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六日游之五(2)

作者: yeyihong

導讀剩下的半天決定去浦西E區的城市最佳實踐區看看。乘園內免費越江公交穿越江底隧道來到浦西,轉乘浦西地面公交到達E片區。E片區被一條園內道路分成兩半,部分企業自建館和部分城市最佳實踐聯合館在東,大部分獨立建設的城市最佳實踐館在西,我只參觀了西片區。 漢堡案例排隊較長決定放棄。 法國阿爾薩斯館的水幕太陽能牆體比較吸引人,幾乎不排隊,決定進入。阿爾 ...

剩下的半天決定去浦西E區的城市最佳實踐區看看。乘園內免費越江公交穿越江底隧道來到浦西,轉乘浦西地面公交到達E片區。E片區被一條園內道路分成兩半,部分企業自建館和部分城市最佳實踐聯合館在東,大部分獨立建設的城市最佳實踐館在西,我只參觀了西片區。
漢堡案例排隊較長決定放棄。
法國阿爾薩斯館的水幕太陽能牆體比較吸引人,幾乎不排隊,決定進入。阿爾薩斯館的水幕太陽能牆體的原型是法國阿爾薩斯布克斯韋爾中學的太陽牆。水幕太陽能牆從外到內包括三層,外層是由太陽能電池板和厚玻璃組成,中間層是個可開可閉的空氣層,內層就是有水流經過的水幕玻璃層。在夏季,太陽能電池板能遮擋掉部分陽光,室外的熱空氣進入空氣層後,接觸到了水幕牆,通過蒸發作用產生冷卻降溫的作用。上海的夏天是很熱的,水幕牆不可能完全替代空調,但可以減低空調的用量。阿爾薩斯館中兩只青蛙踩動的“能動輪”實際是一個能真正運行的微型水電站,水車的轉動使發電機運轉,供電給青蛙口中的噴泉。據說阿爾薩斯館世博會後會保留。

羅阿大區案例館門前有幾人排隊,走近前去工作人員介紹要品嘗法國葡萄酒的排隊,排隊嘗酒的每50人可獲贈酒杯,不嘗酒的直接進入。本人不懂酒,自然是直接進入。羅納——阿爾卑斯大區位於法國東南部,包括裡昂在內的多個城市組成,為避免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污染等現代都市的通病,羅阿大區開始嘗試,並正在一步步實踐著一種全新的城市架構——— 多極城市群。多極城市高速和低速的交通並重,人們出行可以選擇高速城際鐵路、纜車、自動扶梯、水上巴士、預定私人用車、乘坐飛機等多種方式,這種思路對擬建衛星城的中國大城市很有借鑒作用。
成都案例是個中國園林式的小公園,重在污水處理,是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治理工程主題公園同比例的微縮模型,游客可在亭中坐一坐,園中散步的過程就可看到濁水變清。

歐登塞案例館是由一組自行車展示亭和一片自行車體驗區所組成,因為不像丹麥館那樣要排隊,帶上頭盔我也體驗了一把。本來我自認為會騎自行車,騎它沒問題,騎上去才發現這車是倒輪閘,一倒輪車立刻就停,不像手剎有漸變過程,剛開始還真不適用,騎一會兒才好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把。
麥加案例的主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帳篷”,通過參觀你可以了解到每年數百萬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信徒到麥加朝聖時是如何生活的,館中用一個大的沙盤展示了如何在 4 平方公裡的範圍內,解決 300 萬人的居住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營地建設越來越人性化,方案考慮了數百萬人進入米納山谷在道路上的分割,從而避免人群擁擠造成的踩踏事故;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蓄水池,解決數百萬人的用水問題;甚至考慮了在臨時形成的道路邊配備臨時淋浴房,解決天氣炎熱時的洗澡問題。我沒注意帳篷是否有空調,但帳篷中確實挺涼爽。
倫敦零碳案例館是案例館中比較大的建築,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房頂的紅色風帽和綠色植物,風帽的作用是利用溫壓和風壓將新鮮空氣不斷地送入建築內部,並將室內空氣排出。一層有用廢汽油桶改造的沙發;二層26只舊皮制旅行箱向人們講述著倫敦的故事;三層有不大的樣板間,向人們展示不同的零碳生活方式。不過倫敦零碳案例館要走木樓梯,行動不便的人就不宜參觀了。

