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記(四):那一天的香港,大學及其他

作者: 狂愛CTU

導讀本文中的照片都上傳不了,不知道為什麼,如有興趣的朋友,請到我的博客:http://***/s/articlelist_1265083230_0_1.html 我們恰好是在六月的那一天來到香港,當然並不是精心策劃的結果,其實我與長期在新聞媒體工作、每年到這一天就被“報道注意”弄得杯弓蛇影的enyaya不同,我已經比較徹底地遺忘了這一天。只是在踏上香港的土地,忽然間看到大街護欄上、汽車車身上掛著的關於� ...

本文中的照片都上傳不了,不知道為什麼,如有興趣的朋友,請到我的博客:http://***/s/articlelist_1265083230_0_1.html

我們恰好是在六月的那一天來到香港,當然並不是精心策劃的結果,其實我與長期在新聞媒體工作、每年到這一天就被“報道注意”弄得杯弓蛇影的enyaya不同,我已經比較徹底地遺忘了這一天。只是在踏上香港的土地,忽然間看到大街護欄上、汽車車身上掛著的關於游*行和燭光悼念之類的宣傳廣告,才恍然,哦,原來這一天又到了。

但我也並沒有很在意,當天晚上,維多*利亞公園有一場紀念會,那時我正在半山上看香港的夜景。我想,已經二十余年了,大概沒有多少人還有那樣的熱情了吧,何況,今天的學生一代,是否還了解甚至知曉那個幾乎改變中國的事件,我也有點懷疑,比如,在enyaya的報社,有剛進來的80、90後,對此就已完全茫然了。

然而,到了第二天,我們開始後悔,哪裡料到,竟然會有十五萬參與者,竟然創下二十年來人數最多的紀錄。而我們又竟然與這樣的“盛況”擦肩而過。其實對於那個事件,時至今日的我,看法也變得有些復雜,我真正遺憾的是,畢竟活了這麼三十余年,還沒有經歷過一次如此大規模的非官方的政治集會呢,要說是“獵奇”,恐怕更能表達我那時的心態。當然,我也很好奇,為什麼過了這麼長時間,今年的人數卻會創下歷史新高?縱然說是“星火不滅”,到底還是需要新的刺激點吧?趕緊買了一份明*報,頭版頭條的壓報大照片中果然是萬千燭光。約略翻了翻,於是知道了關於“女神”的紛紛擾擾、關於所謂“中立”與“投降”、關於聲援劉*XiaoBo的背後較量,一切點點滴滴,組成的赫然便是頭條大標題:“愈打壓愈明亮”。

這個事件讓我認識了香港,第一次,感性的,直觀的,那是香港的另一面,不是金融中心、不是購物天堂的另外一面。就像是有的人,通過二樓書店認識香港一樣,我們嘆息,如果說這裡是文化的或者其他什麼的沙漠,那我們,不知道是在怎樣的死地了。

譬如維港尖沙咀那個密密麻麻掛滿演出招貼的香港文化中心,各種或大眾或三五同人的演出,密集度竟然比北京還甚;譬如滿大街、甚至南丫島那樣的鄉村裡,隨處都可以看到的各位議員的頭像、地址、聯絡方式、取得的“政績”和當下正在推動的“議題”(大多具體到社區生活的角角落落),這個我們真沒有;甚至譬如,那些官方宣示政制*改革的“起錨”招貼掛滿從銅鑼灣到上環的每個燈柱,那些在TVB家族爭鬥大戲的間歇間一男一女跳著國標畫外音告訴你原地踏步多麼無趣,我們也沒有;又譬如,那些完全開放的、甚至可以申請免費講解員的大學,港大、中文大學、理工大學......而我們的北大和清華正在關上他們的大門。

