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去過西藏啦...

作者: 燕子一

導讀2010年6月10—21日西藏 決定今年一定要去西藏。這股子勁頭不是來自於什麼對聖土的無限渴望。只是因為“要去西藏”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兩三年,卻懊惱咋還沒成行。為啥要去西藏呢,可沒有什麼千千結,只是作為中國一塊非常特別的土地,我定要去看看。而特別之處就是遙遠、高原、少數民族、佛教,哦,還有缺氧。這去了,也就如我所願,想看的都看到了,從藏西到藏東, ...

2010年6月10—21日西藏

決定今年一定要去西藏。這股子勁頭不是來自於什麼對聖土的無限渴望。只是因為“要去西藏”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兩三年,卻懊惱咋還沒成行。為啥要去西藏呢,可沒有什麼千千結,只是作為中國一塊非常特別的土地,我定要去看看。而特別之處就是遙遠、高原、少數民族、佛教,哦,還有缺氧。這去了,也就如我所願,想看的都看到了,從藏西到藏東,從連綿蒼茫的荒山到蔥郁溫潤的林海,湖泊、藍天、白雲、寺廟、藏民、草場、山林、還有犛牛、羊群和到處飄的經幡。現在留下的除了照片,更實在的是和那片土地有了聯系,雖然我們只可能是過客,然再看到聽到那山那水那人就懷有一份親切的懂得的感情。

這次行程是相當完滿的:火車去飛機回走了天路;從拉薩出發往西走了也往東走了。

火車上其實是這次旅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只是為了逐步適應高原氣候,一路的山水本就是難得的景,那是一幅長達兩天兩夜的畫卷。畫卷上並非都是“好看”的,它是橫跨中國東西的一次穿越,上海—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青海—西藏,它穿越了中原的城市也穿越了戈壁荒漠、沼澤濕地、和雪山草原;它跨過了青海湖,穿過了昆侖山,穿越了可可西裡,還有念青唐古拉山。離開上海就再也沒見著成群的高樓,更多的是非常普通的房屋,大片的土地很貧瘠,穿過了很多的山洞,還有大片的荒山相伴的沙化區,特別有很長一段都是冰雪覆蓋的凍土,模特身材的藏羚羊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如精靈般守護著那片蒼茫。難以想像建造這條鐵路的艱辛,也難怪我們見著牛啊羊的都特別的驚喜。那些牛羊可不是那種風吹草地見牛羊的牛羊,而是在看不到綠色的土地上啃啊啃的。不過人家肯定也過得挺好的。像導游說的,那些高山的犛牛啊吃的是冬蟲夏草,喝的是雪域礦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黃丸,穿的是超短裙。在從納木錯回拉薩的路上,我們開玩笑要把某人扔在那兒,他就揚言要自殺,可那麼多的藏民他們世世代代都活得好好的還很有追求。我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也是人對自然的接受和融合吧,這就是生存。

我們此次的西藏游程分三大塊:

拉薩的大昭寺、布達拉、西藏博物館和吃喝購物;

藏西的羊卓雍錯、江孜、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納木錯和沒有泡澡的羊八井,包括遠眺卡諾拉冰川、遙望念青唐古拉山脈和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

藏東的林芝和波密,包括古榕樹園、俯瞰尼洋風光、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中流砥柱的大石頭、魯朗林海、被雲擋著的南迦巴瓦峰、巴松措、海拔4702米的色季拉山、帕龍藏布江濤聲相伴的通麥天險、古鄉湖、扎木樹葬林、嘎朗湖和未到達的米堆冰川。

去之前我就知道此行從自然景色來說,我將看到的景多數不是我最鐘愛的。我更喜歡對人類親近的自然,如溫潤的空氣包括充足的氧氣、可嬉戲的水、可攀爬的山包括覆蓋著大樹小草或人文氣息濃郁安居樂業的小鎮。山水也分溫柔親切的、冷艷耍酷的。藏西是後者藏東接近前者。很慶幸當對藏西由一開始的驚艷轉為對干燥空氣的煩躁時,我們就向林芝地區出發了。

