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學期伊始,照例,院方會組織三年級的同學外出考察。對於一群乳臭未干的青春少年來說,名曰考察,實為游樂。所以,當得知這一消息後,大伙自然興奮不已。有孕在身的輔導員老師不便過多參與,於是把考察線路的制定、篩選等等事宜全部交給了年級干部來處理。我們班初定華東線---“蘇滬杭-烏鎮”三市一鎮游,所選景點包括虎丘、拙政園、外灘、南京路、陸家嘴、西湖、靈隱飛來峰等等。班內同學基本都同意了這條線路。原本以為大功告成,熟料變數橫生,專業內初定之三條線路---“黃山-南京”、“張家界-鳳凰”、“蘇滬杭-烏鎮”均面臨人數不足以成團的窘境。這就意味著要麼“三選二”,要麼增加預算成本。這真是一個兩難選擇。最後,出於經濟性的考慮,合線成為優選。可此意向剛提出來,便遭遇強大阻力---畢竟,誰也不想“犧牲”自家的線路。於是,作為一種變通的策略,各班開始從外專業拉人拼團。此舉被院方默許,經過一番折騰,三條線路勉強達到了成團的標准。接下來便是簽合同了。經過院方協調,本專業此次考察均由河南國旅開封分社代辦。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總算在報價與行程安排上達成了一致,就等著院方審批了。怎料想“張家界-鳳凰”線因為安全問題被院方否決了,而民生學院的旅游管理專業班的同學也想同我們一塊出去考察,怎麼辦?除了合線似乎別無他法。於是,民生學院的20位同學整體加入了“蘇滬杭-烏鎮”線,原“張家界-鳳凰”線的同學大部分加入了“黃山-南京”線。如此一來,南下“革命”的隊伍一下子壯大了。由於收益好於預期,組團社很高興,為兩條線路各安排了一輛55座的旅游大巴。我們忐忑不安的心終於放下了,靜候出發時刻的到來。
3月21日晚
19點整,我和幾位哥們收拾好行裝,來到仁和公寓門口。文理實驗班的7位同學早已在此等候。路旁停著兩輛旅游大巴,走進一瞧,原來是歷史學、文博和世界史拼成的京城線。盡管有孕在身,行動不便,可敬愛的輔導員老師還是如約來為大家送行。車內熙熙攘攘,車外寒風凌厲,可依然按捺不住我們躁動不安的心。馬上就要去華東了,那片中國內陸的首富之地,不僅擁有上海式的現代都市文明,更是積聚了蘇杭古色古香的江南水鄉風韻。這是迥異於中原大地厚重文化底蘊的另一種文化生態,較之內陸,她憑借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優越地位,更具創新性與開放性。因此,我對此行滿懷期待。
19:50,車牌號為豫B W1999 的凱旋大巴准時來到了接團地點---仁和公寓門口。待把旅行包裹存放好後,大家便依次上了車。我們的帶隊老師是小巧可愛的靳老師,自上學期上《飯店情景英語》的課程開始我們便在猜測她的真實年齡,這回正巧碰上家人送行,沒想到孩子都已經上幼兒園了,不由得感嘆“老師,您真年輕”。全陪是穩重端莊的韓女士(鑒於她已成家,所以不便稱為小姐),我們都叫她“韓姐”。兩位司機是老少搭檔,看面相都挺和藹可親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的確比較隨和大度)。在聆聽完段老師的“忠告”之後,我們便同仁和揮手作別了。別了,開封,一周後再見!