說一說大學吧。其實大學本來不是我們的選項,只不過在尖沙咀瞎逛的時候,忽然看到一片突兀而奇特、規模不小的建築,原來是香港理工大學,進去轉悠,發現有二奇:一是這樣的大學,看起來與我們所熟悉的任何一所大學都不一樣,居於鬧市一隅,卻沒有圍牆也沒有校門,咋看完全與繁華混為一體,然而進去了才發現內裡竟然很是清淨,頗有點“大隱於市”的味道,而後來我們知曉,並不只是理工大,原來香港的大學都這樣,純然而安靜地開放著;二奇的是這個學校的建築風格如此統一協調,全數棕紅色的大樓通過寬大的天台和長長的梯級樓道連為一個整體,仿佛一整個龐大的後現代建築群,靜靜漂浮在城市的半空;而每一棟教學樓均冠以一位慷慨出資辦學的本地富商的名字,李嘉誠樓、邵逸夫樓、包玉剛樓,大約既是財富的豐碑,也是教育的豐碑吧。

從南丫島回來那天,我們去了香港大學。敞篷觀光車的“懷舊之旅”有一站就在港大的東門,並不顯赫的長了青苔的石頭門,斜坡上去,就是百年主樓。也是百年了呢,與辛亥革命同年,最新一次的世界名校排名裡,港大是亞洲地區的第一位。龍應台說,她的下一本書,想要寫寫這個港大的一百年,或許會寫到薄扶林的山徑上,走過許地山、朱光潛、陳寅恪,也或許會寫寫張愛玲,如何在這裡見證了一座城的傾覆......而我們,走在百年主樓的拱頂下,森森然竟有置身教堂的感覺,而轉到四維合攏的長長的安靜的走廊裡,倚在欄杆上,抬頭看看巍巍的鐘樓,又是一番傳說中的英倫學院風。或是走走停停,看滿目各色的學術活動邀約招貼,或是偶然邂逅穿著黑色學士服、在美麗的長窗前拍照留念的學生,於是欣然又悵然,直想要回到曾經校園裡的青蔥歲月,讀一點書,發一回夢。

整個香港之行的最後一站,是在開往羅湖的東鐵線,有一站,名字很簡潔,叫做大學。果然,出了地鐵站的閘口,直接就進入到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園。也果然,甚至還沒有走出地鐵站,我們就看到了這次臨時決定的行程裡最想要看到的東西,那個惹起無數爭端的“女神”像。“偌大的中大校園,找不到一小塊安放MINGZHU的地方”,於是反對“假*中立”,學生會和校董會鬧了起來,於是,有了昨天晚上維園十五萬人的燭光。我們到的時候,其實學校已經放假,崇基學院的湖畔小廣場上,香港電台正在做一期“城市論壇”,話題當然離不開女神和德先生。大樹下的草地上,席地而坐,圍了百十來個學生,拿著標語,穿著文化衫,聽到精彩處就大聲喝彩鼓掌,旁觀的我們,並不能聽懂他們用粵語表達的內容,但是那種熱情和投入,能夠明明白白感受到激情飛揚的心。有一些羨慕,這樣的表達,有一些懷念,這樣的年輕的歲月。

即使不是年輕人,比如那個在天星碼頭拿著表格、不厭其煩詢問每一個過海的客人對於交通系統看法的大媽,為的是面對政府的公交改建計劃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一些人,把這座城市叫做“我城”,在雞毛蒜皮中表達著對城市和生活的責任與熱情。便不能不令人聯想到,這百年多來,正是這樣一些人,在這座無所憑借的、孤兒一般的“浮城”裡,因為沒有什麼救世主,只有靠著自己的雙手和那些同樣每日裡起早貪黑一手一腳打拼一口粥飯的街坊,終究一點一滴在這“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建起了自己的美麗新世界,而“浮城”也就成了“我城”。

這些年來,香港有沒有被改變,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慢慢消逝掉她的獨特,我更不知道,只是現在,這些東西還在,潛下心來,還能觸摸到這座城市的脈搏,於是便替他們還有幾分欣慰了。

(由於社區改版的不友好,照片無法上傳,請至:http://***/s/blog_4b67a35e0100jlfw.html )


精選遊記: 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