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青島的街道,你可以做一個觀光者,這裡有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所有美麗景致。客居青島的康有為曾經這樣概括這個城市的景致:“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正是上天對於青島的慷慨饋贈:一個擁有如此眾多美麗建築的城市本不需再有大海的陪伴,而一個擁有如此綺麗海岸線的地方也本不需再有城市建築的裝飾,可在青島,它卻集二者於一身,集自然與人工之美於一體,讓人不得不對它充滿艷羨甚至是嫉妒。
行走在青島的街道,你也可以做一個覽勝者。對於習慣了生活在棋盤式街道的我來說,青島的街道更是別有一番趣味:這裡與山勢相接,這裡與水脈相連。青石板鋪成的老街,總是回響著路人篤篤的腳步聲,好像是歷史的回音飄蕩;廊腰縵回的小巷,正疑山重水復之間,忽又柳暗花明,頗具曲徑通幽之妙;還有時,沿著石階路拾級而上,頭頂是高高石牆形成的拱門,幽暗之中,眼前忽然閃現一道光亮,在那裡,你將有種豁然開朗、心胸暢懷的感受。
行走在青島的街道,如果你願意,你還可以做一個歷史的探尋者。在中國的歷史版圖上,青島是一個特殊的城市,是聞一多《七子之歌》中一個可憐的兒子。那時候,他的父母還無力撫養、保護他,但也從不曾忘記、舍棄他。為了他,“五四運動”蓬勃而起,熱血青年振臂而呼;為了他,現代中國的序幕才徐徐拉起。
於是你會發現,青島的街道已經完整地記錄下那段曾經屈辱也曾經光榮的歷史。在青島街道的記憶裡,它曾有過許許多多的稱呼:在德國殖民地時期,它是“俾斯麥路”、“威廉皇帝街”,以外國人的名字來命名中國的街道,在德國人或許是榮耀,於中國人則是屈辱;而後,德國人走了,日本人又來了,這時,它又改名叫“萬年町”、“舞鶴町”,中國的街道上又開始到處游蕩東瀛的鬼魂,而青島,似乎已經遺忘了它的乳名……
只有這最後一次的易名才是青島的真正意願,是青島人民的真實選擇,那是在抗戰勝利以後,那些曾經飄著東瀛味道或是炫耀德國意志的街道,已經改名叫做了“江蘇路”、“湖南路”、“香港路”——在中國,有許多城市都是以中國的地區來命名的,但是沒有一個城市會比青島更讓人覺得這一命名的理所當然。在那一個個我們熟悉、熱愛並且始終生活其間的地名裡,我分明感覺到青島這個流浪多年的孩子對於祖國母親的深深依戀和懷念。
此次行走青島,正值世界杯激戰正酣之際。漫步於青島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衣著時髦光鮮的路人,他們中有“文質彬彬”的孔子同鄉,也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外國游客,我想其中也必定會有德國和日本人吧。這是一個世界趨同的時代,這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歷史的屈辱雖然鐫刻在我們的記憶裡,甚至銘刻在街道的記憶裡,但是它不會讓我們的心靈扭曲,也不會讓仇恨戰勝寬恕,驅走慈愛。時光的腳步終將一步一步掩蓋掉曾經的往昔,對我們來講,那只不過是一個歷史的記憶;而此刻在我們的腳下,美好的生活其實才剛剛開始。
記於青島常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