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是日本的古都,要了解日本,京都是活著的歷史。
東京和京都相距513公裡,坐新干線ひかり(光)號,大約費時2小時40分鐘。和中國坐火車相比,說坐新干線是一種享受也不為過。寬大整潔的車廂,舒適的航空座椅,一切井然有序。我們買的是指定席,也有人買自由席的,一時沒位子坐,便站在車廂的兩頭,也就零零星星幾人。回想起國內坐火車時,車廂裡凡是能容納人的空間都不會浪費,包括座位下都躺著人,人多時從車窗進出也不是沒有的事,這樣子坐火車是一種恐怖的經歷。當然價格也相差甚多,東京到京都單程就要13000日元(800多人民幣左右),相當貴。坐上車,便開始欣賞外面的風景。從東京到橫濱是連綿不絕的城市地帶,都是住宅、工業區和商業區。然後才是綿綿不斷的小山嶺。之後又是一個龐大的城市,便是日本第三大城市名古屋了。然後又是撲面而來的小山丘,不多時便是京都了。下了車站,我們便不知東西了,幸好車站裡邊設有案內所(咨詢處),之前在網上查到京都旅游有觀光兩日乘車券,市內的巴士、地鐵可以隨便坐。於是向咨詢處擔當者的詢問哪裡可以買到。擔當很詳細的向我們指明了方向,要拐多道彎,看來不問還真難找到。我們開始依著他指的方向走,在上下自動扶梯時便感到有一個和東京不大一樣的地方。東京人上下自動扶梯時,都規規矩矩地往左邊靠,右邊是讓給要急步趕路的人走,經常是扶梯的一邊站滿了人,而另一邊空空蕩蕩。而在京都車站時就感到大家懶懶散散的往兩邊靠,看不出有什麼固定傾向。朋友說,這像國內,我喜歡。哈哈,我也喜歡。後來買車票時的情形也驗證了這一想法,大家排隊買票時也比較混亂,和東京感覺不一樣。在東京時就聽人說,關西人比較熱情,不像東京人那麼冷淡。而我又感覺,日本沒有一處地方比中國熱情的,難道人的熱情是和文明程度成反比的?
後來買到乘車券了,我們決定先去清水寺。清水寺是京都最為人知的地方,以前學日文時便從課本上看到,日本有諺語:誰要說自己有膽量,請從清水寺的舞台上往下跳。清水寺的高台便成了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從京都站前坐公交巴士,大概5站就到了。上了車,看到邊上幾個人在用一種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不停的議論,直覺告訴我,他們也是中國人,或許是用台語吧。果然,不一會,他們中一位歐吉桑用國語問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我說是從上海過來的,然後他們告訴我是從台灣台北來的。哦,幸會!幸會!那位歐吉桑說他去過7趟中國大陸,哪裡哪裡…總之很多地方。挺不錯啊!我應付著。他們說沒參加團體旅游,自己找公交車坐,沒想到還真能碰到別的中國人。他們要去銀閣寺,做巴士一直到底,便只好中間和他們拜拜了。下了車,上了一段100米左右的坡,清水寺便在眼前了。寺廟依山而建,進廟還要爬不少樓梯,感覺非常古樸,規模不大,原先建築上朱紅的顏色都變成灰蒙蒙的,仿佛與周圍的山林渾然一體。也要買門票,300日元(20RMB左右),參拜的話加100日元。為什麼我要說也要呢,因為我感覺在東京的公園、寺廟什麼的好像很少要收門票的,大概京都靠旅游業存活的,故要收門票。進了廟門,不一會便到了傳說中的清水寺舞台了。這時懸於心中長久的迷才算解開了,原來是一個木制的舞台,從山腳用木頭柱子往上搭,大概七八層樓高度的樣子。不知當初搭此台用意何在,用來看戲好像不大可能,大概就是觀光用的吧。舞台上站滿了人,紛紛攝影留念,這景致倒和和國內無二,呵呵!這地方實在太有名了,沒來之前都非常向往,親眼看到了,大概和想像中的有點出入,朋友挪耶說:“我知道怪不得沒人跳清水寺舞台了,原來太低了,跳下去死不了人”。“真的嗎?你跳跳看。”
不過,從舞台上往四周看風景確實挺不錯。空曠的視野,起伏的小山坡,各種精致的樹木,點綴其中是一些紅色的建築。我們沿著寺廟轉了一圈,便開始往回走啦。路邊是密密麻麻的賣紀念品的店鋪,有各種包裝精美的糕點,還有就是京扇,非常漂亮的小扇子,上面畫了各種畫。
已經中午12點左右了,我們坐車往車站方向走。順便半途下來看了三十三間堂,也是一座廟,票價貴了不少,要600日元。這廟只有一個大房間,裡面盡然供奉了1001座觀音像,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一座其大無比的大屋子裡,據說那屋子有三十三間,故得其名。那些觀音像人身等高,據說世上每個人的面貌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可惜燈光昏暗(只有自然光),佛像又破舊,我看著她們的面目好像沒什麼分別。 很快就看完三十三間堂,我們坐車回車站,到賓館去check in。賓館是事先預定的,一晚上12000日元(800RMB左右),大概屬於中上檔次吧。位於車站附近,交通很方便。
