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蜀中逛山記

作者: 馬戶兒

導讀7月26日,飛往蓉城 專門選了南航的CZ6383航班,下午7點起飛,為的是能在飛機上看落日的霞光,尚算如願,雖說起飛時南寧天氣陰沉,但飛機穿過雲層後,還是趕上了日落西頭在雲端撒滿顏色的時刻,伴著飛機的轟鳴,看著天際一點點變暗。 7月27日,成都一日逛,逛古跡,走過而已 成都,對於我來說,以前是一個匆匆而過的轉道點,這次專門安排了一整天的時間,慢慢逛逛 ...

7月26日,飛往蓉城

專門選了南航的CZ6383航班,下午7點起飛,為的是能在飛機上看落日的霞光,尚算如願,雖說起飛時南寧天氣陰沉,但飛機穿過雲層後,還是趕上了日落西頭在雲端撒滿顏色的時刻,伴著飛機的轟鳴,看著天際一點點變暗。

7月27日,成都一日逛,逛古跡,走過而已

成都,對於我來說,以前是一個匆匆而過的轉道點,這次專門安排了一整天的時間,慢慢逛逛,走馬觀花般的把一些市區內的古跡走了一遍。

先到永陵,永陵除了那個地宮要收門票外,其他的,就有些像一個開放的小園林,我們到的早,早起鍛煉的老人還在林間吐故納新,到地宮裡轉轉,五分鐘就出來了,我這人,對多數歷史提不起太大興致,不過,就算是興趣再大,也用不了多少時間。

成都公交線路的設置還很方便的,能很便捷的到達市區內的各個景點,還空調,冷氣嗖嗖的,才一塊大洋。
青羊宮,以前去別的地方,看的都是佛教的廟宇,這次是第一次參觀道教宮觀。雖說門票不貴,只要十大洋,但服務卻很好,有免費的講解,少了不花錢“蹭聽”之嫌,聽著講解,多少了解一些道家與佛家的不同之處,除了看三清殿前那集十二生肖於一體的銅羊,還見不時有人進香卻雙手合十,不禁啞然,神明是寬宏的,心誠即可,不在乎形式,啊啊。

2006年走阿壩的時候,就曾在武侯寺邊上住過一晚,卻沒進去一探,這次進去,算作讀過《三國》對書的一種直觀感受,規模很大,但卻沒感覺那些雕像有太多的精美,神情都差不太多,要命的是,那裡正在整修,一個工地。

武侯寺旁就是錦裡,成都很著名的民俗一條街,依然興趣不高,但曾在裡面的小書攤買過手繪地圖,這次就順道逛了一遍,規模較四年前擴大了許多,在小攤上得手《悠游錦裡》一張,為了證明又到過此地,拍照一張,再半窩竹椅受掛牌師傅掏耳一次,卻感覺不如06年那般舒坦(http://gxnn.lifan.blog.***/blog/static/2116694200693041211829/),只聽到金石聲在耳道叮當一圈即了事,完全敷衍,唉!也是,本來掏耳就一民間技藝,我卻選擇在這種游人如織的地方,“快餐”怎不正常?失敗!

錦裡逛完往草堂,讀書時知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園內有帶小院茅屋一所,兩室兩廳的格局,掩映在樹林之間,也算清幽。

還是06年,六條掃蕩阿壩的友在琴台路吃過一餐不錯的川菜,這次還想到那,結果在成都的大街上“徒步”半小時後,卻發現琴台路上那家豪華豆花店已無蹤影,只好轉道寬窄巷子,又憶03年,稻城之行,就在此巷那以“西裝革履恕不接待”聞名的龍堂客棧呆過一晚,那時此巷就是一條破舊的小胡同,現如今,經過改造,已經是面目一新,仿古街道可說豪華,卻也沒了當年之民間氣氛,燈紅酒綠的,跟各地所謂的“名街”一樣,脫不了最後蛻變成酒吧街的結局。

7月28日,樂山看“佛”山

在新南門客運站搭車,兩小時就到達了樂山,隨便找個出租車,不用講價,5塊錢就到了市中心。

樂山處於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彙之處,前段時間才景觀一陣暴雨期,河水渾黃,氣候也是潮濕悶熱。