城市案例區最有意思的當屬葡萄牙那9平米的可搬運的游客塔。別看只有9平米,一層有廚房和餐廳,二層有電腦台和客廳,三層有臥室和衛生間,還有一個探出屋外的玻璃陽台,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對於買不起房的低收入人群,這就是一個可能圓的夢。



溫哥華案例一組木結構混合建築,館內二層的地板全是用楓木加工而成,對於像加拿大這樣森林和木材豐富的國家這樣做很綠色,而且他們國家人少,如此的適用在適度控制的條件下森林面積並未減少,但在中國人口眾多就未必能如此結果,可見並非好方法都可行,最主要的還是要適合本國國情。溫哥華館有一個用橡木制作的2010年冬奧會頒獎台,你可以站在中央模仿一下王濛當冠軍時的樣子。
馬德裡案例館裡看了些什麼我已記不太清,反而對門前休息場地上的那場表演還有印像,正值世界杯開賽前夕,帶著面具的演員模仿著大牌足球明星的模樣,做出各種動作娛樂觀眾,想想最終還是西班牙人笑到了最後,這不可謂一種預示。



再乘園內交通車返回浦東,決定選幾個非洲館看看。

非洲館中埃及館首選,排隊約15分鐘左右。我個人認為埃及館的外形像一個黑白相間的古墓,觀眾入口像掀開的一角。造型簡約又具現代感。埃及館介紹了埃及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實物展示了8件珍貴的文物,主推特色旅游。埃及館中展示的幾件文物可都是國寶級的,距今3300年歷史的索貝克神圖案裝飾的法老阿門邁蘇磚雕像、手捧公羊頭祭壇的帕薩爾大臣跪像、尼貝勒赫和巴克娜提雙人坐像、用花崗閃長岩雕刻的裝飾有法老邁倫普赫塔名字的書記官像、高達2.3米的刻有法老阿普裡埃斯之名的愛神柱、有3500年歷史的那赫普特鷹形扣件項圈、高達2米的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巨像、以及有2900年歷史的第22王朝舍松契二世金面具。裝飾有法老邁倫普赫塔名字的書記官像還采用了燈光裝飾,很有神秘感。“黃金面具”5月中才運來,6月初來得以相見,真是來的早不如來的巧。那赫特普鷹形扣件項圈做工很精美,舍松契二世金面具面帶笑容,盡管是國寶,所有這些你都能拍照,不過我建議大家拍照時盡量不要使用閃光燈。埃及的旅游業已很出名,前兩年曾有恐怖事件發生,這兩年好似比較平靜,可惜我還沒有去過,不過已被定為我非洲之行的第一個目標。如果非洲區只選看一個館,我建議就選埃及館,它既展現了非洲尼羅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又代表了非洲地區現代文明的發展趨勢。





阿爾及利亞館就在埃及館的旁邊,除了埃及館其他非洲館幾乎都無需排隊,自然進去看看。阿爾及利亞館的造型很有北非特色,土黃色的城堡好似在許多以北非為背景的電影中見過。整個場館被還原成一個迷你的“卡什巴”-- 阿爾及利亞城市建築遺產卡什巴舊城區的濃縮版,你可以漫步在館內街道中,觀賞名為《漫步卡什巴》的短片,了解阿爾及利亞的變遷。