* * *

到達拉薩站的時候我們還是頗為興奮的,不管媒介上已看到了多少,對高原的大山湖泊藍天白雲和佛教的神秘還是非常期待的。所以在窗口等待了好久,哎,還是大山,哎,有農田了,西藏的油菜花在六月中旬還開得正旺呢,哎,好寬的馬路,進城啦,哎,到啦。。。到達的當天是我對高原最敬畏的時候,真的沒敢洗頭。後來天天洗澡隔天洗頭都沒啥異常。高原反應實際沒有預期的可怕,當然有備無患還是必須的,因人而異。我們一行八人基本都是在火車上的第二天有輕微頭暈沉的不適症狀。但也真有人吐了,有人摸著護手一步三哼地走。我們有人大吃大喝抽煙喝酒一樣都不少啥事兒也沒有。

西藏游的重中之重是寺廟,雖然一進藏到處都可以看到佛和佛教,寺廟則是佛、喇嘛和信徒雲集的地方。要認得廟裡那各方神佛和人物還真要有一部藏傳佛教的史和譜在心中才行,導游口干舌燥地講啊講我也只記得一些名字了,各世班禪、各世達賴、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釋迦牟尼、紅教、黃教、格魯派、寧瑪派、宗喀巴大師、無量佛,還有……沒啦!

回來做了功課,才弄清了各佛的輩份:

藏傳佛教的流派很多,主要是以下四個,當今格魯派最盛行:

黃教的學名叫做:格魯派.修的是大威德法.

紅教的學名叫做:寧瑪派.修的是大圓滿法.

白教的學名叫做:噶舉派.修的是大手印法.

花教的學名叫做:薩迦派.修的是道果法.

施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

宗喀巴大師是格魯派創始人;

達賴喇嘛和班禪都是格魯派的領袖,依活佛轉世制度產生,他們互為師兄弟關系,一世達賴和一世班禪還分別是宗喀巴的兩個弟子呢。

我們去了大昭寺、布達拉和扎什倫布寺,三個寺是各有不同的。

大昭寺是朝聖者的目的地,西藏的寺廟一般都分教派,大昭寺作為藏傳佛教最神聖的寺廟,並不從屬於哪個教派,裡面供奉著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那裡信徒眾多,一排排地在外面的廣場磕長頭,真的是五體投地,頗為壯觀。“香火”也非常旺盛,藏傳佛教寺廟一大不同點是燒的不是香而是取自自然的松柏枝;點的不是蠟燭而是酥油,所以不會煙霧繚繞對寺廟建築造成污染。

布達拉不是信徒一般朝拜的地方,依山而建,非常雄偉壯觀。所以它更像是高高在上的像征。前面是寬闊的北京路,然後是布達拉廣場,游客們白天黑夜在那兒拍照。所以它更是個標志。

布達拉很大,分紅宮白宮,分別作為供奉佛神和喇嘛生活起居政治活動的場所,有兩千多個房間。我們因以組團形式參觀的,所以被限定一個小時,看了十幾個房間。看到最多的是前世達賴遺體的靈塔,以五世達賴的最為壯觀,有12.9米高,通體用黃金包裹,用了3721公斤呢,有錢的財主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還鑲有萬余顆珍寶。還有裡面捐的錢到處都是,各國幣種,好多俺都不認識呢。

扎什倫布寺是格魯派的寺廟,宗喀巴的小弟子創立的,現在是班禪的駐地。可想而知它在藏地寺廟中的地位和規模,占地約20萬平方米,有釋迦殿,裡面有釋迦舍利,還有宗咯巴的頭發。還有度母殿、彌勒殿、7座靈塔殿、講經堂和曬佛台。在我眼裡這個廟最漂亮,層層疊疊,依山而上,錯落有致。石頭的小徑和台階連著各個殿堂,游客時而殿內拜佛時而小徑散步,多了些趣味。

