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
也真巧,今天是農歷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正好在五台山。早起後,趁體力好,決定先去黛螺頂,黛螺頂在台懷中心寺廟集群區東,位於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
登黛螺頂的山路有兩條,一條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條沿南端的山脊而上,兩條山路從山腳下分開,到山頂寺前交彙。北端的山路略緩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纜車沿北側山脊而上,我決定像上恆山一樣,坐纜車上,步行下。索道上行35元,下行30元,門票6元。
黛螺頂創建於明成化年間,明萬歷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和補修。寺內中殿檐台下左側立有石碑,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制大螺頂碑記,對大螺頂作了較詳細的敘述。傳說乾隆屢欲朝拜五台文殊,終因風大路險,沒能如願,遂欲摹擬五座台頂的五方文殊,總塑於此,以便朝會者到此參拜。五座台頂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台項,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台”。黛螺頂把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台頂,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
黛螺頂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計有殿堂僧舍二十余間。前牌樓,後山門。寺內的第一座殿為站壇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攢尖頂。作為殿建,在五台山寺廟群中別具一格。殿內主供站壇佛,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趺坐形樣,而是站立於佛壇之上。站壇佛亦稱旃檀佛,因原來的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第二座大殿為五文殊殿,正面三間,側面兩間,外加半間寬的四面出廊,單檐歇山頂。殿內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頂五種文殊法像於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壇上,中間供中台孺童文殊,左側供北台無垢文殊,右側供南台智慧文殊,左側殿壇供東台聰明文殊,右側殿壇供西台獅子吼文殊。自從黛螺頂供五文殊以來,小朝台的盛譽聞名遐邇。大殿前立的石碑,就是清乾隆御制碑,石碑背面的乾隆親筆題詩,其字跡的結構豐滿圓潤,筆法剛勁流暢。第三座後殿面闊五間,懸山頂,殿階台下長有一松一拍,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圍粗均在九尺左右,即是乾隆詩中所稱的“階下千年不老松”。松柏樹高大直立,無有彎曲,望去有如戟指藍天,為寺宇生色不少。
“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雲山豁兩眸。”站在這裡極目遠望,但見南台、中台、北台橫出天際,與寺院背靠著的東台綿連在一起,像是天然大屏障,圍護著台懷腹地的寺廟建築群。俯瞰台懷,又見殿宇鱗次,樓閣崢嶸,佛塔對峙,石階層疊,琉璃瓦反射著金光,紅圍牆一道又一道,呈現出一派佛國風光。
沿南端下山路踏石級而下,1080級石階,有的區段相當陡峭,但不少信徒三步一叩首,甚至有的僧人步步五體投地,真讓人感嘆信仰的力量。但也有不少人籠裝鴿子或小鳥供放生的,利用可憐的動物和一些人的無知,掙抹心錢,真與佛理背道而馳。
下山路末端有寺名善財洞。是傳說中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黃廟,建於清朝。不另收票。
善財洞分上下兩院。上院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岩洞內曾掘出文殊、彌勒、善財童子銅像三尊,系唐代遺物。寺因以名。上院處在懸崖絕壁上地勢險峻,居高臨下別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懸崖上有石洞稱「善財洞」,當地僧眾認為這是善財童子修煉養性之地。善財童子本來很凶殘,後受文殊菩薩教化而成佛,是佛教用來宣揚「即身成佛」的例證。善財童子曾歷訪名師。觀音菩薩並善財童子像,就是取材於善財拜謁觀音菩薩的故事。下院建於清嘉慶年間。善財洞現存建築以下院為主,前有上下各三間的樓閣式建築,中有前接抱廈的大殿,後有面闊五間左右前三出廊的大殿。中軸線樓殿的兩側,配以廂房,布局顯得平整。
步行返回寺廟集中區,這次從最南面的萬佛閣開始參覌。不收門票。萬佛閣又稱五爺廟,位於塔院寺山門的石台階東側,萬佛閣原是塔院寺的屬廟,占地面積為兩千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二十三間。這裡主要建築有三座,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台。
萬佛閣創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現時殿宇多為清代所建。坐東向西的文殊殿系明萬歷四十四年創建,面寬三間,分上下兩層,三檐歇山頂,檐建繁復,上下左右勾連,堅固牢實,裝飾性很強,在五台山殿建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文殊騎獅,觀音騎“朝天吼”,普賢騎像,塑像高大。塑工傳神,著彩鮮艷。左、右、後三壁,立有木制方格,格內或兩排或三排放滿三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二層樓上正中懸有明萬歷年間鑄的銅鐘一口,較顯通寺銅鐘略小。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薩,左側立地藏王菩薩的弟子道明和尚,右側立道明和尚的父親,塑為員外的裝束打扮。傳說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當地的一名員外不賣予地皮,後來員外的兒子把地皮奉獻出來,並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於上首,他的父親立於下首。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兩側,各排列五尊塑像,稱為“十殿閻王”。樓上左、右、後三壁同樣立有木制方格,內放小佛像,就連樓頂橫梁上,也排放著小佛像,上下兩層有泥塑小佛像萬余尊,故文殊殿又名萬佛閣。
