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開始,武夷山的雨季來臨了。三號一早抵達武夷山火車站,乘車至旅舍放下行李,我們便迎著微微的小雨到景區大門換票,然後坐上景區交通車前往計劃中的第一站——大紅袍。一路上的樹木入眼都是深深淺淺的綠,遠處的山峰則隱入了薄薄的雲霧。
大紅袍-水簾洞景區位於山谷中,慢行約兩小時,行人稀少。從大紅袍入口進入則下行較多。沿著小溪在雨中蜿蜒前行,時而擦身而過鋪滿青苔的岩壁,迎面一叢燦爛的山花,時而踏著石磴躍過淙淙的溪流,水聲急促的樹叢裡隱現急急而下的瀑布。據說這裡還是老版西游記的主要取景地之一,那些高聳的岩石、野趣的小橋,細看之下真的似曾相識呢。沿途還有一片片茶園,新茶尚未開摘,葉片油綠欲滴。半岩上那五株珍貴的大紅袍古樹,采茶時節還需專人看護呢。水簾洞是一處幾十米高的天然岩石景觀,巨石中部內凹,形成石洞,水流從石頂垂下,石洞內可見水簾掛落,卻不被淋濕。只是現在水流較小,景致已不如從前了。
中午吃完帶的干糧後,從水簾洞出口乘交通車前去天游峰。天游峰旁有一奇峰,名接筍峰,險陡異常,可以一攀。天游峰是一整塊岩石,立面十分平整,又叫曬布岩。上山的路鑿於山脊上,一直向上,約二十分鐘即到峰頂。中途行至半山亭時,可俯瞰九曲溪,山清水秀,溪流輕舟繞山而過,景色十分美麗。峰頂依舊有廟有香火。從後山小路下到山腳,可觀賞武夷書院等建築群。原路返回景區大門的岔路邊,有路標指示小路通向“小九曲”。盡管很好奇,我們還是放棄了沿路一探,就留做再游武夷的計劃吧。
第二日上午游覽一線天-虎嘯岩景區。以為清晨人少,先去一線天。可是這裡和天游峰一樣,都是旅行團必游之地。無奈只能隨長長的人流排隊進入一線天。這段約兩百米長的路先下後上、先寬後窄,最窄處只有尺寬,且腳下是越來越陡的石階。剛開始還興奮大喊的人們漸漸地都安靜下來,側身擠過前後又濕又滑地石壁,緊張地向上攀登。直到出口重見光明,才恍然發覺已然攀上半山。
整理好行裝沿山路而下前往虎嘯岩,行程一小時左右。前面似乎乏味,但漸漸走來,景色又與大紅袍-水簾洞相似,依然可見茶園、溪流,只是兩旁山林清幽不足。
虎嘯岩半山有廟和一座石刻觀音全身像,從這裡分路去前山和後山。前山為好漢坡,登山的路與天游相似,暴露於山脊上,觀之十分險峻。後山是下行線路。考慮到前山人多要排隊上山,我們決定從後山上。後山路窄,快到山頂時,台階搭建在山岩之外,用鐵架固定,僅容一人通過。雖然海拔不高,懸空的感覺仍令人心驚。岩頂觀景台視野極好,可飽覽四周山峰秀色。路的盡頭是“定命橋”,游人在短短的橋上來來往往,以應走的回數定某種命運的傳說。仍從原路下山,走往前山的路去虎嘯岩出口,途中可在山下仰望好漢坡。
下午是安排好的乘竹筏游覽九曲溪。每只竹筏可載六人,去碼頭前工作人員會幫忙安排同船的人。上了船,工人用長杆在岸邊石灘上一點,竹筏就順著水流向下游漂去。漂流從“九曲”開始,至“一曲”終止,約一小時半。每到一曲處,岸邊岩石上都鐫刻著寫景詠物抒懷的詩文,有的很傳神。因兩天以來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溪裡的水量增大。水流湍急處,竹筏斜斜地擦過岸邊岩石,溪中平緩處,小船又似一只雨燕輕盈地滑過水面。兩岸綠樹、青峰、山花就像一幅流動的圖卷,慢慢展開。天游峰、玉女峰、大王峰等武夷群峰在雲開霧合中時隱時現,行船途中秀麗的風景觀之不盡。過了“一曲”,就進入了較窄的河面,工人戲稱為“亞馬遜”。又轉過幾彎,就是下船碼頭了。
上岸後路經武夷宮而未入,取道“萬春園”(一個盆景園),向竹林深處的止止庵走去。庵旁就是“一曲”,站在溪邊可遠望亭亭的玉女峰。
游覽止止庵後開始攀登大王峰。上山的路都在山林之中,游客不多至。快到峰頂時,取山石內凹處為路。通往峰頂有兩座石橋,呈“之”字形,架於兩岩之間。下為深澗,望之不可見底。走至橋邊,恰逢小雨稍停,遠處山峰在雲霧籠罩中隱現,近處也是煙樹迷離,一時間恍如置身仙境。峰下的九曲溪朦朧似一條白色的長練,流向遠處竟與白雲蒼山相融。流連多時,再經石橋上到峰頂,越來越濃的霧色中什麼也看不清了。
下山時選擇走大王峰一線天。這段線路隱藏於大王峰背後兩山之間,取兩山間隙築曲折的石級供上下。石級寬僅盈尺,只能側身、手扶前壁背貼後壁而下。仰頭而望,只覺山之彌高、石之彌堅、而人愈渺小。一線天出口處有石碑注明此路築於1964年。
匆匆下山,途中遇到當地人健身。閑談之中,發現十年前參加茶版活動時所獲贈的“大紅袍”竟是她家所制。於是晚飯時應邀前去飲茶,品肉桂、水仙、金駿眉。窗外小雨暫歇,茶過數巡,兩日的旅行也要結束了。空山新雨,岩韻悠長,這是武夷山留給我的回味吧。
以此文感謝親愛的cat。若非他的堅持,或許因為顧慮清明假期人多,我會放棄此次武夷之行,事實上武夷旅游旺季從五月開始,而四月是非常好的時間,如果不計較下雨的話。還有他的保證:四月蛇還沒出洞。這是真的,武夷人說端午之後中秋之前,蛇出洞,人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