樂山大佛面朝西方,因而下午去是合適的時間,當然,前提是能忍受陽光暴烤。

沿山道上行,右邊乃岷江水流淌,左邊崖壁上有石刻、石雕可觀,只是大多石雕都已殘破,“蹭聽”得知,多是當年破四舊的革命小將所為。

過了山門,等待走棧道下到江邊仰望大佛的人群裡三層外三層的擠滿了平台,天氣潮熱加上剛剛走完一段山路,無論老少、不分男女、不管中外,人人都是汗如雨下,形像全無。

站在平台觀大佛,可以平視大佛巨大的頭部,排隊沿著棧道下到江邊,隨著高度下的越低,大佛越發偉岸,想想,大佛光腳趾就比一個人高,整個佛像那是何種情形。

其實,棧道邊上的石壁還有許多這樣的雕像,只是棧道滿是游人,不可能允許慢慢觀看。

仰望完大佛,沿著棧道穿過一片樹林,再爬上一座山坡,就到了烏尤寺,寺廟跟大佛是聯票,但卻鮮有游人,山道有樹林遮蔽,不算燥熱,奇怪的是,我這個登高恐怖患者,居然沒有出現肺拉風箱的情況。

回到市區,在江邊就能看到傳說中的隱形佛,橫亙江上的兩座石山就像一個躺臥的佛,而大佛正處在臥佛的心髒位置,樂山人每天在飯後茶余的散步、江中激流時,隨時都能自在的面對這一的奇觀。

7月29日-30日,峨眉兩日游,好貴的日出,失望的遇劫

樂山到峨眉那就更加方便,客運站的班車票價才8個大洋,到了峨眉,轉公共汽車到報國寺,卻頗費一番周折:按習慣理解,傳說的報國寺應該在某處顯眼地應該有個賣門票的地方,卻實在找不到,打聽到散客是要到離廣場幾百米外的游客中心買票,買的是車票,而這游客中心完全淹沒在大大小小的賓館之中,還正在進行大門裝修,俺們父子問了好一陣才找到。

在游客中心存了行李,花80大洋買了兩張到雷垌坪的車票,這是離峨眉之巔金頂最近的一個車站,在往雷垌坪的路中,才需要買峨眉的門票。

出發之前做了一些功課,其實,到了山下發現,做不做功課無關緊要,反正滿都是游客,跟著人流徒步上山,1500多米後就來到了傳說中的接引殿,從這裡乘纜車上金頂,一人65大洋。

纜車啟動,一會就沒入雲中,白茫茫一片,等鑽出雲層時,金頂也就到了,艷陽高照,山頂山下兩重天啊。

左轉右轉找到網上傳說的氣像招待所,正在裝修中,一片狼藉,架子卻不小,張口就400,多問一句就極不耐煩,好嘛,咱另找地兒還不成嗎?

另找一家,規格不過農家小店,價格也要400,但環境、態度卻好了很多,還提供第二天一早觀日出的叫醒服務,是,出門在外,一切隨意,高興就好,錢嘛,該花就得花。

安頓好住處,到金頂逛蕩,之前以為所謂金頂就是那個十個頭像的金佛的叫法,其實不是,那地叫千佛頂,金頂只是最金碧輝煌的一座廟宇而已,十方普賢的聖像就與之相背。

半逛半做日光浴,一直等太陽落山,沒看到傳說中的佛光,回到旅館,快八點,還能在天邊看到這樣的落日。

30日,完全不需要店裡提供的叫醒服務,早有心急的客人早早行動,到了約定的5:30,店員真的一家家挨戶敲門。

到了金頂,已布滿人群,這時候太陽還沒升起,只是用一條橙色的直線把天幕分成兩半,上為金黃,下為灰藍。

6:20剛過,在眾人的歡呼聲中,一個金紅的小半圓點在灰藍的下半邊出現,就像來打個招呼似的,隨著歡呼聲的加大,最終變成一個金紅的小圓點,完全出現在分割線上,400大洋在山頂住一晚看到的日出大戲到此結束。

准備下山,西面的雲端,看到蜀山之王貢嘎的身影。

下山,行走在冷杉林間,一路遇到很多從接引殿步行上山的人們,吭哧吭哧的,不過都心情愉悅,6000多米啊,有些地段坡度還不小,佩服佩服,時不時與他們打打招呼,好久沒有在旅行時主動與人主動招呼了。

到接引殿,買車票往萬年寺停車場,再花一人65大洋坐纜車上山,萬年寺也就一寺院,還另收費10洋,無論到此還是進寺,都不值。

繼續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難這話一點不錯,不停地做重復放腳的動作,實際比上山對膝蓋的衝擊還大。