3月22日
凌晨4點剛過,凱旋大巴在一陣凄風冷雨中駛入了洛寧高速南京服務區。因為上午直接就要去虎丘參觀了,所以韓姐便招呼大家下車去衛生間洗漱。我在朦朧中起了身,跌跌撞撞的收拾好洗漱用品進去了。在座椅上迷糊了整個晚上,全身都有些僵了,稍作伸展之後,洗頭、刷牙、如廁,等回到車上已是4:30了。因為和地陪約好5:20去中山門接她,所以我們又在服務區停留了半小時。等接到地陪並進入滬寧高速時,一晃已經6:30了。新的問題冒出來了,當初組團時並未給地陪預留座位,所以這會就得有人“犧牲”了。鑒於自己的班長身份,我只得回到了車後,找了塊硬紙板墊著坐在走廊上。從此,這個被大家稱之為“御座”的地方幾易其主,我、昊兄、韓姐仨在這兒輪坐了兩天。朱姓地陪身材纖細,其貌不揚、國語不佳也罷,最要命的是她不熟路,為此,大伙和司機可沒少吃苦頭。
沿滬寧高速經過常州、無錫,終於在8:30到達了蘇州,虎丘景區。自小便聽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眼前的蘇州古城果然不賴,不僅干淨整潔、綠樹成蔭,而且民居宅院分布錯落有致,正可謂“白牆黑瓦,小橋流水”。
進入虎丘後,小朱(地陪昵稱)給了大家9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原本應該由她領著大家講解一遍,可同學們都不買帳,自己玩去了,於是乎她便向我們提出以後進景區均不再講解,完全交給大家自由活動。我們對此也並無異議。事後,韓姐說了句雷人的話“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區拍照”,用來形容當今旅游業的現狀。個人覺得,盡管俗套,卻不失真實。當然,我們此行,肯定要超越這種庸俗的境界。虎丘雖小,卻極其雅致,山水花鳥,一應俱全,尤以雲岩寺塔(即虎丘塔)為勝。走近一瞧,原來它也是座斜塔。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汴京城的地標性建築---開寶寺塔。此二塔同為斜塔,均歷經滄桑數百年,見證了所在城市的興衰榮辱。只是如今,二塔雖同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可所處城市的境遇卻是天壤之別。
10:30,大家集合登車完畢,原本以為是直接去拙政園,沒想到去的是此行的第一個購物點---東吳珍珠館。太湖野珍珠本是人間極品,兼具美容保健之功效,只是采集難度日益加大,於是人工飼養的“家珍珠”便大行其道,成為蘇州重點推介的一項旅游產品。可鑒於學生群體有限的消費能力,盡管推銷員大嬸說的天花亂墜,我們依然空手而歸。為此,館方甚至不給小朱簽單,想必她也是滿腹牢騷,呵呵。
11:30,在小朱的極力推薦下,我們同意吃一頓團體餐。人均花費15元,按理說不算貴,可大伙卻對此怨聲載道,自此,再未包餐。究其原因,我想一來是覺著不實惠,二來是北方同學吃不慣淮揚菜。當然,對於我這個“江南人士”來說,味道尚可。
13:30,經過一番折騰,我們終於驅車來到了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拙政園。園區其實很小,也就幾十畝地,不過卻是精致典雅,極富人文氣息。這本是一座私家園林,始建於1409年,今個正好趕上建園600周年。主人是明初的一位高官,退居江湖之後便集資興建了這座大宅院。往後幾經興廢,才看到了今日的遺存。黑白兩色是江南私家園林固有的主色調,白牆黑瓦之間輔之以綠樹紅花,真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我等雖勉強稱得上半個“知識分子”,但之於中國古典建築,畢竟是外行,所以在園內閑逛了個把小時之後便匆匆出來了。經路邊的保安大叔指點,前邊即是蘇州博物館,我們便三五成群的進去了。此館來歷可謂非同尋常,它乃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的作品。貝氏生於蘇州望族之家,兒童時代便在獅子林度過,由此可見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博物館的外觀屬中西合璧式的設計風格,以灰白色調為主,整體上是融入了江南水鄉的氛圍。內部裝飾則是相當的現代化。我們主要參觀了一樓的藏品,美玉、織錦絲綢、瓷器、泥塑等等,均十分精美。記得回去後有一豫省同學問我,蘇博與河南博物苑相比如何,我直接答道二者不在一當量級上。這是實話,河南博物苑盡管外觀設計並不出眾,但內部的裝飾與布景均十分合理,幾大主題展區循序漸進的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令人記憶猶新。
