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首《涼州詞》道出了古人征戰的豪情和無奈。也許是性格中的一絲感性纏繞,讓我這個學工科的人常常魂牽夢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在這個夏天,全國人民轟轟烈烈奔到上海來看世博的時候,我和兒子選擇了青海-甘肅的這條荒涼的絲綢之旅。
走之前同事和朋友都用驚訝的眼神看著我“就你們倆去?老公放心麼?”“不怕被搶去當壓寨夫人,還搭上一個現成的兒子?”其實一路走來,因為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備,加上遇上了兩個好的司機師傅,非常順利。當我拿著漂亮的照片給他們看時,他們的口水都拖得老長老長。。。。。。。
走這樣的絲綢之路,一定要對歷史有一點點了解。去之前我一直搞不清嘉峪關和陽關、玉門關有啥區別,看了網上一些介紹,還有《古道夢》、《尋夢甘肅》、《大美青海》等以後,再通過跟司機、講解員的聊天,我才發現原來以前上課就開小差的歷史課是那麼的有意思。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南線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北線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裡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當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時,這條路上絲綢之路就落敗了,曾經車水馬龍的市鎮也落敗了。我們決定從這條絲綢之路一路西去,體會一下古人奔波的樂趣和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