坐北向南的五龍王殿創建於清代,重修於民國年間。重建時,在殿外又加建了一個前庭,改變了原殿模樣,在結構樣式上顯得雍容豐滿,殿正面的檐台也顯得寬闊多了,殿內供金臉五龍王,俗稱五爺。五龍王是五台山特有的神像。傳說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以前,五龍王塑像是黑臉,佛家傳言,說五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慎,就要發脾氣動怒。把臉塗成金色,能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
古戲台在五龍王殿對面,是專為給五龍王唱戲而設置的。傳說佛、菩薩是超塵脫世,一心去情真如之境,而五爺卻對塵世生活感興趣,很愛看戲。過去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居中觀賞。通過唱戲敬神,求得五爺歡心,恩賜及時雨,給百姓降豐年。如今這些只是人們傳談的趣話了,古戲台成了五台山群眾文化娛樂的場所。
因為五爺廟本來就比別的廟更世俗化,五龍王殿前掛滿了匾額“有求必應”“福澤學子”,平常香火就是五台山眾寺中最旺的,今天是佛誕節,香爐裡都放不下,只好在地上再圍出一塊地方供焚香。戲台上也正由繁寺縣的劇團在演包公戲。
接下來參觀隔壁的塔院寺,另收門票7元。因寺院中有釋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跡圖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薩的發塔,被佛教信徒視為聖地。釋迦牟尼舍利塔是藏式大白塔,造型優美,加之處於五台山的中心,四周分布著寺廟,所以它便成了五台山的標志。
在歷史上,塔院寺和它旁邊的顯通寺原為一座寺廟,這裡就是原寺廟的塔院。明朝萬歷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對寺院的殿宇進行了改建,讓它和顯通寺分開,成為一座獨立的寺院,並取名為塔院寺。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積一萬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間,大體上可以分為左、中、右三個院落。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白塔、藏經樓,以及禪堂院、文殊發塔院和山海樓、伽藍殿、祖師殿等。天王殿內供著觀音菩薩像,背後立著一座法令碑,再後才是護法神韋馱像。兩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寶殿又叫大慈延壽寶殿,殿中供著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菩薩像,兩旁是十八羅漢像。清朝康熙皇帝題寫的“景標清漢”匾、乾隆皇帝寫的“攬妙曼雲”匾、嘉慶皇帝寫的“尊勝法幢”匾,均掛在大雄寶殿內。
藏經樓,又叫藏經閣或大藏經閣,在大白塔的後面。藏經樓為二層樓房,面闊五間,內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迦葉佛等佛像九尊。樓內還有遠近聞名的轉輪藏。轉輪藏是一種木制的六角形經架,高十余米。經架共有二十一層,每層上面部分成許多小箱,以存放經書。轉輪藏的最下層底下裝有轉盤,可以轉動。轉輪藏像征著佛教的“法輪常轉”。因為上面放有許多經書,僧人和信徒每轉動一次,即像征著又念了一遍經。現在,這座樓內藏有各種經書二萬多冊.其中有漢文經書,也有蒙文和藏文經書。
大白塔,全名叫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又叫大慈延壽寶塔。據記載,唐朝以前這裡就有一座二層八角塔,以後毀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並將元代石塔、釋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內。
大白塔為喇嘛塔的造型,通高五十六點四米。全塔各部粗細相間,造型優美。塔剎為風磨銅制成,塔身為磚砌,須彌座為石建。須彌座的南面有三個很淺的石洞。右邊的石洞中立有佛的跡像碑,碑上有釋迦牟尼的雙足跡印圖。這是佛的聖跡。左邊的石洞內有康熙年間的修塔記事碑。塔的垂檐和束腰上均掛風鈴,全塔上下共有風鈴二百五十二個。此外,塔的下層塔殿內,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王菩薩像。
文殊發塔,又稱小白塔,在大白塔的東面。據說,早在北魏時期,文殊菩薩為宣傳佛道平等,曾化作貧婦到寺乞齋,隨後留下了一把頭發。為此,五台山和尚便建塔藏發,不時叩拜。文殊發塔高二米多,雖不及大白塔雄偉,但因供奉著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薩的頭發,前來拜塔的僧人、香客仍然不少。
1948年,毛澤東、周恩來等東渡黃河,挺進河北的途中,路過五台山時曾在塔院寺住過。如今,塔院寺的方丈院已被辟為毛主席路居陳列館。館內有毛主席、周總理和任粥時同志等的臥室。室內陳列著當年的床鋪、桌凳、筆墨等的復制品。
顯通寺鐘樓前上方,有一條通道:沿靈鷲峰小山瘠,從底到頂石台階疊疊升高,左拐右折。石台階通向的第一座寺院是圓照寺。門票6元。
該寺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年間建,明清屢修,現今占地面積一萬二千六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八十余間。寺院坐落的地勢稍高,所以顯得開朗。站在山門前的平台上,俯視顯通寺、楊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暢。
此寺的山門特別。一般寺廟的山門是“三門”,而這裡的山門是“五門”,稱為“五前門”,是五台山寺廟中獨一無二的山門。過山門,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第二座大殿是大雄寶殿,為此寺的正殿。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還刻有四句偈語,與塔院寺文殊發塔的傳說內容一樣。正殿後,有藏式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設小塔,造型奇特。塔中藏有尼泊爾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樂初年,尼泊爾高僧室利沙來中國宣揚佛法,深合帝心,封為國師,賜給金印。室利沙來到五台山,就在普寧寺坐靜修行。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將室利沙請入北京,面授宣揚佛法事宜。傳說,朱瞻基懇勸室利沙住在北京,室利沙執意要回返五台山,皇上沒有許可,不料第二天一看,室利沙在夜間坐化了。宣宗深悔不該勸留,於是敕分舍利子,一在京西建塔,同時建寺,名曰真覺;一在五台山普寧寺建塔,並重修此寺,改名圓照寺,圓照寺原為青廟,後來改為黃廟。明永樂年間,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爾計來五台山弘揚黃教佛法,就住在此寺。所以。圓照寺又是五台山佛教聖地黃教流傳開來的聖寺。