出了蘇博,我們一行四人直奔觀前街。沿途不斷向店主、行人打聽路線,經過一番周折,總算在16:30趕到了久負盛名的觀前街。本想多逛逛,可離集合時間僅有不到一小時,我們只好找了家餐館,草草“果腹”,然後便搭公交沿原路返回了。
18:00,我們到達了今晚的住所,城郊的一家經濟型酒店。半人高的圍牆外即是蘇州火車站的改擴建工地。來不及抱怨,大伙便步履蹣跚的進了房。推開房門一看,嘿,這條件還真不錯,干淨整潔,明顯好過預期。那還等什麼呢,趕緊睡了吧。
3月23日
清晨睜眼醒來,陽光溢滿臥房。本料想今個如此好天氣,旅途定會一番風順。誰曾想剛辦完退房手續,便傳來一“噩耗”:凱旋大巴的油被盜了。司陪正在同酒店交涉賠償事宜,大伙也只好在車上待著。不一會,轄區內的派出所民警過來了解案情,不過事件似乎沒有進展。現在回想當時情狀,不得不感嘆運氣欠佳。要知道,旅游巴士被偷油那可是極低概率事件,人家二位司機開車十余年,還是頭一遭遇上這等怪事。因為這純屬意外事件,組團社和車隊都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所以盡管大家的行程被耽誤了,我們還是能予以理解。直到正午時分,雙方才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我們也餓得不行了。可這荒郊野外,要想找個吃飯的地,那是相當的難。於是乎,大伙經協商同意先去金雞湖看看,然後直接去上海。
天公不作美。好不容易來到了傳說中的金雞湖,卻突然下起了小雨。大伙沒走幾步路,就紛紛打退堂鼓了。我們只好在車內遠觀一陣,便直接走滬寧高速趕赴申城。
蘇州就此別過了。盡管是來去匆匆,頗有“走馬觀花”之嫌,可個人感覺依然還是窺見了這座城市的梗概。歷數全國的一二線城市,能如此完整的保存古城風貌,蘇州算是特例之一。它是一座古城,又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建範本。在這片依偎著太湖的狹小土地上,曾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並且多年來一直蟬聯著FDI(外商直接投資)“吸金王”的寶座。這裡不僅有極富江南水鄉韻味的私家園林,也有像征著中國制造乃至中國創造的高新科技園區;她更是民營經濟的沃土,憑借雄厚的鄉鎮工業基礎,蘇州的縣域經濟極其發達,轄區內昆山、常熟、張家港、太倉等縣市均位列“縣域經濟百強”。然而,令蘇州深感不安的是她“低下”的政治地位。眾所周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是政府主導型的,民營經濟發展得再好充其量也就是國有壟斷企業的陪襯。宣揚多年的“國退民進”改革在現有的經濟體制下早已停滯不前。這也就不難理解為甚麼內地稍微有些經濟實力的城市都想謀求更高的政治地位了---原因只有一個,攫取更多的資源分配權力。按現行的城市等級來劃分,“首都—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較大的市—地級市”,蘇州屬“較大的市”,位居中下等。這與她的經濟地位是極不相稱的。按09年初公布的統計資料來看,蘇州GDP突破6千億元大關,僅次於滬、京、穗、深,居大陸第五位。當然,這種狀況之於蘇州並非特例,改革開放之後的一大批“城市新貴”們都面臨著這種尷尬的境遇。譬如佛山、東莞等等。
祝福蘇州,願她能安然度過此次金融海嘯的侵襲。我一定還會再來。
看地圖,蘇滬杭都在官方宣揚的“一小時經濟圈”內,可我們實際到達外灘卻整整花費了3個小時。這其中,既有小朱不熟路繞彎的緣故,又有交通擁堵的因素。還好,盡管仍是陰雲密布,畢竟雨停了。我們如“脫韁野馬”般閃到了空地上,不難看出,大家都快憋壞了。“現在是16:30,我們20點在車上集合。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南京路就在前邊不遠。”小朱給我們傍晚的行程做了如是安排。沿停車場南行十余分鐘,我們來到了南京東路路口。對面就是久負盛名的和平飯店,只因在維修,所以還未開放,我們也就無緣參觀了。南京路據說長達5.5公裡,來回走一圈,差不多十裡路,謂之“十裡洋場”。西行數公裡,總算到了傳說中的南京路(其實准確的說,應該稱為“南京西路”)。她不像觀前街,沒在街口立一牌坊,不過刻了一石碑,上書“南京路修建於1998年,……”。我原本還以為這是一條老街。步行街兩旁的店鋪可謂是富麗堂皇,既有國際頂級品牌入駐,也不乏本地的老字號,印像深刻的譬如上海故事、永安百貨、馬良材眼鏡等等。
