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旅游就是要看風景和看不同於北京的街景;今早6點起來逛街去了,酒店附近還有花蓮警察分局,往遠處溜達,街上有很多早起鍛煉、買菜的老年人,看到了水托花蓮滾石球的街頭造型,是不是花蓮城市的像征呢;回酒店吃自助早餐後出發前往“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位於台灣中東部,橫跨花蓮、台中、南投三縣,包括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中橫公路沿線風景、和部分臨海的蘇花公路景觀;台灣島是中間高四周低的島嶼,環島有環島公路,要縮短行程必需要有一條穿越島中央大山的東西橫貫公路;蔣介石退到台灣島後,帶來大批軍隊,又沒有仗可打了,干什麼呢?就讓這些軍隊在45年前,在花崗岩的崇山峻嶺、深山峽谷中開鑿了這條東西橫貫的公路。整座山都是大理石岩層結構形成的,不是一般我們所見的大山岩石,它堅硬無比,開鑿難!這裡的每座山都陡峭直立,下面是深深的大峽谷,峽谷下或湍急或悠緩的水流,工程險!在這人跡罕見的大山中生活,都不易,還要開鑿公路,何等的艱苦!沒有來過的人根本無法想像這裡的艱、這裡的險、這裡的難!看到這些,我聯想到:這條公路的開鑿與我們大陸的一條公路修建竟如此相同—青藏公路,50年前開始修建的青藏公路,也是在無人敢想的荒無人煙的高原、雪山上戰勝無數的暴風雪、雪崩、嚴寒,開通了內地與青藏聯系的公路,它犧牲我們很多可歌可敬的戰士;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同是龍的傳人,同樣繼承了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愚公移山精神,同樣是中國軍人,這也說明海峽兩岸的人民是同根、同種、同樣具有中華民族的魂魄!所以這裡有了一座“慈母橋”、“長春聽濤”,雖然整個峽谷全是大理石岩層結構,但它的色澤和紋理別有一種飽經滄桑又明澈天然的質感,經時間打磨、歲月衝刷,有些黑、有些白、有些灰、但紋理清晰依然,遠望或俯視,觸手可及的山勢深峻、壯觀之外,又有一種無言的端容,那是大理石所特有的光滑肌理與千年萬年的空氣、水、相互依存又相互撞擊而成的模樣,有的像趴在山崖上的青蛙石、有的像猴子在親嘴、有的像鯉魚跳龍門;雖然是大理石岩層結構,卻也有頑強的植物攀爬生長,不高不長,久了也連成一片片,綠意蔥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了我們舉世罕見的大理石峽谷風光。
從“太魯閣國家公園”出來順道參觀了一個工藝品中心,裡面都是用太魯閣大理石修磨打造的各種工藝品和台灣玉石等。午餐後,沿著花(蓮)(台)東公路前往今天的住地—台東知本;花(蓮)(台)東公路實際上是一條由北向南沿太平洋海岸線的公路,中途游覽了石梯坪;石梯坪--因陸地上的岩石向太平洋海伸入,形成大大小小的灣澳,其形如階梯一般,排排長短不一,故稱為“石梯坪”;海邊隆起的珊瑚礁石有些呈塊狀附著在岩石上,有些呈崎嶇外形,獨具風味,也有植物在岩台上零星分布,叫什麼植物還真不知道,不過景觀豐富而有趣;在這裡最多的是來勢迅猛、去無蹤影的太平洋颶風,此風之猛說出來可能你都不相信:我想支三角架照相,可不知從何而來的巨風就像一只無形的手,把我推得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才能找到一個可以支三腳架的地方;我在海邊悠閑地坐著,海浪拍打著礁石聲音非常的動聽,聽著濤聲、欣賞海浪、看著不同的珊瑚礁石,感覺是非常的愜意。
在往南走就是北回歸線標志塔觀光點了;北回歸線——即北緯23°26′(標准為23°26′28"44)緯線,是地球上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北回歸線標志塔,東臨太平洋、圓柱形、燈塔狀、一柱擎天,頗為壯觀;標志塔的南北兩面,上面刻有“北回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北回歸線正從這裡通過;每年夏至(大約6月22日左右)正午12時26分,太陽光從上面垂直照射,在這一剎那,就能看到我們說的“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像。
從“北回歸線標志塔”在有5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三仙台”景區了;三仙台——是一個離岸邊不遠的小島,上有三塊巨大的岩石,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地,故得此名;三仙台由南北方向望去是三座,從西面望去卻只有兩座,它在台灣東部享有盛名;三座礁岩好似三位巨人把守著大海;漲潮時三仙台便成離岸小島,上面植物種類頗多,通往三仙台建有一座優美的跨海八拱人行步道橋,長320公尺,以波浪造型呈現,造型別致,如長龍臥波,氣勢壯觀,因為在整修不能從橋上走到對面的礁石上;但是登上岸邊的礁岩,可遠眺太平洋海天一色、壯闊無邊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
晚上6點多我們來到了台東知本,入住溫泉酒店—宏宜大飯店;吃過晚飯,我就去酒店的溫泉池泡溫泉了,先從大堂領了一個白白的雞蛋(白的和紙一樣),裝在用鐵絲編的小簍子裡,放到專門煮雞蛋的溫泉小池子裡,只要5分鐘雞蛋就煮熟了;邊泡溫泉邊吃雞蛋,美哉美哉……。今天還是我自己住一間大大的客房,導游去別處住去了;休息吧……明天的行程是早起去墾丁國家地質公園。
更多的旅游照片在這裡:http://liangaihua1018.blog.***/album/#m=1&aid=201056062&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