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六日台灣自由行,匆匆而充實。下面簡單聊聊台灣印像。
1. 矛盾
台灣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充斥著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一方面凍省(自登輝時代就已經裁撤了台灣省),一方面滿大街的車牌上不少還標志著“台灣省”;在凱達格蘭大道兩側,反專制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和紀念蔣公的“介壽公園”隔街而立;莊嚴的中正紀念堂匾額上寫著“台灣民主紀念堂”,裡面赫然矗立著獨裁者蔣公的銅像。如此種種,屢見不鮮。一面去中國化,一面到處是中國,中華字樣的公司,建築,店鋪......在過去十多年去中國化和族群對立等政治議題的操弄下,台灣社會仿佛人格分裂一般,充滿著矛盾。
2. 傳統
來台灣,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很好的傳承。城市裡密布著各種廟宇:孔廟,寺廟,道觀,媽祖廟,土地廟......往往門面不大,但香火很旺,傳承著非常地道的中國文化與信仰。街道命名也很傳統,不少以忠孝,信義,仁愛,敦化等字眼命名,體現了中華傳統道德觀與價值觀。此外,非常多的街道以中國地名來命名,一些大城市,如廣州路,成都路等自不必說,不少很小的大陸城市也被拿來命名,比如哈密路,塔城路,康定路等等。在繁華的西門町,我赫然發現那裡最繁華的一條路竟然以我的家鄉命名-"漢中路",讓我倍感親切。在台北,我還發現了庫倫路,要知道庫倫可是烏蘭巴托的曾用名,可見在台灣,中國的形狀不是一只雄雞,而是一片秋海棠,讓有些民族主義傾向的我心中不禁有種別樣的感覺。
3. 友善
行前一直擔心台獨分子對大陸游客的敵視,這一路和不少台灣同胞打交道,有些還深入交流,感覺他們都非常友善,行前的顧慮一掃而光。而且他們也都能顧及大陸人的政治顧忌,以大陸來稱呼我們,而不是台獨分子的“你們中國”。我接觸的那些台灣人也往往也都以中國人,中華民族自居,包括總統府的講解員,經常說出“我們中國人.....”。看來在中華認同上能鬧騰的少數,沉默的是大多數。
4. 便宜
台灣消費真便宜,此行除去購物,我所有花銷3K港幣出頭,其中機票就占了2K,主要我航班限定死了時間,如果能夠flexible一些的話,往返含稅機票1K出頭就能搞定,真的很便宜。對比花N多錢還很不自由的跟團行,自由行真的很劃算。
5. 遺憾
遺憾就是時間太少,有限的六天開會就占去三個半天。讓我YY一下,如果我再多出一天,我要去日月潭(日月潭可以和阿裡山一起,但至少三天),如果再多出兩天,我就有時間去高雄,恆春,墾丁了。如果再有一天,那就可以去花蓮太魯閣。如果還有時間,那就能去金門,澎湖等離島游玩了。台灣一次是玩不夠的,遺憾留待下次實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