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游記

作者: 農夫六全

導讀武侯祠游記--- 雖然本人對於旅游也有些興趣,不過平時確實沒有太多的時間。於是,每次出差便成為我旅游的一大機會。只要在完成工作並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我便可以走訪此地的人文或風景勝地。 河南是中原文明的起源地。而古三國的很多故事都發生在這裡。南陽位於河南的西南部,三國時期稱為“宛”。在相當一段時間接受“品三國”的影響後,我當然不會錯過去拜� ...

武侯祠游記---

雖然本人對於旅游也有些興趣,不過平時確實沒有太多的時間。於是,每次出差便成為我旅游的一大機會。只要在完成工作並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我便可以走訪此地的人文或風景勝地。
河南是中原文明的起源地。而古三國的很多故事都發生在這裡。南陽位於河南的西南部,三國時期稱為“宛”。在相當一段時間接受“品三國”的影響後,我當然不會錯過去拜會武候祠的機會。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庵,位於南陽市西南的臥龍崗上。它是古人為紀念三國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而修建的一所祠堂。南陽武侯祠很容易讓人想起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前《出師表》。

整個武候祠並不大,然而這裡卻是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生活場所。當我去游覽的時候,整個武候祠並沒有太多的游人,一切顯的相當的安靜。在一座座古建築和一棵棵參天古樹面前,安靜給我了一種歷史滄桑感。在經歷了歷史的洗刷後,這裡的斷碑或匾額讓後人記住了這個被神化了的諸葛亮。

我曾去過成都的武候祠,那裡的人相當的多,因此,熱鬧自然非凡。可是,那裡卻有著劉備的墓地,因此,那個武候祠更像給劉備准備的。而南陽的武候祠卻讓我想起了杜甫草堂。兩人雖都偏於陋室,卻都心懷天下。而諸葛亮更為後人的文人提供了無限的想像。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游歷成都武侯祠時留下的詩句。當年他若來到南陽武侯祠,那麼他更可能有更美妙的詩句。

杜甫沒有來,可是岳飛卻來了。在南陽的一個夜晚,岳飛在這裡揮筆書寫了前後《出師表》。也只有在諸葛亮的面前,被朝廷處處排擠的岳飛才可以在這裡通過歷史的時光隧道找到一絲共鳴。

站在這裡,我知道自己並不能完全領略這裡的一切。在歷史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而歷史古跡就是這樣讓人覺得歷史的殘酷,諸葛亮最終沒有完成統一,而在五丈原的秋風中隨風而逝。

半天,我已經游遍了武候祠,在離開的時候,我回頭望著“臥龍崗”三個字,心中想起了另一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十一跑到了河南,一解心中積郁,與在鄭州的親友會合後直奔豫陝鄂交界地。第一站參觀了南陽山陝會館。我初次體會到了河南濃郁的歷史氛圍和千百年來中原地帶的繁榮。山陝會館位於河南省社旗縣城中心,是山陝富商在此地“通商情,敬關爺”的場所,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竣工,歷時136年。會館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10885.29平方米,建築布局采用我國特有的中軸對稱式傳統風格,即皇宮、廟宇、商館園林建築之大成,即宏偉壯麗,又典秀大方。給我印像非常深刻的是進門的影壁牆,充分展現了我國古典文化中一切美好的福祿貴獸物,龍、蝙蝠、鯉魚躍龍門、蜘蛛等應有盡有,色彩雕工更優於北京的九龍壁。還有大排場的戲樓,神道兩側分坐男女,庭院中還有看戲的豪華包間,讓人看到了山陝富商彼時的富可敵國。飛檐上的秦檜向前一步萬丈深淵,時刻告誡著山陝富商不要做萬劫不復之事。議事廳布局巧妙,兩側的房檐伸向廳堂,下雨時雨水會順著琉璃瓦流向廳內的兩個大蓄水池,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慈禧的親筆題字“龍虎”展示了山陝富商的富貴權勢。

在淅川丹江口水庫水邊住了下來,每天早上推開窗,能面對無波而寬闊的水面,遠眺湖心小島,景色美不勝收,心似乎也平靜了下來,享受著那一縷陽光和清新的空氣。乘快艇駛入庫區,丹江口水庫不愧為亞洲第一大水庫,碧波萬頃,在水域寬闊的“小太平洋”,我仿佛真的置身於大海中,一眼望不到邊際,水天一線,波浪起伏,心胸頓時開闊。快艇向上游駛出約半小時,便進入了“小三峽”,峽谷兩岸山巒綿延,郁郁蔥蔥,船在蒙蒙雨霧中穿行,猶如置身仙境。冒險走到船頭,船家加快馬力,我迎風感受著水氣撲面而來的愜意與涼爽。從小就見水興奮的我,也無比快樂地任沁爽的風吹拂我的長發,也許真的陶醉了。乘過船我們尋了一處僻靜之地垂釣,坐於江邊完全放松了自己,放慢了節奏、放平了心態。