把累贅的大包小包放進房間,決定下一個目標去嵐山。嵐山,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理由是聽說有周恩來的題詞,別的我就不清楚了。來之前臨時調查了一下,好像是自然風景很不錯的地方。
又到車站前去坐公交巴士。嵐山位於京都城郊,坐巴士也只需40分鐘左右,可見京都挺小的。在車上不停得打瞌睡,終於到了嵐山公園了。如果國內過來的話,在日本坐公車一定要注意,日本的公交車是下車時才交錢,自動投幣,車上的液晶顯示屏上顯示各個站之間的運費,具體投多少看自己了,司機是不管你哪裡上來的。當然,地鐵是先買票再上車的。
下了車便看到一派湖光山色,藍湛湛的天,綠悠悠的水,在平緩流淌的河上還架著一座長長的橋,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渡月橋。河邊種了很多櫻花之類的樹,有的已開了,太陽斜照著,那花兒都亮晃晃的,襯著綠悠悠河水,煞是好看。不過我們肚子餓了,趕快找吃的。從賓館出來時就已經下午2點多了,當時還沒吃午飯,怕趕過去來不及,便不吃了。當是朋友建議到麥當勞買一點吃得帶著路上吃,我說我不大喜歡吃,到嵐山再吃好了。等下了車,一家家飯店看過去,才覺得後悔不已。這裡的吃得都很貴,最簡單的面也要900日元(60元RMB左右)。而麥當勞的套餐只不過500多日元。不過沒辦法啊,肚子餓可不好玩啦。只好找了家店坐下來吃。我要了一份套餐,一碗飯加兩只油炸蝦,再加幾根鹹菜和一碗湯,900日元,還算好。朋友要吃當地的特色,名曰“湯豆腐“。一碗清湯裡有四塊小豆腐,沾著醬油(放著姜蒜之類的調料)吃,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料理,就要收費1200日元。朋友說這是京都嵐山之獨一無二特色,貴也值得。不過兩三個小時後他就叫嚷肚子又餓了,那時他絕口不提值得了,哈哈。後來還看到當地吃湯豆腐最有名的一家料理店,在天龍寺邊上,差不多的料理內容,多了些鹹菜之類的,卻收費3千多日元。
吃完飯,我們沿著渡月橋走。路上行人攘攘,橋邊美不勝收。但我想看周恩來的提詩碑啊,在哪裡呢?我們隨身帶了不少日文的導游手冊,把京都介紹得很詳盡,但就是沒有提到這個詩碑。或許只有中國人關心吧,所以一般導游手冊上都沒提。後來我們直到6點半才坐車往回趕,也沒找到這個詩碑,真是可惜。回來後我特地到網上找了半天,原來在那附近有個龜山公園,裡面有一塊周恩來提的“雨中嵐山”的石碑。我們就此擦肩而過,可惜啊可惜,只好等下次去再看了。走過渡月橋,又是熙熙攘攘的馬路,出售著各種紀念品。走過天龍寺,來到嵯峨野,是一片竹林。郁郁蔥蔥,裡面蜿蜒著小徑。非常的幽靜、清新。導游手冊上說,晚上女性一人走要小心,因為燈光昏暗,人煙稀少。我們打趣說,不如晚上過來打埋伏好了,哈哈哈。在竹林中走啊走啊,走過了《源氏物語》故事中的一座神社,又來到了一座大街上。看天色還早,決定到公交車路線圖上的最後一站-大覺寺去轉一下。車輛稀少,在大馬路上邊上的一座公交站裡等,等啊等啊,一直等了半個多小時。敢情京都的公交車也晚點啊,寫著5:06有車,一直等到5:20,才盼來一輛巴士。在等車的時候我便看著街上的風景。京都給人感覺非常古樸,沒有什麼高樓,這時候馬路上也人煙稀少,我感覺置身於國內的一座中小城市。終於車來了,只有3站就到大覺寺了,路上還經過清涼寺。以前有部電影叫《清涼寺鐘聲》,不知道是不是指這兒。 大覺寺下來沒幾個人,感覺游客就我們倆。怎麼回事?找到廟門一看,原來下午四點就關掉了,怪不得都沒人來了。怎麼辦呢?既然來了,總的呆上一陣吧。看到地圖上說:附近有兩個湖,便尋著去看。先去找遠一點也大一點的湖,叫廣澤湖。沿著公路走幾步,卻是農田了。在農田間又走啊走,走了四五百米左右,終於到了廣澤池。在夕陽的余暉裡波光粼粼,還有一些野鳥游弋期間,非常的漂亮。只是沒見多少人,只有一些當地人牽著狗在溜達,堤岸也沒見多少修理,原來這裡不是旅游景點啊。便往回走,又看了另一個湖-大澤池,就在大覺寺邊上,這個池倒修得非常精致,還有各種奇樹懷繞,只是天色昏暗,看不清多少了。只好趕回巴士車站,好容易等到巴士,便坐車回賓館了。
洗完澡,出去找吃的。看到一家中華料理,每人只要了一個菜,也要每人花掉900日元,怎麼感覺京都物價比東京還貴。於是第二天我們便吃麥當勞了,嘿嘿。
吃完飯,8點多,想逛京都的夜市。不過看著大部分店都已經關了,好像是8點關的,哎呀,京都人好悠閑,這麼早關店。沒什麼看的,便回賓館看電視睡覺。一天的旅游就這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