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1

作者: allenlio

導讀成都武侯祠旅游簡介(30元) 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游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 ...

成都武侯祠旅游簡介(30元)

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游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裡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裡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制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制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宋代愛國名將岳飛書寫的《出師表》,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

"攻心"聯研究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從公元223年修建惠陵、漢昭烈廟以來,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貴、聖賢後裔、普通百姓常至此,或懷古訪悠,或憑吊先哲,或抒發豪情、或以古鑒今,或陪友賞園,內涵深邃,文化厚重,留下了許多故事,也留下了許多懸念。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趙藩"攻心"聯,便是其中之一: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名聯寫作背景

趙藩(1851--1927),雲南大理府劍川縣白族人,字樾村,一字介庵。祖、父皆系儒師。藩幼從父學,被鄉人視為"神童";十八歲時曾隨族叔、率鄉勇與杜文秀領導的回族起義相抗擊。他從考秀才到24歲中舉,一帆風順。但此後他五次進京赴考皆落弟。在這些漫長的往返途中,他接觸到許多民眾,對清末的社會矛盾有了較深的認識。這在他沿途寫的詩詞中得到反映。

聯文中,"攻心"語出諸葛亮南征時,馬謖送行時建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10] 《孫子兵法·謀攻篇》曾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攻心""心戰"是對孫子"伐謀""伐交"之說的提升。"攻心""心戰"的範疇更寬,包括計謀鬥智、外交策略、民族政策及後世所說的思想、統戰等工作。"反側",語出《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誅王郎,收文書,得吏人與郎交關謗毀者數千章。光武不省,令諸將軍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後來遂以"反側"指懷有二心而疑慮不安的人。審勢即審時度勢,認清形勢,古人常說的"識時務為俊傑"。但"勢"有局部與大局、眼前短暫之勢與歷史長期趨勢等種種區別。這裡是統而言之。聯文字面可譯為:能采取攻心服人的,那些疑慮不安、懷有二心的對立面便會自然消除,自古以來深知用兵之道的軍事家並不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不能正確審時度勢的統治者,其政令無論寬、嚴都會產生失誤,後來治理蜀地的人應對此深思啊。上聯所涉及的史料典故,即聯文的具體內容,學術界對其理解、認識基本是一致的。"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即諸葛亮征南中(包括今川南和雲南、貴州廣大地區)時采用了馬謖的"攻心"建議(見上),對叛而勝"為最高境界。此語本系對上文的闡述,又暗含典故:諸葛亮平南中後,大量起用當地土著民族首領, "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當時曾有人向諸葛亮勸諫,諸葛亮卻說:"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12]此後蜀漢政權在南中的統治才基本穩固。這裡充分展示了諸葛亮"知兵"的才智,"非好戰"又達到了征服南中、穩定南中、統治南中的目的。對下聯的理解和解釋,目前學術界還有分岐,這涉及到對蜀漢政權和諸葛亮的評價問題。第一類是從正面肯定諸葛亮的功績。認為"攻心"聯是對諸葛亮治國和作戰指導思想的總結[13] 。

成都文殊院旅游簡介 (5元)---注意!!絕對超值的.能在裡面泡半天.我在那領教了成都人的閑暇時光,擺龍門陣,喝茶,掏耳朵,哇,,第一次看到人家拿那麼些設備幫人掏耳朵的.)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宏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裡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為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為“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11年(1922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

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余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佛經、文獻上萬冊,如院僧先宗等3 人於每日清晨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發繡制的水月觀音。 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為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1塊留存南京,1塊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塊就送成都。 游人還可在文殊院茶室品嘗四川特有的蓋碗茶,手捧茶船、茶碗、茶蓋,耳聽民間藝人的彈唱,盡情領略川西風情。

文殊院齋飯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