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26日世博游紀行

作者: 香葉子

導讀電視等各類媒體有關世博會的報道鋪天蓋地,不僅是我,搞得我家五歲的兒子也對世博會憧憬不已,終於,決定在6月這個不算熱的月份裡出行,湊好了他爸爸的時間,定下行程:6月25日下午到上海,先到酒店CHECK IN,再搭地鐵到世博館,買夜票入場,避開人流高峰和可能的日曬,也許能看到幾個白天需辛苦排隊才能看到的熱門場館;6月26日在攜程上訂好建行世博快線兩人同行 ...

電視等各類媒體有關世博會的報道鋪天蓋地,不僅是我,搞得我家五歲的兒子也對世博會憧憬不已,終於,決定在6月這個不算熱的月份裡出行,湊好了他爸爸的時間,定下行程:6月25日下午到上海,先到酒店CHECK IN,再搭地鐵到世博館,買夜票入場,避開人流高峰和可能的日曬,也許能看到幾個白天需辛苦排隊才能看到的熱門場館;6月26日在攜程上訂好建行世博快線兩人同行一人免單的日票,搭攜程車,以團隊方式入園。

6月25日下午都很順利,因為提前買了杭州到上海的動車組車票,2點32分已到上海,搭地鐵到酒店後才3點半左右,攜程上訂的華山路興華賓館,標准三星,正對綠地,也在市中心,評價一直不錯。正要出門,沒想到老公還要偷空見一客戶,等他搞定後搭地鐵2號線轉7號線到耀華路站下,上南路出口就是世博館了。一出站,標志很明顯,宏偉壯觀紅色的中國館就在前方,不過走到門口還是有點路的,一路走一路找夜票的售票處,一直找到門口,才發現我們已經路過了,老公又轉回去買票,我和兒子在門口拍照,那天的利好就是人很少,利空就是雨一直下不停。所以提醒各位看官,如果要現場買票,一定注意售票處。

終於拿著票順利入園,中國館還是很多人,我們也沒打算進去,在外面拍照後,轉了一圈,坐上世博公交直奔C區而去,傍晚確實不錯,團隊客紛紛離去,我們先進了歐洲聯合館,看了兩個小國家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烏克蘭稍好點。出來後吃了晚飯,去的日本風味餐館,名字忘了,好像在日本有很多連鎖店,有點貴的,一碗豬骨拉面,一碗雞肉照燒飯,一盤餃子,共計91大洋,老公還抱怨沒幾塊肉,終於填飽肚子,雨也停了,我們開始出動了。先去了匈牙利,還不錯,展館的設計大概是要彰顯它的音樂成就,館內的燈是會隨著燈光的色彩變化而上上下下,感覺是隨著鋼琴的琴鍵在變化,也陳列了一些文物。出來後去了希腊、土耳其,我比較喜歡的兩個國家,因為其歷史和燦爛文明。可是希腊大概是國家遭受金融危機吧,裡面比較一般,只有一些大塊的圖版,模擬了海岸,還有一條人工河什麼的。土耳其還比較有感覺,感覺像是一個做得比較用心的博物館,兒子在裡面看來看去,也比較喜歡,出來買了一個土耳其風味的冰淇淋,比較有特色,也貴,25。
德國和瑞典在晚上8點都停止排隊了,我們沒輪上,兒子在瑞典館外玩了一會滑滑梯,最後進入俄羅斯,走了綠色通道,因為抱著小孩,俄羅斯館布置得很有童話的感覺,大朵的花和水果蔬菜,小朋友去了肯定喜歡,頂上是飛船,顯示他們雄厚的空間研發實力。出來後兒子耷拉著腦袋在我的肩膀上睡著了,夜游世博結束了。

26日早上,在酒店吃完早餐,退好房,才只有8點左右,打的到攜程車上車點,中山公園對面的新時空瑞力酒店門口也才8點半,人到的不多。9點攜程隨車人員清點人數後准點出發,隨後告知我們預約到了中國館,在下午的6點半,一聽這個時間,我們只好放棄了很多散客需要早上6點起床排隊預約的機會,可惜啊!

到達世博園長清路入口是9點40左右,下車後,只見黑壓壓一片人頭,老公沮喪地說,看來一個館也進不了,我拍拍肩膀,以示鼓勵。還好,天公作美,很涼快,只略微有點小雨,聽得旁邊有人在祈禱,千萬別下雨,千萬別下雨,讓我不禁笑了起來,耐心等待團隊通道入場,花了50分鐘左右,還是比較順利的。這一天的行程我們一共看了三個館,分別是城市生命館,印尼館、新西蘭館,澳大利亞館人好多,我們只在它對外營業的餐廳裡看了會表演,也還不錯。比較好的是城市生命館和印尼館,城市生命館闡述了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揭示的城市地下部分讓兒子印像深刻,還有天花上的多媒體特效也不錯,最重要的是不用怎麼排隊。印尼的巴釐島是我和老公度蜜月的地方,我們特意全家留影,排隊比較順利,場館設計很有特色,全部用竹子,空間也很大大,有三層左右。在它的兩層有一個懸空的咖啡吧,兒子嚷嚷著一定要買咖啡給我喝,在那裡小憩,喝了杯咖啡,挺香的,25大洋;印尼的咖啡還是不錯的。下樓後,正好已經中午,我們在那裡吃了中飯,雖然還算有特色,但巨貴,一個印尼炒飯,一個印尼海鮮炒面,96大洋。鄰桌的一個阿姨也心疼,四個人要200多,哈哈!

吃完飯,發現到處都是排隊的人,我們索性不入館,就在高架步道上看各個展館建築,看到印度館,我們加入排隊隊伍,可排隊20分鐘後老公和兒子堅持不了就放棄了。問了數位志願者後,我們4點半左右從園區的5號門出去,又搭了地鐵7號線,轉3號線,5點左右到達上海南站。吃完晚飯6點不到,順順利利坐上動車回家了。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