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
一覺醒來,已到大同郊區。站在大同車站廣場,只有5點半。站前四條街,見左側馬路(站前街)不遠處有招牌,通明賓館,就走了過去,但一樓大堂內空無一人,稍坐仍不見人影。剛才進門前見樓後側也有店招,就退出來去樓後上梯,一連三家招待所。門都鎖著,敲門,第一家沒人應,第二家依然,第三家有人應了,但回說沒有房了。又退出來,走過第一家見有人開門,原來才來應門。這家有房,80元/標准雙人房,顯然是居民的套房改裝的,還蠻新的。私人的,一對母子經營。辦好手續,洗漱一番,就准備開始今天的行程。
車站對面新建北路口坐4路車,1元,到新開裡。馬路對面換3-1路車,1元,到雲岡石窟車站。其實這裡只是臨時車站,因為修路,公共汽車不讓進。事先從別人的攻略上有所了解,所以就坐2輪摩托進去,3元,到一處停車場,估計以後的大門或車站就設在這裡,這裡摩托車也不能進。步行進去約1公裡,只見路已修好,正在綠化、安裝路邊音響,左側是一塊大窪地,上面正在建漢唐風格的亭台樓閣,大概以後也是消費的地方。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罷。才過8點,售票窗口前沒幾個人等待。8點半不到,開始售票。全票100元,半票50元。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裡的武州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起開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公元460--465年)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洛前。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像。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雲岡東部窟群,指雲岡石窟東端1--4窟,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於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像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3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後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衣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4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雲岡第5、6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公元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5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柱,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像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彙集的大檢閱。
雲岡第7、8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7、8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第7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各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士、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8窟四壁雕像風化嚴重。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第7、8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
雲岡五華洞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 9、10窟為一組前後室結構的雙窟,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室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築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後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9窟後室主佛釋迦像。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後室兩側雕護法像。第10窟主像是彌勒。後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後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題記,是研究雲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築的珍貴資料,為雲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曇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後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礡;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雲岡西部窟群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以後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像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鬥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仍步行到停車場,稍等一會,見有摩托車來,上前搭乘,3元,到車站。3-1路車到新開裡,轉4路車,1元,到紅旗廣場(新建南路大西街口)。沿大西街東行,先經過園通寺街,進去一看,寺很小,很新,拍了張照,回到大西街。繼續東行,馬路對面見有肯德基,進去解決中飯。出來馬路南面,就是華嚴寺,但都成了工地。西側的一門,上去問詢,回答東面門進,到東面門問,又叫從西面門進。知道是相互推諉,就和看門的說,我千裡迢迢而來,恐無機會再來,所以一定請通融一下,但看門人推說裡面保安不讓進,既如此我說我自已和保安說,看門人在後面跟著。一路穿過山門,直到大雄寶殿,上了台階,果然有保安值班,自然又理論一番,開始他們氣勢洶洶,說要打110,我說就怕你不打,當然他們只是嚇唬嚇唬而已。我退一步說不必爭了,既來了拍兩張照就走,最後也就同意了。就這樣總算參觀了上華嚴寺。