早已飢餓難耐的我們就近拐進了一條弄堂,找了家小飯館坐下。店老板是上海人,十分熱情的招呼我們點菜,同時不無炫耀的說道“我們本地人的菜館就是比外地人開的干淨”。聽罷,大家面面相覷,會心一笑。吃罷,正欲出門,沒想到雨又下了。由於部分同學沒有帶傘,我們便撐著天堂傘,結伴而行。現在回想,雨中漫步南京路,也別有一番風情。由於時間比較緊,大家沒法進店購物,我們於是戲稱今晚是來“踩點”的。取景拍照、合影留念,自是題中之義。
18:30,我們穿過南京東路地下隧道,來到了外灘觀景台。盡管晚上天氣甚涼,可前來觀景的游客卻不少,一如南京路的喧鬧。我們好不容易“搶占”了有利位置拍了張合影。對岸即是陸家嘴了。東方明珠巍然屹立,而往昔的滬上第一高樓---金茂大廈,此刻只能依偎在新近落成的環球金融中心身旁。畢竟,二者高差達72米,而正在興建的上海中心據說高達632米。可見這座城市對於“第一”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夜色朦朧中的黃浦江缺乏親近感,甚至讓人心生恐懼,唯有那過往的觀景游輪霓虹閃爍,令人心中一亮。本想再多看一會,可鑒於這身單薄的著裝,無法抵御寒風的侵襲,只得早早的回到車上。
從外灘返回住地又花了一個小時。我們住在閔行區銀都路上的寰南大酒店,臨下車前,韓姐特意讓我們識記住址,以免明天的自由活動後找不著回來的路。
3月24日
七點,在手機鈴音的提醒下,我起床了。待洗漱完畢,收拾好東西,已經將近八點了。離集合時間還有一小時,正好可以去吃個早餐。賓館北邊的公交站點旁有一賣雞蛋煎餅的小攤,過去一問,售價2.5元。嘿,看來上海市郊的物價和開封差不多嘛。老實說,那餅味道真的不錯。
司陪把我們一行人送到了外灘,車依舊停在昨天的位置,大家約好傍晚5點在這裡集合。掐指一算,今天的有效活動時間就7個小時了。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南京路地鐵站,由此搭乘二號線來到了浦東陸家嘴。如此艷陽天,外出觀光的人自然就多。東方明珠門前可謂是人山人海。大伙本想憑導游證“混”進去參觀,可達到的答復卻是,要想登上觀光廳,還得自掏50元。我們只好打退堂鼓。金茂大廈與環球金融中心就在不遠處,在刺眼的日光下,二者渾然一體,都有些分不清了。金茂大廈曾經與東方明珠電視塔並稱為“新上海”的地標,它那佛塔式的頂部設計讓人影響深刻。環球金融中心由日本一大財團出資建造,作為新貴,它的安保措施明顯要強於金茂。停車場門前都配備有警犬。這就是大上海的CBD,足夠繁華、足夠高端。我等學生族自是不便在此就留,稍作休息後便直接趕赴東昌路地鐵站,在那搭乘二號線至中山公園,再轉乘三號線到赤峰路,友人說復旦就在那邊了。途中遇一西裝革履的男士在散發花旗銀行的“個人無抵押貸款”宣傳單,甚感驚訝,都這時候了,花旗竟然還在攬這等活兒?要知道,自次貸危機爆發伊始,曾經的銀行業霸主—花旗,其股價已經慘跌90%以上,徹底淪為了“赤貧階層”。
上海的軌道交通的確十分發達,作為目前內地僅有的六個擁有運營地鐵系統的城市之一(其余五市分別為:京、津、寧、穗、深),主城區已經開通了13條運營線路,更擁有世界上首條投入商業化運營的磁懸浮列車線路(本想去體驗一番,卻忌憚於那高昂的票價)。地鐵站口的牆體廣告上赫然寫著“上海地鐵日均旅客發送量已經突破400萬人次”,看來,作為一座常住人口近兩千萬的國際大都市,地鐵業已成為人們出行方式的首選。較之公交,雖然同樣擁擠,卻相對舒適許多,而且省時間(當然,前提是你要熟知出行線路);較之私家車,不僅環保,且免除了堵車之苦。這也是目前國內各大中城市紛紛上馬軌道交通項目的緣由之一 --它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言歸正傳。幾經周折之後,我們總算來到了赤峰路。沿街找了家小飯館,吃了份蓋澆飯。向老板一打聽,原來復旦老校區離這還有四五站距離。幸好門前的公交都能到達。真沒想到上海的公交車還有人工售票,售票員大嬸一看便知是“老上海”,顯得不那麼和藹可親。