一路上,不時出現小吃攤點也有飯館,人聲鼎沸,越來越密集的,是賣竹竿的, 讓人不禁越來越緊張,以至於幾乎人手一根竹竿,因為傳說中的猴群結伙地就快要到了,儼然前方有一群青面獠牙的家伙正呲牙咧嘴的等著結伙洗劫每個敢過的行人,而極少數沒拿竹竿的如我等,不是抱著就是到此送劫,就是充分相信旁邊的竹竿在保護它的主人同時也能騰出精力順便保護一下自己的心態。

猴區到了,所有抱著“就義”心態的全部失望,十幾只峨眉藏獼猴懶洋洋的在山邊、橋邊游蕩,非老即幼,鮮見壯少,少有靈氣,跟其他地方獼猴不同,藏獼猴成熟的有著一張血紅的大臉盤及玉米穗似的鬃毛,體型也大了不少,根本沒有什麼搶劫,充其量也就是偶爾那只猴心情不錯,跳到某人的肩上,引起一陣驚嚇聲而已,每當這時,有管理人員就會不失時機的說上一句:要不要買點猴糧?吼吼,什麼猴搶劫,人練猴來劫人吧?

無趣,回到報國寺的游客中心,那裡就有到成都、樂山的直達班車,這點倒是值得稱贊。

7月31日,青城山,有一些感動

想去都江堰,卻不知道到哪搭車,於是在成都新南門車站碰運氣,被告知這裡有到青城山的,到了青城山可以轉車都江堰,好吧,青城山就青城山,我們父子倆的蜀中行就變成徹底的逛山行了。

青城山是個道教名山,可能讓它更著名的,是2008年5月12日,一位外國游客的一段視頻,記錄了“5.12”大地震天崩地裂的那一刻。

兩年多過去了,整個景區還在重建之中,前山通往頂峰老君閣的纜車也不能使用,只能走山門-天然圖畫-全真觀-五洞天-天師洞一線,一路上,不時看到修建的工地,令我感動的,是那些背夫們,是他們,就這麼一塊磚、一包水泥、一塊條石的把重整物品一點一點地背上山中工地。

青城山除了道觀,就是涼亭,不得不佩服四川人,到哪都要探上一口茶,山上道觀,除了茶座,還有飯館,裡面有腊肉、燉雞等等,葷的。

成都人的旅游熱情那也相當高漲,一到周末,高速路上滿是自駕的私家車,滿山遍野盡是游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多是嗓門高亢,更有甚者,男人們對自己的身材充滿自信,無論老少,喜歡展示自己不大發達的胸部及發達的小腹,一眼望去,一片帶著水滴的慘白,尤其那些留著平頭、胸上稀疏幾縷黑絲的走入某個寺院、道觀,你說是在當年的湘西也無妨,這是跑了甘孜、阿壩後,純樸、開朗的川人給我的新感覺。

說完景還得說說吃,這也是我的旅行愛好,尤其在四川這個地方。

27號是個失敗的日子,居然在成都只是吃了武侯寺大街上的一家相當於食街裡的小吃和寬窄巷子邊上一家飯館的算不上好的川菜。

28號,到了樂山,手拿老大劃拉的樂山美食地圖,卻不知東南的誤打誤撞地晃到一家叫游記肥腸湯店的四川名館,嘗了樂山著名的西壩豆腐和店裡的招牌菜香酥游腸卷。

那西壩豆腐,用的是水豆腐,訣竅是湯汁,用火腿、蘑菇、豬肚之類的熬湯勾汁,鮮香爽口,肥腸卷呢,是肥腸裹了糯米、火腿丁一起油炸,香酥可口。

傍晚看完大佛下來,還發現一家叫寶華園的,也是四川美食名店,賣的是燒賣,12塊半大洋一籠,剛點了一籠和兩碗海帶雞湯,老板就叫打住,後再加一碗雞湯,已然吃飽喝足,不到20大洋——18塊半。

從峨眉再轉到成都,先在武侯寺大街來了一頓鴛鴦火鍋,當然不能放過那長長一截的鵝腸,後又在著名的韓包子店來了份包子、魚香肉絲跟老壇子泡菜。

只可惜,地頭蛇——老大的老大蟈蟈大叔要出差國外,跟我說了N年的大刀回鍋肉沒得見到,不知要再等多長時間,郁悶中。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