華嚴寺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範。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築。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於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制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艷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於芮城永樂宮。
大雄寶殿大門緊閉,只能外面看看建築。但有些佛像暫時搬在屋檐下,倒更近的一睹芳容。出來時無人跟隨,更從容地覌看了一番。在另一個大殿內,正重塑三尊坐在蓮花寶座上的大佛,泥塑快完成了,完全是現代風格了。
出上華嚴寺,可見東側全是工地。下華嚴寺座落於上寺的東南側,但工程進度慢於上寺,整個寺院都被腳手架包圍,只露屋頂。下華嚴寺以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為主,大同博物館就設在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線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殿內完整地保存著31尊遼代塑像。最為經典的兩尊塑像歷為深受學者與游客的推崇與贊賞,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裊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普賢菩薩像流露著細膩動人的感情,魅力獨具。只可惜卻只能遠遠一瞥。更東面是正在修繕的清真大寺,更遠處還能看到天主教堂的尖頂。猜想更可能是現代規劃的結果,以前只見儒釋道三教同處,還沒見如此的大一統。
沿大西街向東走到路口向南就是大南街,鼓樓就在大南街上。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大同,樓閣林立,建築華麗,東有和陽街的太平樓;西有清遠街的鐘樓;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摟;南有永泰街的鼓樓。可惜這些樓閣大部分毀於歷代兵火和自然災害,只有鼓樓幸存下來。
據(大同縣志)載:“鼓樓創建於明代。”清順治,乾隆,鹹豐屢加修葺。樓面闊進深各三間,東西長18.33米,南北寬14米,高約20米,底層用青石砌成四角,當中有十字穿心門洞。上兩層為磚木結構,頂樓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時晚間為“聲聞四達”報更時所用,故名“鼓樓”。
1978年秋,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封閉十字穿心門洞,擴展樓旁馬路,1985年又進行了全面彩繪,各種圖案生動艷麗,面貌煥然一新,完全恢復了雄偉古樸,整潔壯麗的風貌。 2001年,文物部門對鼓樓進行了全方位、大規模的加固、維修和彩繪,使鼓樓煥然一新。鼓樓原有的牌匾進行了恢復,東向上為“歌風”,下為“雲開春曉”,南向上為“鼓樓”,下為“聲聞四達”;西向上為“振德”,下為“和聲鳴盛”;北向上為“時雍”,下為“瞻雲就月”。
沿大南街繼續南行,過兩條橫街就見西向的善化寺街。善化寺門票20元,半票10元。
善化寺是創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的一所佛教寺院,亦名開元寺,俗稱南寺。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遭受戰爭破壞,金天會至皇統年間重建,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又加整修,改名善化寺。現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善化寺是一組比較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群,氣勢宏偉,粗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中為三聖殿,後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左為文殊閣遺址,右為普賢閣。整個寺院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全國現存遼、金時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
三聖殿建於金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內塑立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普賢菩薩,左為文殊菩薩,稱“華嚴三聖”,取名三聖殿。大雄寶殿為遼代建築,金代重修。殿內佛壇正中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端座於蓮台,弟子、菩薩恭謙敬謹。兩側是二十四諸天,西、南兩壁繪有佛傳故事畫。大雄寶殿內管理員極盡責,仔細講解各佛塑年代,特點,及彩繪年代差異,臨別還道阿彌陀佛。普賢閣結構精巧,形制古樸,是遼金時代樓閣式建築。閣南有琉璃燒制的五龍壁一座,色彩絢麗,富麗堂皇。
從大南街返回到路口,沿大東街步行不遠,就到了九龍壁。門票10元,半票5元。
九龍壁在代王府,位於大同市中心和陽街,系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的照壁。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桂改封代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就藩大同。王府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該府於崇禎末年(公元1644年)毀於兵火。王府照壁九龍壁因隔和陽街而立,故獨以保存至今。
該壁東西長45.5米,高 8米,厚2.02米,是我國現存三座九龍壁中建築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壯觀、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座。九龍壁結構整體使用孔雀藍、綠、正黃、中黃、淺黃、紫等色,全壁由 426塊特制燒造琉璃構件拼砌而成。整個正面 9條巨龍伸爪抱珠,捕風弄雨,盤曲回繞,體態雄健,色彩絢麗,栩栩如生。九龍壁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照片:1. 雲岡石窟外在建的仿古建築;2. 第5、6窟外閣摟;3. 第9窟前室壁及頂部雕塑 4. 第20窟主佛,釋迦坐像;5. 上華嚴寺;6. 上華嚴寺,大雄寶殿;7. 市樓;8. 善化寺,三聖殿;9. 善化寺,大雄寶殿;10. 大同,九龍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