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
住宿地 ( Lin Ratanak Angkor Hotel) (當地時間07:00出發) → (小汽車北行37km)女王宮Banteay Srei (游覽時間約需90分鐘) →(東行23km)崩密列Beng Mealea(游覽時間約需80分鐘) → (南行約20km)羅洛士群Roluos Group [羅萊寺 Lolei (游覽時間約需20分鐘) → 巴公寺 Bakong (游覽時間約需20分鐘) → 神牛寺 Preah Ko (游覽時間約需20分鐘)] → (當地時間14:30)回到暹粒市區舊市場(Old Market)街區(用餐) → (當地時間16:00出發)(自暹粒市區南行12km)洞裡薩湖 Tonel sap (游覽時間120分鐘) → (當地時間18:50)回到住宿地( Lin Ratanak Angkor Hotel)
當日看點
女王宮 Banteay Srey 三星級遺跡
建造時期:公元10世紀後期
宗教溯源:印度教
王朝:羅貞陀羅跋摩二世及阇耶跋摩五世
藝術風格:女王宮
方位:暹粒北37公裡,主公園外。
入口:西門
參觀需時:45分鐘到1個半小時
攝影提示:許多雕刻物被繩索隔離,帶好遠焦鏡和三腳架用於對焦。
班迭斯雷寺被改稱為“女王宮”(女性的城堡)這個時髦的稱呼,大概是指雕刻的精致美。女王宮建成時,高棉帝國正贏得越來越大的軍事力量和領地,寺廟由權威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以及後來阇耶跋摩五世領導,按照婆羅門顧問設計建造。女王宮是高棉古典藝術的終極典範。建築牆壁上密密麻麻最美麗的,深奧精致的雕刻堪比任何吳哥寺廟。相對較小的規模,粉紅色砂岩建築和華麗的設計,給它一個仙境氛圍。最好的色彩呈現在上午10時半之前或下午2點之後,下午的游客則更少。下午5點關閉。1914年的晚些時候,這座寺廟由法國考古學家發現。女王宮距暹粒38公裡,需要額外的行程,可以結合班提色瑪寺參觀,司機通常會收取額外的費用,而參觀者值得為女王宮其作額外的付出。
崩密列 Beng Melea 主公園外的遺跡
建造時期:公元11世紀早期
宗教溯源:印度教
王朝:蘇耶跋摩二世
藝術風格:吳哥寺
方位:暹粒東60公裡,主公園外。
參觀需時: 1個多小時
最佳參觀時間:在暹粒旅行的適當時間。
崩密列的寺廟不規則的散見於1平方公裡的叢林中。廟宇受蔓延的植物纏繞,泰然自若的旅行者,行走其中冒險,感覺這些被忘卻的廟宇。攝影師們在生長著樹木的破敗的廟塔和廊道中,挑選除塔布籠寺外最好的“樹廟”場景。曾建造吳哥窟的那位國王所建立起來的這一不同尋常的“吳哥窟”——崩密列,可能作為吳哥窟的原型存在。有一些門楣和門口沒有浮雕和雕刻較為稀疏,寺廟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牆壁油漆或壁畫可能已被覆蓋。崩密列處於吳哥窟、蘇梅澤克,柏威夏(在柬埔寨北部)和越南北部主要公路的交彙點。指定門票不可用,需單獨買5美元的門票。崩密列位於市區東部63公裡,暹粒至此需要1-2個小時車程。現在的道路情況良好,在雨季洪水泛濫時偶爾土路會泥濘。
羅洛士群 Roluos Group 主公園外的遺跡
建造時期:公元9世紀後期
宗教溯源:印度教
王朝:闍耶跋摩二世、因陀羅跋摩一世、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藝術風格:巴孔寺,神牛寺,羅萊寺
方位:暹粒東12公裡,主公園外。
參觀需時: 1個半小時
最佳參觀時間:任何時間,早晨的陽光正朝廟宇。
攝影提示:上午。
