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廟

作者: 逃禪煮食

導讀今天趁著長假最後一天,我起了個大早跑去了早已聞名已久的下海廟。說起來也是上次聽幾個老香客談起來,才知道上海原來還有個下海廟。當時我就覺得這名字挺奇怪的,網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是我洋盤了。 下海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位於虹口區昆明路73號。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原是當地漁民、居民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間神廟。嘉慶年間荒塌,由心意 ...

今天趁著長假最後一天,我起了個大早跑去了早已聞名已久的下海廟。說起來也是上次聽幾個老香客談起來,才知道上海原來還有個下海廟。當時我就覺得這名字挺奇怪的,網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是我洋盤了。

下海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位於虹口區昆明路73號。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原是當地漁民、居民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間神廟。嘉慶年間荒塌,由心意師太重修,此後作為一所臨濟宗的比丘尼道場。下海廟位於虹口區商業鬧市提籃橋地區,當時夏海義王廟地處下海浦,長江船只入海處,現正對廟門的馬路就叫海門路,居民船民進廟燒香,常常提籃而過橋,故名提籃橋。夏海廟也訛名為下海廟,以後正式以“下海廟”為名。實際上現在那裡別說海了,連條河都沒有呢。

下海廟門票不貴,才5元一張。上海的寺廟向來都偏小,像著名的玉佛、龍華兩寺,其面積與國內其他有名的寺廟相比可真是小的很了,靜安寺的面積則更加濃縮。我本來也以為這是座小廟,進了山門一看,嘿,前後分三進,兩旁也有偏殿,外帶個小小的花園,還真不錯呢。

第一殿天王殿自然是供奉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背面是護法天尊韋陀菩薩,兩旁則是代表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正殿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是‘釋迦三尊’像,即中央蓮台上端坐著釋迦牟尼佛祖,兩側脅侍為左迦葉、右阿難,兩旁分立著十八羅漢。後殿供奉的則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大士手持淨瓶、足踏鰲頭,善財、龍女與諸天侍立四周,構成一副海陸空三維立體的海島觀音圖。也許是寺廟面積的原因,後殿還同時供奉了駕青毛吼的文殊菩薩與騎白像的普賢菩薩,加上東側偏殿第一間則供奉著幽冥教主的地藏王菩薩,這便是佛家中代表悲、智、行、願的四大菩薩了。

兩側的偏殿供奉著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千手觀音、文武財神趙公明與關公。因以前廟宇近海,沿海百姓崇拜護海神媽祖,因此廟裡也特地供奉了天後娘娘和海龍王。雖是分屬兩個不同系統,但在此地竟絲毫不顯突兀。我求了媽祖和海龍王保佑我這一生不遭水難。地母娘娘自然也是不能落下,保佑我一生不遭地震之類的災難,順便種啥活啥。西側偏殿裡端坐著本地的城隍老爺城隍奶奶、城隍老爺著一襲明代大紅袍官服,白面長須、相貌文雅。城隍奶奶則一身鳳冠霞帔,竟是出乎意料的年輕漂亮。兩旁又供奉著眼睛娘娘和陸家廟菩薩,眼睛娘娘手裡捧個眼睛,自然是保佑信眾不害眼病。可這陸家廟菩薩?我真是孤陋寡聞了,回來一問老媽才知道,原來那裡醫院多,而陸家廟菩薩正是管外科開刀的。OTL,真是分工專業啊!

後殿是諸位尼師的生活區了,底樓是一間食堂,不大卻收拾的簡潔干淨。正殿與後殿之間隔了個小花園,草木修剪的錯落高低,地上鵝卵石鋪成的小徑,花園雖小卻頗為雅致,足見這裡的尼師們品味不凡。一只黃色的小貓在院中東跳西竄、撲騰的正歡,另一只白貓正懶洋洋的趟在石階上,一副愜意之極的模樣。此時正逢諸位尼師作道場,我便坐在廊階下,手中逗著可愛的貓咪,耳邊傳來虔誠的梵唱,此刻的我身猶處鬧市,心卻早已遠離紅塵了。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