沿靈鷲峰小山脊的石台階繼續登高,路過的第二處寺院叫廣宗寺,該寺的天王殿就在路邊,另收門票6元。。廣宗寺俗稱銅瓦殿。該寺背依靈鷲峰,面臨台懷諸寺,規模雖小,但布局嚴謹,列為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
廣宗寺創建於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清涼山志》載:“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並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內正殿背後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對創建廣宗寺的情況作了較詳細的敘述。原來,廣宗寺的銅瓦殿,計劃在東台頂建造,後因“峰頂極高,風勢雄猛”,“無益於後”,才選址於此處。
廣宗寺占地面積為二千九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二十八間,布局小巧緊湊。緊挨道邊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銅質,造型很好,那盤腿打坐、大腹下附、滿臉堆笑、樂觀無憂的樣子,使人觀後受到感染。穿過天王殿,面迎銅瓦殿。是該寺的主殿,殿建三間,重檐歇山頂,原頂部為銅瓦銅脊,現留銅脊和少部分銅瓦。木建大殿,上覆銅瓦,在五台山寺廟中僅此一處。殿內佛壇上立木制方格,供有上下兩層聖像。下層三尊是銅鑄“西方三聖”,正中為阿彌陀佛,兩側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佛家稱西方極樂世界有主佛阿彌陀,身旁有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上層三尊聖像為泥塑,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兩側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大殿兩壁供有鐵鑄十八羅漢。後壁兩角分別供有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正殿內不太寬闊,供有如此多的聖像,使人感到“琳琅滿目”。正殿前內額掛有康熙御匾,上師“雲嵋”二金字。
沿靈鷲峰石階繼續上行,最後抵達菩薩頂,門票10元。菩薩頂是五台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由於它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據記載,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據說文殊菩薩曾在這裡顯聖,露出了真容,便將寺名改為真容院。北宋時重修,並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並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於皇帝崇信喇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改為黃廟,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並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台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自此以後,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菩薩頂的建築布局很有特色,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而內部布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
因為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爬完石階,平台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牌樓之後是山門。山門兩邊廂房的紅牆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杆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幾句話,形像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
菩薩頂現在占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間,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築。全寺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全寺建築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牆,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後部供著毗盧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經典規定制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牆壁上,還掛著唐卡。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是喇嘛教寺廟建築裝飾中所獨有的。
台懷鎮內主要寺院基本上參觀完了,午後休息了一陣。
傍晚到鎮中心路口去吃飯,主要任務是為明天行程找車。明天打算到代縣,但沿途有不少要游歷的景點。打算包一輛出租車。找了好幾輛車,有的路不熟;有的胡亂開價;最後找到一個司機,說好明早7點出發,路上游覽南山寺、清涼寺、佛光寺、秘密寺、楊家祠堂、雁門關,最後到代縣。350元。並說好如有買路錢司機出,如景區收車費本人出。
照片:1. 黛螺頂和上、下善財洞、2. 從黛螺頂看台懷鎮寺廟集中區、3. 黛螺頂,五方文殊殿、4. 五體投地的僧侶、5. 五爺廟的香火之旺令人印像深刻、6. 塔院寺山門和舍利塔、7. 塔院寺,藏經閣、8. 園照寺,大雄寶殿、9. 廣宗寺,佛事、10. 菩薩頂,大文殊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