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之十八---福州三坊七巷(全文完)

作者: 三字經1

導讀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是從南後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 ...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是從南後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2009年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閩中有材,左海為盛。福州許多重量級歷史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諸如黃璞、張經、甘國寶、林則徐、沈葆禎、嚴復、林覺民、冰心,等等。三坊七巷的意義,不僅在於古建築本身,更在於曾出入於此方水土的先賢,其間蓄含的厚重歷史與人文氣息,已成為福州閩都文化的像征符號。

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裡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號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裱褙店、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號,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在南後街設置展示店,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2009年春節開街,三坊七巷位於福州繁華的八一七路邊,乘公共汽車至道山路口站下,往西側的一些不起眼的巷子裡鑽便是了。以南後街、官巷最值得一觀.

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裡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這裡歷史上居住了許多名流商賈,每條巷中有古跡,政府正把這十條街道翻新改造成休閑文化步行街。七巷的舊屋很多已在加固、裝飾。步行街上遍布著許多福州有名的百年老字號,也許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我們走過了黃巷和宮巷,相比步行街主干道的燈火通明,這七巷在夜晚中燈光昏暗,行人寥寥。我們在黃巷中看到了沈葆楨的故居。

希望在進行七巷房屋改造時也改造一下巷內的路燈。在三坊七巷,我們買了一些橄欖,品嘗了肉燕(雲吞)和一些特色糕點。這裡已經成為游客和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場所。在步行街路口,還有民間表演團隊,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觀賞。

離開三坊七巷,乘車去之前路過的於山。每次乘車經過那裡,都能看到古城牆和漢白玉毛主席雕像,誰知道這趟車下來後,卻沒找到。看來不同車次的於山站站點位置不同。只好到旁邊的烏塔,這座九層寶塔被燈光裝飾得金碧輝煌。附近的廣場上,電視台在直播民間歌手的演唱比賽,人潮湧湧。烏塔之側是美食街,看到了福州的夜生活景點。

整體上感覺,福州除了主干道和鬧市區外,其它街道都很昏暗,這與其省會城市的地位不符。福州相比於其他沿海城市,在發展程度上還有一些差距。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底蘊的城市,福州借助海西經濟特區的發展東風,呈現出一個保留著歷史的遺跡和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的現代化都市。


精選遊記: 福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