羅洛士群是吳哥時代高棉帝國哈裡哈亞拉亞(Hariharalaya)的第一個首都僅存遺跡的代表。“羅洛士群”因其鄰近的羅洛士現代城鎮而眾所周知。古都被稱為哈利哈拉(Hari-Hara),印度教神濕婆和毗濕奴的合一。該地區在吳哥崛起之前已有人定居,哈裡哈亞拉亞將其確立為阇耶跋摩二世的首都,並成為連續4代帝王長達70多年的高棉首都。接下來的四個世紀裡,哈裡哈亞拉亞建造了第一批宏大的高棉寺廟(巴孔寺,神牛寺,羅萊寺)和巴賴(水庫)。最後的國王哈裡哈亞拉亞——耶輸跋摩一世,建造了第一大寺院吳哥寺和巴肯寺。公元905年,行政首都被遷移到巴肯山地區。除了在10世紀時有在東南12公裡的暹粒的20年間斷,吳哥作為首都直到公元1422年。
洞裡薩湖 Tonle Sap 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及船民居住地
洞裡薩湖在柬埔寨地圖上非常顯眼,巨大的啞鈴狀水體橫臥該國西北部。在雨季,洞裡薩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水面擴張達12000平方公裡,干季時湖面則縮小到2500平方公裡。洞裡薩湖向東南排水到洞裡薩河,最終與湄公河在金邊附近被華人稱之為“四臂灣”處交彙。雨季發生的獨特水文現像,導致河流逆轉方向,補充了湖水,而不是流失了。這一現像的原動力來自湄公河流域,冰雪融化及在雨季的季風降雨使水流充沛。漲了水的湄公河在金邊附近交彙時,迫使洞裡薩河水流回湖上游。流入水量可擴大湖泊表面積超過5倍,淹沒了周圍的森林,而漫灘支持著一個非常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100多種水鳥,包括一部分瀕危鳥類,超過200種魚類,以及鱷魚、海龜、獼猴、水獺等野生動物棲息在被淹紅樹林中。該湖也是一個重要的商業資源,提供超過柬埔寨消費一半的魚。在和諧的生態系統裡,湖邊人的獨特居住點——浮村,高聳的棚屋,龐大的漁具,經濟和生活方式與湖深深交織在一起,魚、野生動物隨著水域的漲落輪回。
該湖位於暹粒鎮南僅有約15公裡。如果你乘坐往來金邊和暹粒的小輪船穿越洞裡薩湖抵達Chong Khneas村的碼頭。有相當機會看到湖區對您感興趣的文化和野生動物。
驢行追憶
今日的天氣一反前兩日的陰霾,烈日高掛,車程則遠遠超過前兩天,幸好是坐在有冷氣的“凱美瑞”裡,且與司機有個很暢快的交談,一點兒也沒有覺得累。公路還算不錯,雖不及國內的高速,但也已不是《五月盛放》裡提及的泥濘、顛簸和塵土飛揚的土路了,柏油公路多是日本、韓國以及中國援助人員所修,並且裡程數還在不斷的增長。
崩密列的游程確實有些艱難,全程都需要在亂石堆裡攀爬。還是拉個當地人充向導吧,也就花兩三個美金的小意思。倒不是怕迷路,而是他們能給你從亂石堆中找到一條節省時間的捷徑。導游先生還會告訴你當年是紅色高棉(即波爾布特政權)用地雷炸毀了崩密列的大部分建築(這是來柬埔寨前尚未聽說的)。或許向導還能充當攝影師給旅游者留下全家福。
暹粒真小。中午時分,汽車已經到達羅洛士群的神牛寺。烈日下的涼棚裡很陰涼,好客的司機准備了西瓜招待。涼風習習,西瓜甜甜,旅途中有小憩,好美啊!
在羅洛士遺跡,唯一值得記敘的是站在巴孔寺頂鳥瞰碩大的寺廟院落全貌:悠閑的現代僧人悠哉游哉,與汗流浹背的旅行者呈天壤之別。破敗的神廟建築散亂零落,與四周郁郁蔥蔥的叢林生氣亦明顯反差。
夕陽西下,在枯水季節的洞裡薩湖中心,三個中國人與數百歐洲及其它亞洲游人一起等待落日時刻,壯觀的洞裡薩落日在天際無窮盡的變換,隨著觀摩者的驚嘆慢慢離去。難以忘懷的壯麗景觀,不易平靜的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