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記

作者: bmiflyer

導讀前些天和另一同學去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有一個報告,本來打算除了做報告的其余時間就四處逛逛。但出發那天得知由於溝通上出了些問題,報告沒有安排上。這下好了,純旅游了。 是在《陽關雪》裡吧,余秋雨說人們為了追求少年時從文人墨客那裡得來的夢,四處游玩。找到後心滿意足:原來他們描繪的情景就是這樣的。我想去的地方倒不都是由於文人,但都是出名的 ...

前些天和另一同學去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有一個報告,本來打算除了做報告的其余時間就四處逛逛。但出發那天得知由於溝通上出了些問題,報告沒有安排上。這下好了,純旅游了。

是在《陽關雪》裡吧,余秋雨說人們為了追求少年時從文人墨客那裡得來的夢,四處游玩。找到後心滿意足:原來他們描繪的情景就是這樣的。我想去的地方倒不都是由於文人,但都是出名的景點,與這種心情也基本相同。

先說南京長江大橋,因為小學課文對它仰慕已久。離開住處先走了一段,看看南京城內的風景,好多地方覺得和家裡很像。後來坐車到了大橋公園。這個名稱的“大”並不是表示規模大而是表示年齡長,因為在南京長江二橋和三橋那還有二橋公園和三橋公園。門票7塊,上橋頭堡再8塊,堡上再上一層的拍照平台還要1塊。學生證沒用。後來看到的所有景點學生證統統沒用。公園倒沒啥,綠化區而已,也是為了創收。橋頭堡很高,發黃,當時的建築到了現在好像都是這個顏色,不知道是本來就這樣還是老化褪色了。公園裡人很少,顯得很空曠,後來我想我知道原因了。從下面坐電梯上去,看看南邊和北邊的大橋,看看長江。過去聽說文革時有人寫作文:“長城長,真他媽的長。”如果在當時讓我寫長江,我恐怕也只能寫出類似的東西,只不過不感嘆長而感嘆寬。江水很平緩,發黃,與注入其中的河水分界明顯。公路橋下面的鐵路橋常有火車經過,腳下就震顫一陣。大橋上還有公交站,時常有人在橋兩邊穿行,馬路牙子旁人行道上常有飛馳的電動車。既然這樣還進什麼大橋公園嘛,如果不想從下往上看的話,在這下公交車看就行了。難怪公園人少。

當天下午去了南大。南京老城不算大,西北到長江,東到鐘山,南到雨花台,大體上就這麼大。出租車司機說從北城開到南城也就二十多塊錢。所以南大也不太大。北邊是教學區,南邊是學生生活區。剛看平面圖覺得布局不錯,規模不小,結果一會兒就走到西北的化學樓了。校園內道路起伏,綠樹環抱,建築古樸。很多建築以甲乙丙丁命名,路牌上再加上括號說裡面有啥。南大美女不少,會打扮的就更多。像我這種土裡土氣平時又穿著隨便的當初幸虧沒上南大,要不大學四年恐怕都沒女生搭理我。

離開南大就去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裡免費,四點半閉館,我到時時間剛過,只在外面看了看。這裡是當年江東門的同胞遇害區。沒什麼好說的,那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足以說明一切。再過一個月就是大屠殺71周年了。71年前的黃昏,這裡是怎樣一幅情景?

晚上被會議主辦方派車拉到飯店參加晚宴,路上看到了南京的夜景,很漂亮,燈火輝煌,高樓林立,高架橋四通八達一層又一層。才想起這是金陵,《紅樓夢》裡四大家族的地盤,過去繁華得很。還看到了夜色中的白色總統府,但沒什麼進去的興趣。

次日上午去火車站買票,順便在玄武湖邊轉轉,沒進公園,也沒看見公園。湖邊有好些甩杆的人,一甩一收的不知在干什麼。後來城管來了,一哄而散。城管抓住一個,沒收了漁具。

下午去了城南,主要是去找那十裡秦淮的繁華景像。到南京的第一天下雨,沿秦淮河邊走了一段,從定淮門到草場門。兩岸垂柳,煙雨迷蒙,河水微顯深綠,絲絲波紋,雨點落下後打出的圓圈似乎也不太明顯。後來走到了石頭城遺址公園,就進去看看,免費。

往秦淮河上游走的那天先到了中華門,號稱很大但也不大,兩邊的中華西門和中華東門都比中間的中華門大。可能整體是一座大門吧。門內有甕城,據說很大。門票15塊,沒進。就沿著秦淮河向東北方向走。這明城牆就是沿河修的,很長,據說在當時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其次為巴黎,在中國第二是北京。現在也是國內保留下來的最長古城牆。河邊偶爾有個小亭,有些散步或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的人。走到後來看到河對面橋上掛著“漿聲燈影秦淮河”幾個字。有個小碼頭,上面的小木屋空無一人。

走過了李煜投降的城頭,走來走去走到了武定門。然後向西去找烏衣巷。先看到一個夫子廟的牌坊,在後面的步行街上很偶然地發現了烏衣巷口,很不起眼的一個小胡同。因三國時穿烏衣的部隊在此而得名,後來王導謝安在這住過。主要應該還是因劉禹錫的那首詩揚名,巷東北口就有一塊刻著毛主席手跡《烏衣巷》的石碑。來到巷口,正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世事變遷,滄海桑田,舊時王侯堂前的燕子早已不知多少次飛入百姓家了。遙想當年,沉寂多年東山再起應該已滿臉皺紋的謝安耐著性子下完那盤心不在焉的棋後(裝酷到底就是真酷),穿著寬袍大袖,迎風臨江,目送前秦狼狽北潰的軍隊,須發衣襟都輕輕飄起,那是何等的氣度,那是何等令人神往的一幅景像。看看現在來往穿梭的人影和夕陽西照的小巷,又不禁讓人感慨:那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啊。

