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五日行(三):闖蕩“外圈”

作者: 狂愛CTU

導讀更多詳情和照片請至:http://***/s/articlelist_1265083230_3_1.html 清晨8點半,和突突車司機如約在客棧門口碰頭。我們的司機是典型的柬埔寨男人形像,黑黑、瘦瘦,英語流利,口音巨重。此後三天,陪伴我們旅程的,就將是他,和他的突突車。 不知道東南亞的旅游城市是不是都這樣(也許奢華的海島除外?),公交系統極不發達,約等於無,代步的全靠出租車,以及這種十分有特 ...

更多詳情和照片請至:http://***/s/articlelist_1265083230_3_1.html

清晨8點半,和突突車司機如約在客棧門口碰頭。我們的司機是典型的柬埔寨男人形像,黑黑、瘦瘦,英語流利,口音巨重。此後三天,陪伴我們旅程的,就將是他,和他的突突車。

不知道東南亞的旅游城市是不是都這樣(也許奢華的海島除外?),公交系統極不發達,約等於無,代步的全靠出租車,以及這種十分有特色的摩托拖車。“突突”,這名字一定來源於它們發動時候響亮的聲音,而它們花花綠綠的鮮亮顏色也裝飾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與泰國的二人突突略有不同,柬埔寨突突更加寬大,可以乘坐四人,也裝飾得更加漂亮一些,顏色更多樣一些。

乘著突突出發,感覺果然跟昨天我們自己冒著烈日騎車大不一樣,微風刷刷地掠過耳畔,好不快意。

今天的行程是“外圈”:高布斯濱、女王宮、班迭色瑪和比粒寺。

高布斯濱最為遙遠,距離暹粒大約50公裡,突突車得跑上一整個小時。不過道路相當平整,跑起來也很平穩,雖然一小時的車程比較無聊,不過權當是順道打望沿途的柬埔寨鄉村景像吧。如同很多東南亞鄉村風光一樣,柬埔寨人也是將房屋建在高高的木樁上,像是我們湘西的吊腳樓那種模樣,然後以棕櫚葉或是茅草覆蓋屋頂,用軟竹條編織的席子作地板,人們進出需要脫鞋;沿途也看到一些大概是富裕人家吧,用木頭甚至水泥修房子,用某種亮亮的金屬皮蓋房頂(不知道是鐵皮還是鋁片),但無論什麼材質,房屋的“高腳”樣式還是沒變。最有意思的是,高腳下的陰涼處,幾乎家家戶戶都掛上了至少一張吊床,孩子們在吊床上自得其樂,而大人們也會閑坐上面乘涼、午休,看起來好不愜意哦。柬埔寨這個國家,其實剛剛才從嚴酷統治以及內戰的創傷中緩過勁兒來,還有太多的傷害沒有痊愈,不過像我們這樣坐著突突一路跑馬觀花,鄉村的景像看來還是相當安詳平和的。除了偶而會看到柬埔寨人民黨的競選標語,一切都仿佛和曾經紛繁復雜的政治一點關系也沒有。

·高布斯濱(Kbal Spean)——缺水的千林伽河·(**)

高布斯濱是我們的行程中唯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山是不知名的山,水是千林伽河。林伽是印度教的一種神,千林伽河則是說,這條河床上雕刻了上千的林伽神像。

要見到千林伽,首先需要先攀登一條2公裡長的山路。說是路,其實約等於沒有路,有時候,我們需要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巨石間跳躍,但是並不難爬,因為隨處有許多大樹的藤蔓可以施以援手,要是富有想像力的話,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像成正在前往古墓探險的勞拉。沿途的地上爬滿了巨大的像蟒蛇一樣的樹根,這使得一路的攀爬變得十分有趣,——甚至是高布斯濱最有趣的地方。

因為千林伽河讓我們失望了。雕刻是有的,但是很少,沒有看到想像中上千林伽的壯觀景像,又或者這些雕刻在河床上的林伽已經被經年累月的河水衝刷成了一個又一個的黑色小圓包。不過在這裡,我們遇上了兩個來自中國、現在新加坡讀書的男生,利用暑假前來柬埔寨旅行,然後又遇上了幾個本地人,其中有老人有小孩,還有一個會說流利英文的女生,暫時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徒步隊伍,一起向千林伽河下游的一處瀑布進發。並不意外的,瀑布小得可憐,倒是正適合人們衝到水流下面,洗一個酣暢淋漓的夏日露天浴。其實我們來的季節不合適,按照LP上的說法,高布斯濱最合適的時節應該是7月以後的雨季,不知道屆時的千林伽河應該是怎樣一番景像?