背後的安哥拉館外牆以非洲木雕為裝飾,五顏六色自然會吸引人們的眼球。安哥拉館給我留下最深的印像是“彩色面條”型的外牆和前門和後門處的烏木雕,很有非洲特色。

轉到B片區,新加坡和泰國已經去過,排隊進去看不值得。本來選定澳大利亞館,一看那麼長的隊,就打消了念頭。澳大利亞館外正有一場表演,兩位著裝像澳大利亞牛仔中年人和一個穿著很休閑的年輕人正在演奏。牛仔彈吉它,年輕人彈電子琴伴奏舞台兩邊是賣啤酒和飲料的,不消費也可以坐下看演出,搬把椅子坐下聽了幾曲,曲調很有澳大利亞民歌風味,與西班牙吉他大相徑庭。



晚上吃什麼呢?就吃新加玻牛車水的馬來沙爹肉串吧,沙爹肉醬、雞肉串、洋蔥黃瓜配米飯,再來杯橙汁就OK了。
馬來西亞館的外形很有馬來特色,傍晚即將上演一場表演,參觀者聚集在舞台前。演員來自各個階層,有在中國學習過的留學生,有對中國感興趣的老師,也有土著馬來人。演出水平並不高,但很有馬來韻味。



一天下來腿肚子都快抽筋了,休息一會兒就又有力氣了,決定到最大的聯合館--非洲聯合館看看。非洲聯合館的立體彩繪外牆畫有荒原上的參天大樹,大像、長頸鹿等野生動物,天暗下來後在燈光照耀下很有動感。非洲聯合館內有42個國家,每個國家占一個小區域。非洲的微笑大型立面雕塑是非洲聯合館的縮影,萊索托館的民居頂部有個大金屬環,很像鍋蓋的提手;吉布提館游牧民族阿法爾人的傳統民居“達布瓦塔”中掛滿了阿法爾人手工編織的掛毯和帽子;蘇丹館門前兩個胖胖的女人兜攬著過往的小姑娘做手部彩繪;索馬裡館的沙灘、單峰駱駝和藍色海水中的大鯊魚;坦桑尼亞館的長頸鹿雕塑引來眾多游客與之照相,不記得在哪個國家館外看到一架類似中國編鐘似的更古老的石器樂器,旁邊標明文物請愛惜,真的如此,編鐘這種方式的樂器就有可能發源於非洲大陸了。非洲聯合館的中部有許多帶有非洲特色的小商品賣,食品、木雕、首飾,喜歡的人可以去淘。





下圖我稱之為非洲廣場上的小怪物。



非洲聯合館出來本來以為要結束參觀了,無意中發現美國館開館了,而且人不多,那就去看看吧,排了十幾分鐘就進館了。美國館沒有任何實物展品,就有四部電影,參觀過程中聽到有游客戲稱整個一個美國精神的“洗腦”。參觀整個美國館給我印像最深的恰恰是與館內參展的內容無關的一件事,因為第二個電影館開始開演時就關閉大門了,在大家坐穩後第一件事就是那位華裔小姐介紹場館的應急出口,特別提示大家出來緊急情況時門會自動打開,提示大家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群,這是我在其他大型場館都沒有遇到過的,也正是世博會這種人員高度密集的地方要特別注意的,我想這也是美國精神的一部分“人是最寶貴的”。幾個電影有美國各階層人群對中國人民的問候,有美國各種職業的人群在通過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時的詼諧,最感人的當數第三部分的“花園”,一個家住貧民區的小姑娘,看著周圍髒亂差的環境,想像著一個繁茂的花園,從栽種一枝花做起,經歷了頹廢少年的破壞,暴雨的毀滅,她的善良和進取感動了鄰居,大家一起動手改變了家園。整個故事沒有語言,音樂、影畫、風和雨,4D清晰短片能讓所有人看懂,這種“洗腦”並不太令人反感。



美國館出來已過9點,離開世博園,再看圓口的萬國旗和太陽谷一眼,4天多的世博游到此結束。乘地鐵回酒店時想到第二天的上海游,買了一張一日票。

這一天世博園入園人數41.75萬人。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