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館的背後是德國館,因為隊很長,轉戰旁邊人不太多的波蘭館。波蘭館的牆體就像一幅巨幅的剪紙,館內有個小二層樓,其上展出的是一些波蘭的現代設計,本人比較喜歡的是一盞毛茸茸的藍色小燈。上樓的樓梯很窄,為了勸阻人們上樓志願者告知大家上樓要等半小時,實際上5分鐘不到就能上去一撥,讓人對這位志願者的服務不甚滿意。波蘭館出口處有一處餐廳,看了看推出的菜譜,價格在幾十元左右,價格相對便宜,但缺少特色。
轉來進入荷蘭快樂街,這儼然一個兒童和成人的樂園。底層是個兒童樂園,一條8字形街道將26個獨立的小型展館穿起,每個小屋都有一個主題,本人最喜歡的是一個現代雕塑 -- 題為“這是真的嗎?”,是真是假大家自己去看。

荷蘭館前小賣店出售小木鞋和奶酪,本想給老爸買塊奶酪帶回去,先買一小塊(5元/塊)嘗嘗---太鹹,打消了購買的念頭。另外告知大家如果不打算進英國館,在荷蘭快樂街上看英國館位置最佳。因為英國館周圍的圍牆遮擋,平地是看不到蒲公英的全貌的,在快樂街特別設置的小平台恰可看到蒲公英的全貌。

從快樂街出來看看英國館排隊雖不算短,但行進速度比較快,為到這個蒲公英中看看究竟,決定排。二十多分鐘後進入英國館,便知道了行進快的原因,館中沒有其他展品,就是能看到蒲公英每個觸須(近6萬根亞克力杆)根部注入的不同種子,轉出蒲公英可在其底部看到活的各種種子培植出的植物。蒲公英在陽光下最漂亮,絕大多數人不得不承認英國館的造型是最有創意的。

夕陽西下迎來了英國館的街頭表演,三個滿身塗滿銀白色塗料的人大步走入觀眾中,其中兩個人踩著高蹺,一個光頭巫師模樣的人玩耍著手中的水晶球,近二十分鐘的表演觀眾自覺地圍坐在周圍觀看,不時還響起掌聲。這種表演在國外的街頭常見,你可以付費與演員拍照,也可看完演出後隨意給些錢,而在中國是無從看到的,在世博會上的表演也是無需付費的,應該說這是世博會上的另一道風景線。


看完英國館街頭表演已近七點,隨便在漢堡王吃了份炸雞塊,休息一會兒,就准備參觀中國館。走近夜幕中的中國館不得不承認它的壯觀,中國紅色的大糧倉很是上像。預約卷上雖有時間,但實際上工作人員根本不看,關鍵是你必須有預約卷。排隊不到半小時就進入了中國館,再排近二十分鐘就乘49米的電梯直達中國館的頂層,談談個人參觀中國館的感受。“新九洲清晏”個人感覺一般,很難看出其“蘊藏著中華智慧和東方神韻”,感覺就是個空中大荷花池,如果說其靈感來於圓明園,北京人一定要說它是個失敗。而且人造的水簾一定要靠電能做動力,好像與低碳也沒有太大的關系。陸川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導演,他拍的“可可西裡”曾讓我感動落淚,“南京!南京!”盡管有很大爭議,就其真誠和手法來講仍能體現陸川獨到的地方,因而對他導演的那八分鐘的電影給予了太多的希望。然而看過之後不過如此,中國的老年和中年還能從中找到共鳴,年輕人和外國人未必能看出所以然,可見即使一個好的導演命題應景的導片子也不會創作出什麼讓人震撼的東西的。中國館的點睛之筆就是100多米長放大了數百倍的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和國寶《清明上河圖》原件,百米長的清明上河圖確實很壯觀,其中的人物能活動是高科技的體現,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構思,很值得觀看和稱贊,我把它命為中國館最值得看的部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比較一下下面兩幅圖中人物是否移動了。


至於《清明上河圖》原件以前在故宮看過,就不再湊那個熱鬧了,留給其他的參觀者。其中的“尋覓之旅”是乘軌道車參觀的,軌道車穿過林立的鬥拱、彎曲的河橋、優雅的園林,色彩五彩斑斕,但制作比較粗糙,通過它你可以粗略了解中國建築的特點,看個大概吧。展館還涉及清潔能源的利用和雜交水稻。


上圖為風能利用設備前的一對情侶。
中國館出來已是近九點了,從早上出門算來已是十五多小時,為了明天的參觀打道回府。這一天世博園入園人數32.7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