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
早上起來,在火車站前找出租車,價倒也合理,但我希望有人拼車,等來等去等來兩個法國女青年。英語和我一樣蹩腳,我和司機連講帶比劃,告訴她們懸空寺剛漲價為130元,她們拿著攻略手冊上的門票價60元給我們看,怎麼也不相信漲價。再等也等不來同車人。只好還是到新建北路口坐15路車,1元,到雁同西路口(自來水公司站),下車前打問邊上乘客到站沒有,他們也不是大同的,原來也要去長途車站。下車後不用轉到雁同西路,馬路對面就是大同長途汽車站的後門。正巧他們也是要去懸空寺,就一起買了車票,車票25元。原來是內蒙來的一對中年夫妻,有三天時間打算先渾源後五台山旅游,正好可以和我拼車。出大同,可以看到正在恢復古城牆和城樓,大同對古跡的修復投入不可謂不大,到處都是修復工地,只可惜老東西好東西留存下來的是越來越少了。其實長途車到渾源應是20元,車到渾源前的路口仃下後,司機會讓到懸空寺的人轉乘私人出租車,多掏的5元就是這段車錢,當然出租司機是拿不到5元的。懸空寺門票新近由60元漲到130元。
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在渾源懸城城南五公裡處的金龍峽內西岩峭壁上。自古以來,這裡一直被列為北岳恆山的第一奇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懸空寺創建於北魏後期(大約為公元471--523年),已經經歷了1400多個年頭。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懸空寺寺門朝南,寺內有樓閣殿宇40間。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從低向高,三層疊起。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起棧道相連,高低相錯,用木制樓梯相溝通,曲折迂回,參差有致,高下錯落,虛實相交,構思布局妙不可言。整個寺廟,錯綜而不合零亂,交叉而不失嚴謹,似虛而實,似危實安。不過懸空寺的好處是在景區外可以一目了然,拍照更可以拉近距離,所以不進去也不後悔。景區外的廁所是免弗的。可能是對漲價的不滿,也可能太早,只有8:30,沒見什麼人買票進門,寺區也看不到游客。
一路上出租車司機就在講,像懸空寺的景,恆山上更多,動員我們去恆山,說每人50元送我們到恆山來回。我們明知有誇大成份,但考慮既然化不了多少時間,又有北岳的名聲,就去一趟吧。售票處設在半路上,恆山門票分進山門票,20元,半價10元;廟群游覽票35元,半票18元,兩種票同處買。景區入口廣場有張果老倒騎驢像,原來張果老曾在此修行。此處可以坐纜車,原來是上行30元,下行25元,全程45元。但我坐上行是36元,是在原來30元的票上加蓋36元的章,估計下行和全程都漲價了。
恆山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為五岳的第二高度。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恆山,看到這裡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恆山為北岳。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恆山巡視、祭奠。現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明、清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歷來有恆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游記》中。 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在五岳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恆山以道教聞名,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
北岳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02年),是恆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於恆山主峰大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岳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北岳廟內,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廟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恆山文碑20余通,這些碑文,作為歷史佐證,是研究恆山的寶貴資料。
步行下山到停車場,在下山台階快到盡頭的平台上,有一排小吃攤,最近的一個是中年婦女的涼粉攤,吃了一碗,很不錯,其實後來發現附近地方的涼粉普遍比較嫩,切成長方條,調料酸辣鹹適中,豆腐干比較有嚼勁,所以比大部分地方的好吃。
上車後,司機又介紹另一司機小車可以送我們去五台山火車站,我本打算一定要去看看木塔,但同行的夫妻,男的去過應縣,女的不想去,我是少數,不得已只好放棄。說好每人車錢90元,到加油站換車。此時才10:30,恆山一趟才用2小時。小車又一次從懸空寺前經過,不多時,發現前面有堵車。司機選擇從河灘小路繞道,再回到公路上,兩次後發現前面有警察封路,經打問才知道從半夜就堵起了,根本無法通行。無奈又從河灘繞回。司機說一是走另一繞行應縣的路,車錢每人要另加50元,要不就回渾源。我當然求之不得走應縣,那對夫妻商量再三,也同意走應縣,我暗自慶幸和釋迦木塔有緣。12點過一些到達木塔下,塔斜對面二女涼粉店吃的涼粉和別的,涼粉也不錯。木塔門票60元,半票30元。那二位就在外看看,我買了門票進去。其實,進外面攔杆、牌坊及寺前廣場是不收票的,收票在塔跟前的佛宮寺山門口。
釋迦木塔位於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杆,每層裝有木質樓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塔內各層均塑佛像。第1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以前可以直達頂層,現在游客只能到達二層。二層西南外側木柱已明顯傾斜,很可能以後就不能進塔參觀了。雖只能參覌木塔的很小一部分,但走在吱嘎作響的的木梯上,手扶巨大的鬥拱結構,還是會對先輩們如此高超的技藝感到肅然起敬。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制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采用鬥拱結構,全塔共用鬥拱54種,每個鬥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現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 54 塊。
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 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真是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術的一大傑作。
照片:1. 大同正在重修的城牆和城樓、2. 遠眺懸空寺、3. 懸空寺局部、4. 恆山,天峰嶺遠眺,近處為九天宮、5. 北岳廟貞元殿前台階、6. 寢宮,近處為北岳廟、7. 應縣釋迦木塔、8. 仰視釋迦木塔、9. 木塔二層西南側傾斜的柱子、10. 木塔二層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