終於來到了這所魂牽夢縈的大學。校門很簡陋,遠遜於河大南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巨大的毛澤東石雕,這應該是紅色年代殘存不多的記憶之一。印像中湖南大學也樹有一尊毛公的銅像,同樣是揮手致意的經典動作。校園內的整體布局堪稱完美,猶如蘇州園林般的精致典雅。漫步於綠樹成蔭的小徑,沐浴在難得的春光中,很是愜意。校園中隨處可見百年校慶時校友捐贈的石碑,當年李敖也曾來此演講,引發轟動。始建於1905年的復旦大學如今已經104歲“高齡”了,多少興衰榮辱都已經寫入她的校史之中,供後來者品鑒。由於是老校區,所留的院系很少,學生自然也不多,所以顯得十分靜謐。略感遺憾的是沒能看到建校初期遺留下來的珍貴建築,現在保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建國以後興建的。因為時間緊迫,我們沒有做過多停留,匆忙來到五角場搭乘53路公交回外灘。復旦就此別過。
我原計劃下午去華東師大與兩年未見的老同學會面,卻受制於時間分配的不合理,只得作罷,很是遺憾。傍晚回到車上,一想到明天就要離開這座城市,不禁有些傷感。一天半的自由活動時間實在是太短了,而申城又擁有著如此眾多的可去之地,不免要遺漏許多,譬如城隍廟、豫園等。大伙似乎也是意猶未盡,略顯疲憊的臉上依然留有興奮的神色。
3月25日
記得高中政治課本上收錄了古希腊一位哲人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然而,這等怪事又被我們遇上了。凱旋大巴的油再次被盜。更為離奇的是,昨夜賓館停車場內的所有大中型車都被偷油賊“光顧”。當我得知這個消息後,起先是覺得不可思議,然後便顯得極其無奈了。利益損失是一方面,我們寶貴的時間又要被耽誤了。真想仰天長嘆,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們?果不其然,直到中午,問題才得到解決。還能說什麼呢?趕緊去烏鎮吧。
這一路又花了倆小時。我正好可以趁此間隙整理一下凌亂的思緒。此次華東之行,上海堪稱“最大的噱頭”,正是因為大上海的無窮魅力才吸引了我們這幫中原學子不遠千裡來此考察。那麼,現實中的上海又是如何呢?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略作分析。
其一,整個上海都在為明年的世博會做最後的衝刺。令人印像深刻的是浦江兩岸都在大興土木,那些原本的寸土寸金之地如今即將成為世博會浦江觀光帶的組成部分。而街頭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語更是極具中國特色,譬如“做可愛的上海人”。由此可見,上海市不論政府還是坊間,都對世博會傾注了巨大的心血,大有借此重振當年“遠東第一都市”雄風的勢頭。毋庸置疑,世博會之於上海,的確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城建機遇,猶如奧運會之於北京城一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上海世博能成為經典。中央集權體制的一大好處就是能辦大事,只要政府與人民的意志實現高度統一,那還真沒有中國人辦不成的事。
其二,上海正在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一進程。記得去年某期的南周曾刊登了一篇頭版文章—《上海慢了,但依然有顆冠軍的心》。讀罷,熱血沸騰。自建國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大陸的經濟中心,尤其以雄厚的工業基礎享譽全國。然而,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珠三角、江浙、環渤海區域的飛速崛起,上海早已不復昔日“中國經濟心髒”的地位,GDP增速甚至一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如此嚴峻的現實,逼迫主政者謀求變革。可幸,當前政界、經濟界對於上海的發展前景,似乎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那就是打造遠東金融中心進而成為比肩紐約、倫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為中國崛起充當華麗的注腳。這個美好的願景堪稱21世紀的“新上海夢”。誰曾想,上世紀初,國民黨治下的上海儼然已是遠東第一金融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現在,上海人需要做的,不僅是重現往昔輝煌,更要實現自我超越。
