,無法看到藍天白雲的襯托,無法和種植者一起在一棵果樹下面對累累碩果歡笑、流汗……
所以,采摘不僅讓我們品嘗到最美味的水果,更讓我們體會到了那些被運輸環節所代替和被省略的美好感受。而正是這些感受,恰恰構成每個夏季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回憶。
所以,不必在空調的背後躲避夏日了。這個時節值得我們走進果園,無所顧忌地去尋找風、尋找雲、尋找樹蔭、尋找果實、尋找汗水、尋找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摘杏只是一個美麗的借口,和孩子老人一起圍坐於樹下,如電影《阿凡達》裡的情景一樣,把我們被城市麻痹已久的神經和茂盛的智慧樹重新鏈接,讓心靈和味蕾一起接受大地的盛情饋贈,才是我們奔赴杏園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