巷子西北是李香君紀念館。我對妓女沒啥歧視,且不談什麼歷史進步的觀點(當時的人也不可能有這種觀點),對李香君本人的氣節也是十分敬佩的。但在這立個紀念館總覺得是弄個噱頭。要錢,沒進。巷子裡有王導謝安紀念館,也要錢,沒進。從外面能看見正堂上掛著一塊寫著“魏晉遺風”的匾,覺得有點可笑。到處是暄囂擁擠的游人、叫賣聲、機動車聲,哪裡能見到半點灑脫超然的飄逸之氣?巷北這一條街上好多飯店,匾額密布,夜泊秦淮秦淮人家什麼的,而且竟然還有鹹亨酒家,分店開到了這裡真是互通有無了。

往西沿河岸有個夫子廟小吃一條街。街東頭有座王羲之的雕像,周圍擠滿了吃肉串的人。街西頭有座顧愷之的雕像。左畫聖,右書聖,擺攤在當中,實在不倫不類。畫聖身後是一座“廉軒”,為了紀念一個叫梁材的清官而建。亭子向南寫著“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敗)由奢”,向北寫著“國計三持堪大用,朝疏五上棟梁材”。這樣的官總是嫌少。

在來燕橋上,終於找到了想像中的景像。才明白那不是在秦淮河的主流上,而是在分出又注回的流經這裡的支流上。雖然這裡不是燈火閃爍妓館林立歌聲笑聲漿聲交錯,雖然明知道都是今人仿古的建築,但終究算是找到了。

後來又看見一個寫著夫子廟的牌坊,還看見無數夫子廟字樣,但就是沒找著那個廟。倒也沒啥,雖然敬重孔夫子對於廟卻從來沒什麼興趣。

由於種種原因沒去中山陵和明孝陵,沒能拜訪國父和老朱,很遺憾。而賞心亭壓根就忘了。

南京的人:可能是因為氣候原因吧,南京女孩的皮膚大都非常好,白白嫩嫩的。眼睛大多類似丹鳳眼,有點細長有點吊眼稍,大眼睛的不多。對於男人,給我感覺強烈的是那些身材不高,又黑又壯的中年人。南京人說話比較快,有點衝,大嗓門,急脾氣,但都很熱情友善,既細膩溫柔又剽悍豪氣。我很喜歡南京人。

南京的吃:我對吃沒多大興趣,在南京吃的也不多。總體感覺食品口味偏甜。吃過一種丸子模樣的東西,一咬原來外面是層皮兒,裡面是像小籠包一樣的肉餡,挺好吃。烏衣巷西北口有個老張興鹽水鴨,現場真空包裝,買的人不少。我也買了一只瘦型草鴨,一斤22塊,一只42塊。回來一吃不錯,就是太鹹,不愧叫鹽水鴨。

南京的行:公交車有的一元有的兩元,不找零錢,本地人可以刷卡。新的公交車條件不錯,車載電視節目也挺好。但有的路線很擠,人還沒上完門就關不上了那種,很有北京公交降價前的神韻。高峰期也很堵,路比較窄,紅綠燈還很多。司機開車啟動和剎車都很猛,符合南京人的性格。車一竄一竄的,除了個別壯漢(比如再去健身房練一兩年後的我),一般人不扶點什麼東西是不可能站住的。出租車起價9元,3公裡後2.4元/公裡。但也偶爾看見起價5元的。南京電動自行車或是電動摩托超多,簡直比自行車還多。而且極為生猛,速度快制動性好,主要是在步行道上開,還常逆行。

這是我第一次到南京,也是第一次到達長江南岸。南京在我的印像裡一直是個有點尷尬有點矛盾的城市,既有江南的靈秀又有北方的豪氣,既曾經有過輝煌也多次品嘗亡國的痛苦。這次親身體驗後也是這種感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滅了越國後築城於石頭山(也有說是吳國或越國建的),置金陵邑,這時候就開始叫金陵,又叫石頭城。據說後來秦始皇東巡到此,認為金陵有王氣,遂改為秣陵以貶斥之。這似乎就是南京的宿命,兩千多年了,起起伏伏,總是逃不脫。南京“虎踞龍蟠”,風水非常好,確有帝都條件,嬴政或許就是看出了這一點。歷史上這裡也多次做過都城,是中國著名古都之一。一般來說“六朝古都”是指三國的吳(建業)、東晉(建康)、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也有稱“十朝都會”,就要加上五代時期的南唐、明初遷都之前、太平天國(天京)、老蔣的中華民國。就連現在吵吵中國要遷都這也是次於西安的候選。然而歷史上這些朝代,與北京、西安、開封、洛陽的朝代相比總覺得不夠重量級,而且其悲劇收尾總是較其繁榮昌盛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像。就像一個天賦異稟的奇才,卻又似乎有什麼致命弱點,總逃不掉滅亡的命運。這裡有過開拓千古帝業的霸氣,有過謝安大破苻堅的瀟灑,有過十裡秦淮的繁華,也有過李後主的嘆息哀泣,有過李香君的悲憤與決絕,有過太平天國城門外的屍橫遍野,有過日軍屠刀下的哭喊、淚水與鮮血。在這個初冬時分走在南京城裡,空氣清冷,煙霧迷蒙,總有些莫名的悲傷讓我揮之不去。

--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