住了三天,沿盤山道開進秦嶺到了豫陝鄂三省交界地的荊紫關。荊紫關境貫丹江,道扼隘口,西漢時始為草橋關,元為荊籽口,明為荊籽關口,清為荊子關,民國初取荊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為"紫",荊紫關之名遂延續至今。五裡清街為唐代後期形成的商業古街,座落在丹江岸邊。巍巍荊紫關,背負群山,下臨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憑著優越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賈客競商雲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發源於商洛山,注入漢水,彙入長江,因而使之成為歷史上可與運河、蜀棧並稱的我國南北三大通道之一。豐富的丹江水力資源,使得荊襄滬杭巨商大賈,直掛雲帆,溯江而來。明、清時期,是荊紫關的黃金時代,沿江碼頭,船舸彌津。江東沿海日雜百貨,秦嶺伏牛山間土特產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為豫、鄂、陝附近7省商賈雲集之地。曾出現"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大騾馬店和二十四大商號"的繁榮景像。漫步清街仿佛回到了當年繁榮的古鎮,晚餐我們吃了當地特色菜“八大件”,口味頗佳;還意外的發現了一個規模很小的手工地毯作坊,老板很熱情地為我們演示了織地毯的過程,她們織得地毯一年才能完成一塊,收購商會出五六千元的價格,想想市價會有過高吧,應該是奢侈品了。因為地處山區,住宿條件不是很好,有意思的是在鎮招待所服務員很誠實的告訴我們有很好的熱水可以衝澡,結果大家住下來時發現所有水管裡出來的都是滾燙的熱水,沒有涼水......

到荊紫關第二天我們去了位於荊紫關鎮東北部猴山西南麓的法海寺。猴山曾名 山,故寺曾名曰 寺、蓮花寺、大寺。為取佛法無邊之意,又曰名法海禪寺。據寺碑記載,該寺是由西峰禪師創建於唐儀鳳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虛禪師重修,明末清初兩次遭動,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進行修葺。大雄寶殿及東西禪堂,也於乾隆和喜慶年間進行修復。白衣閣東樓在鹹豐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兩次遭破壞,又兩次進行整修。該面積6700平方米,坐北面南。現存建築頒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和後殿。現存建築24間,其中山門3間,大雄寶殿5間,後殿5間。大雄寶殿東側白衣閣東樓5間,後殿兩側有禪堂各3間,整個建築錯落有致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典雅古樸。大雄寶殿前門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殘存有"牧牛圖"、"登山圖"、"下棋圖"、"捕魚圖"和"飲酒圖"等。 法海禪寺,背靠山崖,兩側各有一泉水彙集寺前,呈二水環抱狀,旁側竹園深處的八凌泉翻花噴珠,水出竹園又勢成瀑布,甚為奇觀。山巒崇峨,林木蔥籠,帶垂丹江,佳境極妙。寺前自然形成的水鄉石崖,崖間遍布多姿多彩的水鄉石,無奇不有,巧奪天工,石上自然形成許多小洞,洞內昔日多佛像,被人稱作"萬佛洞"。這些自然景觀與寺內古代建築相映並存,爭艷鬥奇,絢麗多姿。據寺內尚存的8通石碑中記載:"上法海下香岩,勝景雙山寺"。說明了法海寺和香嚴寺兩處名勝古跡是丹江上下南北的兩顆明珠。帶著為眾人祈福的願望,我虔誠的爬上山一拜古剎,山腰的千佛洞處我看到了幾尊無頭佛像,從佛身的雕工便可以窺其珍貴,據說佛頭被盜,1996年才輾轉從香港高價追回,現佛頭置於河南省博物館,下次我一定要去看看那幾顆珍貴的佛頭。佛頭佛身身首異處,我看到佛身的保管並不精細,只是擱置崖下任其風吹日曬好不可惜。繞到古剎後山,竹林翠綠挺拔,猶如仙境;泉水清澈見底,口感甘冽,泉眼常年不干不溢。置身靈山古剎,吸山中靈氣,呼塵世濁惱,眼明心靜則無欲無求。

下猴山至“一腳踏三省界碑”。界碑位於荊紫關鎮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荊紫關鎮的門戶。屬豫、鄂、陝三省的交界點,西與陝西省商南縣汪字店鄉接壤,南與湖北省鄖縣洋溪相連,該街有居民59戶,254人,因境內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為一塊頂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陝西之省名字,故被譽為"一腳踏三省"之地。三省商店各居領地,鼎立街頭,山民們進入購物,可走遍三省店鋪。1987年三省鄉鎮自發集資,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瓏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頂部似塔式,三根賀珠狀柱子支撐之角檐及塔頂,頂中心飾園形葫蘆狀作裝飾。碑身用綠、黃色大理石貼面,為錐狀三面體新界碑。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地,背負青山,景色秀麗,多年來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著不同的口音和睦相處,婚喪嫁娶,各操鄉俗。如今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前來觀光。 我很痛快地在三省交界點上踩了一腳,呵呵,不知道豫陝鄂當時晃沒晃。

在南陽的日子,吃魚吃肉,體會著南陽這片富庶土地的千年文明史和往昔繁榮,心胸廣了,心態平了。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經歷的多了,便從容了。


精選遊記: 南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