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慣了都市的聖誕,想找個新去處嗎?不防考慮一下楊朔。那裡既有聖誕的平安夜,也可感受一下鄉村的氣息。中午到達楊朔,會了朋友,放下行李。旅館的名字很特別--”我家”。在客廳旁有一個房間,裡面的大書架上擺滿了書籍。書籍可以交換,只要雙方願意。房間外還有一個陽台,可望到街上的車水馬龍。靠在椅子上,在冬日的陽光下看看書,必定是都市人渴望的悠閑。
午飯後,騎單車去月亮山。朋友中有識途老馬,繞了幾個圈子就轉到田間的小路上。已是隆冬,田野像和尚的頭,一條莊稼也沒有。清新的空氣,帶著泥土的氣息,讓人感覺舒服。見有老婦牽牛經過,便舉起相機。可惜老婦一句:”不要錢,誰給你拍照”拒絕了。途中經過幾條河流,總有翠綠的竹樹和玲瓏的小山丘作背景,美極了。
早上起來,在街邊的小攤子吃了個桂林米粉,便跑去逛市集。再穿過大街小巷,來到碼頭。十二月是枯水期,漓江游的大船都停航了。江水清澈,可以清楚看到水下茂盛的水草順著水流搖擺彎腰。江邊的石灘上有不少人在散步, 看風景。陽光明媚,遠處的山巒卻被一層薄霧包圍著,讓人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回到西街,和朋友享受了一個陽光午餐,便坐車去遇龍橋。過了白沙鎮不遠下車,進入一個小村莊。小村莊裡還有不少民居是土(土角)牆的房屋,退了色的紅色大字標語還可隱約在牆上看到,小巷還留有雞糞和牛糞的痕跡和氣味。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農村的特色:抽取井水的吸水器,充滿智能的三口井,用作晾鞋和架杆的竹竿丫子,挑著柴枝回家的村民。穿過小村莊,來到遇龍橋。小河,村莊和山丘,組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只可惜電線跨河而過,有點不完美。
早上吃過桂林米粉,坐車去興坪。定好了午飯和船只,就去逛興坪老街。可惜不是墟期,街上冷冷清清。大街兩旁的民居仍然是以青磚瓦房和木樓為主。那種自然流露的破舊,是仿古建築所不能模仿的。腊鴨,腊肉和腊腸掛在門楣上,屋檐下,沐浴在溫暖的陽光裡。
午餐後,坐船南行去漁村。因有不少國內外國家元首,政要到訪,漁村早以成為漓江游的必到之處。村莊很小,進去幾步便是這裡的地標--漁村小學的門樓。再往裡走,是些結實的青磚大屋。五間式的馬背山牆,是在楊朔一帶所少見到的大宅。陽光射不進高牆下的巷子。寧靜的石板路偶爾傳來挑柚人的腳步聲和她肩上扁擔發出且具有韻律的嘰嘰聲。
告別了漁村,船調頭向楊堤駛去。興坪到楊堤是漓江風景中最美的一段。藍天,山丘,漓江,加上江上的竹筏,西斜的陽光和煙霞,讓人陶醉。山水甲天下確實是名不虛傳。可惜缺乏想像力,沿途只認出烏龜爬山的山峰。村民撐著竹筏在江上夾水草,捕魚人和他的魚鷹在我們的船邊擦肩而過,裝滿了柚子的機動船靠在岸邊,河堤上是一群放學回家的小學生。雖然是冬天,鴨子和水牛還在江裡暢游。
回到楊朔,天已全黑。今夜是平安夜,西街上熱鬧了許多。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到這小鎮,這條小街上。餐廳,酒吧的老板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搞聖誕大餐和聖誕派對吸引客人。當地的教會還組織了聖寺班到場祝賀。熱鬧一直延續到深夜。
在楊朔的最後一天是聖誕日,去了葡萄鄉附近的石頭城。據說石頭城以前是個山賊窩,現在剩下的只有一個石城門。城下山腳處有個叫小耀門的小村。石頭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利用,房屋由石塊和黏土堆砌而成,小巷和豬欄由石板鋪成和圍成。
回到西街,和朋友吃過聖誕晚餐,便坐夜車離開楊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