·女王宮(Banteay Srei)——女人才能奉獻如此精美的雕刻?·(****)

女王宮比高布斯濱更近一些,距離暹粒大約30公裡。我們到達的時候,又是恰逢正午,空無一人的女王宮在烈日下顯得十分寂靜。

作為吳哥寺群中最精美的廟宇,女王宮一向十分熱門。與其他神廟主的黑褐色不同,女王宮是一種略顯嫵媚的獨特的紅褐色;同時它的雕刻確實非常之繁復精致,可以說這裡的每一磚每一瓦都裝飾著精細入微的雕飾,有些雕刻甚至呈現出三維形態,的的確確是古典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這兩個特點,倒是印證了一個說法,即女王宮實際上是一個女人修建,因為如此細膩的手法,怎麼看都不像是出自男人的手筆。

另外,女王宮似乎是唯一出現了猴神形像的神廟,這些猴神鎮守著豪華的中央塔,傳說孫悟空的原型就是來源於《羅摩衍那》裡的這種猴神。這大概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印度教和佛教都源出印度。

大約正午剛過一會兒,女王宮裡游人漸漸多了起來,據我觀察,成群結隊的日本人的確比較多,他們一般都會認真地聽導游講解,可惜,沒碰上什麼中國團,想要蹭聽一下都聽不懂。除了是最精美的廟宇,女王宮也是吳哥窟裡最小的一處景點,游人一多就有一點抹不開身的感覺,因此旅行團進入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出來的時間。出得門來,照例一群柬埔寨孩子立馬跟了上來,男孩子賣書籍和影碟,其中還有台灣美學大師蔣勛的名著《吳哥之美》,可惜盜版的質量實在太差,而女孩子則主要販賣各色頭巾,紗的1刀,棉的2刀。柬埔寨的孩子特別多,全國50%人口年齡在16歲以下,我猜想,這或許跟最近十幾年終於結束了大國瓜分和血腥內戰有關吧。enyaya看中了一條桃紅色的棉質頭巾,經過我們試探性地討價還價和女孩子鍥而不舍地努力,最終以5000瑞爾成交(1.2刀),其他女孩子大概看我們兩個只買了一條,於是大有向我們圍攻而來繼續奮戰的架勢,我倆連忙一邊說著“No,thank you”,一邊落荒而逃。

午後,從女王宮返回暹粒城,路上轉去班迭色瑪。

·班迭色瑪——寂寞空庭微雨·(*****)

吳哥窟是如此廣大的一片寺廟群,其中有一些名氣不大的神廟,不見得有吳哥寺的恢弘、巴戎寺的神秘微笑、女王宮的精美雕刻,相比這些熱門的景點,游人的罕至可能恰恰是它們最值得去體味的特質。班迭色瑪就是這樣一個令我難忘的去處。

到達班迭色瑪的時候,正是下午游覽的黃金時間,可是神廟內除了間或現身一下的守護人員,多數時間空無一人。此時一直緊隨我們的烈日不見了蹤影,忽而起風了,緊接著紛紛揚揚的雨絲飄灑下來,潤澤著牆角壁沿的青苔,一種淡淡的安靜的寂寞彌漫在這淡黑色的神廟間。風吹拂著我們的桃紅色頭巾,給這靜寂的空間唯一的色彩和動感。抬頭仰望淺墨色的陰雲輕覆下的天穹,於此情景中,好像第一次能夠感受到穿越時空的滄桑與茫然。

微雨初停,時間已近黃昏,我們離開班迭色瑪,前往今天的最後一站:比粒寺。

·比粒寺——等待一個沒有落日的黃昏·(****)
巴肯山落日,是吳哥窟旅行中不可不看的美景。然而隨著世界性名聲而來的,是猶如觀看露天熱門電影一樣擁擠的人群。希望能夠更寧靜地享受吳哥日落之美的人們,開始四處尋找著另一個“巴肯山”。於是,比粒寺漸漸成為驢友們新的“秘密”。

比粒寺擁有高高的地勢和寬廣的視野,這是觀看日出日落的必備條件。這座寺廟是一座高三層的金字塔形建築,身處底層,仰望塔頂,有一點高山仰止的意味,而最高一層塔的四面均雕塑著一對石獅子,雖然有些兒殘敗了,那種仰天長嘯的威勢卻依然傲人,仿佛它們也和我們一樣,正在熱切期待著傳說中無比壯美的吳哥落日。

登上最高的塔層,俯瞰腳下的大地,滿目的廣闊稻田和叢林,頗有心曠神怡之感。在導游的指點下,極目遠望,遠方的叢林裡隱隱露出一些神廟和寺塔的檐頂,讓人不覺猜想,在那叢林深處或許還有什麼至今沒有被人們發現的奇跡。

5點半以後,比粒寺的游人漸漸多了起來,所有人都在安靜地等待著。可惜的是,此時西邊的天空又開始漸漸堆積了墨色的陰雲,如同之前兩天一樣,夏日傍晚的夜雨似乎又要卷土重來......

最終,落日還是被陰雲遮住了身影,莫非吳哥的落日真的與我們無緣?傍晚6點,天光已墨,等不到落日而滿懷遺憾的我們,只好悻悻離開了黃昏中的比粒寺。

回到暹粒,老城的燈火已經次第亮起。今晚我們決定去離投宿客棧不遠的一家餐廳Viroth‘s吃晚餐。這是一間半露天和半水畔的餐館,用LP的話來說,是“柬埔寨菜式和巴釐島設計風格的完美結合”。其實就是在水池邊,搭建了一座碩大的棕櫚葉大棚,幽暗的燈光在夜色中確實有一股迷離的誘人氛圍。

(所有照片請至我的博客:http://***/s/blog_4b67a35e0100j6ms.html )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