其三,上海作為一座移民城市,處處打下了文化融合的烙印。這裡不僅有純正的滬語,也能聽到全國各省市的方言;當然,自開埠以來便飽經“歐風美雨”滋潤的歷史,使得她的國際化程度相當高,居此還能盡情領略到各國語言的無窮魅力。最為突出的表現便是上海的街道名稱。僅外灘街區便有南京路、四川路、福州路、河南路等等以全國其他省市直接命名的街道。如果說北京保留至今的諸多生僻繞口的地名體現出皇城根下民眾的“優越”意識,那麼上海的這種地名命名方式則展現了海派文化博納百川、四海融合的特質。記憶中西藏路又叫虞洽卿路,是以當年大上海的巨富虞洽卿命名的,這位仁兄乃五卅運動時上海商會會長,典型的買辦資本家。當時還有很多以上海灘的達官權貴命名的街區,只不過解放後全部改名了。
迷糊中,烏鎮到了。這裡已是浙江地界,烏鎮隸屬於嘉興桐鄉,古鎮經過綜合開發,目前已經形成了西柵休閑度假區和東柵水鄉古鎮風情區兩大主題景區。我們參觀的是東柵。由大門及裡,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條蜿蜒的小河,兩岸郁郁蔥蔥,漫步於竹林之中,好不愜意。原本以為烏鎮只是一處單純的景區,與日常生活無涉,沒想到沿河的木屋中均住有當地百姓,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幾手傳統工藝,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旁觀。我本南方人,對於此地的民俗風情不會過於陌生,祖父輩都是沿河而居,記得小時也曾見過此類木質建築。在巷道中穿行了半小時,已經來到景區的出口。對面即是一處集市,人流密集、熙熙攘攘。沿街店鋪以出售當地土特產和手工藝品為主,走近一瞧,店面均布局嚴謹,干淨整潔。只因囊中羞澀,無甚購買欲望,所以稍作停留便沿著小河另外一邊的小路返回了。中途遇見了一撥同學,因為大多是北方人,對於水鄉情境自然十分好奇,邀我乘船閑游,我只好推辭。早早出了景區,頓覺飢餓難耐,原來今天還沒吃午飯,便到馬路對面的小店買了一個嘉興肉粽。3元一個,價格不貴,而且體量巨大,足有自家端午節做的粽子兩倍大小。味道鹹中帶甜,就是有點油膩,不很習慣。
17點,我們離開烏鎮,奔赴此行的最後一站--杭州。古語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如果說蘇州憑借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與堪稱人類藝術瑰寶的古典園林聞名於世的話,那麼杭州則以“休閑之都”享譽全國。美不勝收的西湖勝景,雷鋒塔下白娘子的美麗傳說,花園般的市容,怎能不令人浮想聯翩?大家自然也是滿懷期待。只可惜到達下榻賓館時已經入夜,不便觀賞杭城夜景。一切期待與夢幻,待到明天再揭曉吧。
3月26日
按計劃,今天上午原本要游覽西湖和靈隱飛來峰兩大景區,後來考慮到時間緊迫,也為了更好的體驗西湖勝景,我們便取消了靈隱飛來峰的參觀,改為先搭乘游船賞西湖十景,然後留有一小時自由參觀。午餐後便是自由活動時間,傍晚六點集合登車,返回開封。
原本以為游西湖需要購買門票,進去才知道現在的西湖風景區已然成為了杭州市民的一個大型休閑公園,除去搭乘游船需要花費30元外,其余均可免費觀賞。如此艷陽天,外出觀光的游人自然很多,據初略觀察,本地市民與外地游客在數量上大致相當。景區門口立有一尊蘇軾的石雕,想當年東坡先生擔任杭州太守時,曾大力興修水利,對西湖進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治理,現在聲名遠揚的蘇堤便是當年的產物。依小朱的安排,我們首先乘船賞西湖十景。游船分兩種,體型較小的是畫舫,大致能容納四五十號人;較大一些的是游艇,能坐下一百來號人,我們乘坐的便是此船。此外,在渡口之外,還零散停靠著一些漁船,不過價格較貴,適合散客搭乘。因為船內的旅游團比較多,所以經推舉一位大姐便擔當了此行的講解員。船開了,導游開始講解,西湖十景在她口中娓娓道來,還真有幾分韻味。可大伙似乎並不買帳,紛紛來到艙外“搶占”最佳的觀景位置。待到返程時,我也坐不住了,徑直來到了船尾。受霧氣影響,西湖兩岸的景物很難看到全貌,不過朦朧美也是一種美哈。遠處的一條長堤便是蘇堤,斷橋也是若隱若現—傳說白娘子就是在這座橋上雨中邂逅許公子,爾後因為一把雨傘成就了一段曠世情緣。正前方就是雷峰塔了。當年,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論雷鋒塔的倒掉》,抨擊了國民的劣根性。身旁一位導游在游客的疑惑中繪聲繪色的講起了雷峰塔倒掉的前因後果,雖是陳詞濫調,可也在理。當地民眾懷著對白娘子的深深敬意,紛紛拿走雷鋒塔的磚石,回家供奉,祈福降臨。經年累月,塔基終被抽空,雷峰塔在一片凄婉聲中無情的倒下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新塔是市政府在2002年投資興建的,兼具博物館和觀景台的功能,並且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雷峰塔風景區。
