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裡拉,一個讓人神往的地方。
先縷縷關系,一直沒搞明白中甸、迪慶、香格裡拉的關系,這也是我從雲南回來兩個月後才想到需要弄明白的。應該是這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在2001年,中甸改名香格裡拉,所以現在為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
改名是有原因的,這要講講“香格裡拉”一詞的來源。查了一些資料,大體類似,多屬於粘貼復制型。這個詞的來源被歸為美國小說家James Hilton,其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所創作。後來人們經過漫長地查找論證,終於發現迪慶的中甸便是書中的香格裡拉,於是改名,如此。
“香格裡拉”一詞出自《失去的地平線》一書沒錯,但在原著中,其代表著人間樂土,類似於中學課本上那個可望不可及的陶淵明爺爺筆下的世外桃源。某種情況下,它只是一個概念,一份向往。但在後來,中甸縣的領導們發現了香格裡拉這個商標的價值,發現了其中可利用的商機,於是乎,當地政府自己組織了一群專家,研究自己一年多,終於得出了一個關於自己的“結論”:書中的仙境就是中甸,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要改名!國家欣然同意了。
專家們說,在藏語中“香格裡拉”的“香”意為“心”,“格”意為“的”,“裡拉”意為“日月”,合起來便是“心中的日月”。於是乎,這就與中甸縣的老名字“尼旺宗”掛鉤了,同一個地兒!
查了一下資料,在某個以下結論的原創者的文章中提到:原著中“香格裡拉”的英文是“Shangri-La ”,“La ”在藏語中是山口的意思,那“Shangri-La ”便是一個叫“Shangri ”的山口。在西藏高山地區及克什米爾一帶,以“La”為後綴的地名有很多,多是指崎嶇山嶺中的通道(山口)。“香格裡拉”的意思就是一個名叫“香格裡”(Shangri)的山口。它不是“Shan-g-rila ”,更不是“Shangrila ”,把“Shangri-La ”解釋為“Shangrila ”,使其意思與“尼旺宗”相似,那並不是“我們發現原來如此啊”。
我們的人民如此擁有智慧,“香格裡拉”一詞怎麼可能是外國人創造的呢?於是乎又有說,“香格裡拉”源於藏傳佛教中的“香巴拉”,因為二者的讀音在當地方言中很相似,極易混淆。《消失的地平線》的作者是聽到這個詞後才寫下了“香格裡拉”,我們才是原創。
“香巴拉”呢,是個傳說中的王國名,處在某個隱秘地方,被雪山層層環繞。其形似八個瓣的蓮花,王宮在中間,裡面居住著香巴拉的歷代法王,掌管著由眾多城邦所組成的王國,是一個位於遙遠的潔淨之地的極樂世界。其在千年多前的藏經中便有記載,但在很多方面與《消失的地平線》中描述的香格裡拉相距甚遠,這不是發揮民族自豪感的地兒。
香格裡拉本就是《失去的地平線》的作者自撰的一個詞,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而已。如果我們今天硬要在某個地立個碑,找些專家論證,而後名之“世外桃源”,那就毀了原來的意境,倒也顯得淺薄無知了。有些東西本就只該存在於心裡,不必拿到手中。
05月27日
今天從麗江出發到香格裡拉,一路沿著崖壁而行,下面深深的峽谷內渾濁的流水,便是長江的上游金沙江。路上多冰雪融化而成的溪水,多陡峭險峻的峽谷峭壁,又有一望無際的高原,和又藍又低的天空,中間是那條耀眼的214國道。中午到了香格裡拉,午飯後繼續在古城內拍婚紗照。
香格裡拉處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橫斷山脈的南段北端,境內有很多雪山、峽谷,據說光海拔超過四千米的山就有幾百座之多,古城的海拔也到了3280米。公元676-679年,吐蕃在大龜山上壘石為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其曾名“建塘古城”,是當年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因當地居民用一種白色粘土做塗料裝修房屋,所以整個古城在月光下皓白皎潔,美麗妖嬈,故又得名“獨克宗”,意為“月光之城”。
晚上七點左右,兩天的婚紗照行程結束,找了一家客棧入住,然後開始自由活動。今天的客棧很搶手,很多客棧都沒了床位,大概是因為明天有賽馬節的緣故。
先前在網上約了人一同包車去梅裡雪山,先在四方街見個面,談談明天行程。這裡正好熱鬧,有游人,有居民,一同圍成圈,跳著舞。看到很多老者,像是當地人,已有了深深的皺紋,卻依然很沉醉的樣子。
圖片詳見博客:http://xiaogs.org/2009/08/15/395.html
睡了一晚,高反漸好,目標梅裡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