藏西的湖在第一眼是很驚艷滴闖入我的視線的,那是羊卓雍錯。我們長途跋涉,都是山,繞啊繞,蒼茫茫的,突然就到了山口。居高臨下,眼前十分開闊,連綿的大山是黃土的顏色,遠處襯著皚皚雪山,羊湖那聖潔的藍被環繞著的,湖面遼闊逶迤與山脈相融。天空碧藍碧藍的,大朵大朵的白雲一直掛到山峰上。我們就被震撼了:哇!好美啊!於是紛紛迅速掏出相機。假如,只是說假如羊卓雍錯和納木錯必須兩選一的話,那麼就選羊湖好了,雖然它們地位相當都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因為它與天地相容的大全景實在太美了,而走近的感覺倒差不多的。只是納木錯感覺更像是海,根本無法遙望對岸。說藏湖的水是聖水是一點兒都不誇張的,都是來自融雪,真的是沒有一點污染啊。近看是清冽的遠看是深藍的。不是保護得好,是不作為,沒有建廠沒有排污甚至沒有什麼生活垃圾。

藏東的湖就是別樣風采了。在藏西我們沒有看到過森林,林芝地區到處是密密的山林,還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呢。特別林芝到波密一路那是比江南還江南啊,滿目是雨水浸潤過的蔥郁,山澗流水潺潺,綴滿小花的草場一片春光無限。所以藏東的湖都是山林相伴的,巴松措、古鄉湖和嘎朗湖都是如此。巴松措號稱小瑞士,山林環繞,遠處還有雪山,湖中有島。沒有照片美,實在是缺了些嫵媚,但水確實非常綠,不像藏西的藍。古鄉湖是路過的,所以就有人家有藏豬。嘎朗湖又不同,不遠處是個小村,晨霧繚繞,一旁是林場草地,湖中有高高低低的水草。可以說是濕地。

在波密的時候我溜號去了樹葬林,這是此行最為走近藏民的一個地方,這感覺也許因為那裡很隱秘吧。波密是個很小的鎮,但我完全不知道那個森林在哪個方位了,也好,我是不會再去的了。車子顛簸搖晃在歪歪扭扭的小路上開了半個多小時,可以感覺到水平上一直在上行。小路僅夠一車通行,緊挨著就是雜樹和層層疊疊的經幡,又總不見人,我總隱隱有些擔心我們是不是已經闖了什麼人的禁地,或是被卡住了進退維谷。心裡忐忑著就到了一處開闊地,見八座平安塔一字排開,周圍鋪天蓋地地掛著經幡和哈達。再往前走就進了個院落,住著一個喇嘛和一個年輕的小伙,該是兄弟兩人吧。屋子旁邊有個簡陋的小寺廟,我也進去許了願。出來轉向樹林裡,就基本沒路了,但還是有一條人行的痕跡。繼續深入,裡面就是參天的大樹,枝脈交錯,地上濕濕的長滿了草,有好些臥倒的樹干,也都蓋著黃綠的草。其實沒有恐怖的景像,可我不敢多看,總怕甚至注視的眼光也會打擾在天之靈,心裡默默念著:對不起打擾了。就低頭沿著小徑匆匆地走,旁邊有條小溪嘩嘩地流出安慰的聲響,累了也不停直到穿過樹林來到雪山腳下。只見雪一直滑到前面的矮樹叢裡,十米開外有一條冰川,感覺那冰更像是化石。這時已經下起了雨,一片霧蒙蒙,我們就沒有繼續前進。

這次在西藏我們走了2000多公裡,所以很多的景其實在路上。比如那繞啊繞的盤山路;比如那泥濘不堪,一側是懸崖和江濤咆哮的通麥天險路;比如那幾百上千頭在馬路當中喇叭聲四起而不亂方寸泰然自若的犛牛;那跳上我們的車高歌青藏高原和路邊的野花不采白不采的藏族小孩;那滿面塵土馬路邊磕長頭的信徒;那些馱著行囊的單車徒步者;總之那些不知名的山脈雪峰、淺灘河流、花草、莊稼、鐵絲木板橋、房屋、村莊、羊和犛牛甚至藏民都是我們眼裡的景。此行看了這個神山拜了那個聖湖是種滿足,更感欣慰的是走了這一路。

H.Y.

2010年7月15日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