四十分鐘後,船靠岸了,我們首先參觀了“花港觀魚”,然後便自由活動了。我原本想環湖溜達一圈,可步行太慢,租車成本又太高,只得作罷。轉而去了雷峰塔風景區。新塔高六層,配有電梯。一樓是塔基遺址展示區,當年遺留的灰色磚塊似乎在訴說這座千年古塔的傳奇歷史。二樓往上,基本上都是一些壁畫,內容大多是封建帝王來此游玩時的盛況。我快步登上頂層,迫不及待的俯瞰杭城美景。由於霧氣的遮掩,市區有些模糊,不過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湖全景。真美!如果不是臨近集合時間,我真想在這兒待上一下午。
我們的最後一處景點是河坊街。街口立有一座大牌坊,上書“清河坊”。這是一條典型的仿古商業步行街,類似於汴梁城的宋都御街,專營土特產和手工藝品。同學們大都逛街去了,我一看時間還剩四小時,就想先去浙大老校區看看。路旁有一公交站牌,Y6路正好經過玉泉校區。起初還在慶幸運氣不錯,結果苦苦等待40分鐘後仍不見Y6路的蹤影,頓時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真想把那站牌給砸了。無奈,浙大是去不成了。幸好河坊街對面有一座吳山風景區,山頂矗立著一座閣樓,遠遠望去很是壯觀,我便約了幾位弟兄一塊上山,在此消磨了一段時間。山上果然內藏錦繡,秀美的自然風光不說,由此俯瞰河坊街也別有樂趣。
16:30,下山,逛河坊街。這條古色古香的步行街可謂濃縮了杭城的無盡風情,江南的各色手工藝品應有盡有,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春色養眼”—這滿街的妙齡女郎均已身著夏裝,展現迷人風姿。由此反襯出我們這幫裹得嚴實的北方學子的窘態。相信在此情境下,大伙都恨不得立馬換上短袖了。要買的東西不多,我看上了一本以西湖十景為內容的香木書簽,算是作為此行的一大紀念吧。
在停車場對面找了家小飯館,要了份揚州炒米。味道確實不咋地,還不及開封呢。又買了點小食品,便過去集合了。兩位司機很准時,18點剛過車就來了。終於要“回家”了,我們拖著疲憊不堪的軀體和內心諸多感觸返程了。
入夜時分,車窗外燈火通明,杭城繁華如故,只是我已不再停留。再見,杭州;再見,長三角!
結語:令人充滿無限期待與遐想的華東之行就這樣結束了,我們既有眼界大開、知識豐收的喜悅,又略帶一些遺憾—5天時間還是太短,離當初設想的“體驗旅游”還有一段距離。值得稱道的是,我們沒有單純的“走馬觀花”,在體驗江南水鄉風情之時也對華東旅游業之發展現狀做出了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筆者願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觀感:
(1)作為中國大陸的首富之地,華東地區的旅游業較之內陸,無疑是十分發達的。便捷的交通運輸系統、完善的景區服務設施、相對低廉的門票價格都是此種優勢的具體體現;
(2)華東旅游業的產業鏈拉得很長,旅游產品形式多樣,旅游企業競爭較充分,市場化程度很高;
(3)以杭州為代表的“休閑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種發展趨勢,已經在長三角興起並日漸成熟。干淨整潔的市容、數量眾多的市民休閑公園與發達的現代服務業都是發展休閑旅游的必備條件;
(4)唯一不足的是當地的導服質量。導游作為景區和游客的“神經中樞”,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而此次我們的地陪—小朱的表現可謂是讓人“大跌眼鏡”,唯利是圖也罷,對於蘇滬杭三地的行車路線極不熟悉,經常要拿著地圖給司機指路,這種基本職業素養的匱乏給我們的旅途造成了很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