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跡游(二十)五台山

作者: yzwz519

導讀5月22日 約好七點在台懷鎮中心區上車,提前5分鐘到,車已等在那裡。沿公路南下至楊柏峪村,轉向西過清水河,行數百米,就來到南山寺所坐落的山腳下了。如果坐景區游覽車,要步行過河爬山,我們的車直接沿山路開過前門一直到到南山寺後門口。外面門開了,沒人賣票,但寫著門票6元。走進去後,順路標轉了幾個彎,來到一個院門口。門關著,只好敲門,出來開門的是 ...

5月22日

約好七點在台懷鎮中心區上車,提前5分鐘到,車已等在那裡。沿公路南下至楊柏峪村,轉向西過清水河,行數百米,就來到南山寺所坐落的山腳下了。如果坐景區游覽車,要步行過河爬山,我們的車直接沿山路開過前門一直到到南山寺後門口。外面門開了,沒人賣票,但寫著門票6元。走進去後,順路標轉了幾個彎,來到一個院門口。門關著,只好敲門,出來開門的是個中年婦女,估計是寺內雇工,道早後還給我指點路徑。

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積九十多畝,計有殿堂樓房窯三百多間。南山寺整個寺院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極樂寺,上三層名佑國寺,中間一層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該寺創建於元代,以現存寺內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所立石碑為證,當時稱“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九年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代末年,有一個皈依佛門的九宮道首領叫普濟,是寺院的住持和尚,他同清政府關系密切,慈禧太後親筆題寫“真如自在”木匾賜普濟,普濟還將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來。民國初年,由東北信徒捐資,普濟和尚將原有的極樂寺、佑國寺、善德堂三處合建在一起,稱為南山寺。普濟死後,寺院修建未停,建築工程浩大,規模壯觀,連續動工二十三年,後因“七七事變”停工未竣。經過大規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築樣式別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漢白玉石構成,石雕內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

南山寺建築依托山勢,層次高低分明,錯落有致。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長十七點三米,高約八米,石砌底座,磚砌壁身,頂部壁檐有磚雕,壁面嵌有漢白玉石,上刻題詞和對聯。從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一百零八級石台階。台階盡頭的高台上,是一座高大的石牌樓,長十二點八米,寬一點六米,高約九米。牌樓下有三個門洞,上分三層樓頭,居中的樓頭最高,兩側樓頭稍矮。中門洞額的石面上題有“蒼松無毀智轉雲中飛騰萬裡山水乎”字樣。兩個邊門的外側和內側,都刻有楹聯。牌樓的背面也有許多石刻題詞和對聯。

石牌樓後面的建築是大鐘樓。鐘樓分兩層,下層是敦實的石建築,上層是重檐木構建築。下層門洞的拱券和門框上,刻有“八洞神仙”圖,邊側刻一副對聯。游人穿過大門洞,登兩旁小門洞內的二十八級暗石階上樓,可憑欄觀光。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有各種花草樹木,很簡單的勾勒,就把神韻顯示出來,足見其刀法的純熟。高層的木建築上,塗金著彩,十分華麗。南山寺的大鐘樓,石建和木建相結合,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題字相結合,石雕和彩繪相結合,很有特點。因為我是從後門進來,所以是從鐘樓門洞出來,下行到石牌樓,108台階沒下去,門前的影壁也是自上而下俯視了一番。仍返回鐘樓內。

極樂寺共有四處院落,分別以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寶殿和祖師堂為主要建築。大鐘樓左側是一個院落,東面是天王殿,殿前立元代石碑—通,清代石碑數通。至此,方顯出南山寺的古樸氣氛。天王殿邊上又有一個門,門旁有磚砌建築的鐘鼓二樓,入內是一個四合大院,大院主要建築就是南山寺現存塑像最精彩的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為泥塑釋迦牟尼佛和阿難、迦葉兩個大弟子,再前正中為石雕文殊騎獅像。左側為石雕送子觀音像,觀音菩薩慈愛地把小孩放在膝上,一手護抱,一手拉著孩子的小手,觀音菩薩的背後,卷起凹石,表示山洞的樣子,這座雕像形像十分生動。右側為木雕普賢菩薩。菩薩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種姿勢,下踩一朵蓮蓬,身邊跟兩頭小像看上去翩翩欲飛。大殿兩側的泥塑十八羅漢,其工藝水平之高,在五台山所有大雄寶殿內同類塑像中首屈一指。羅漢的個性鮮明,有的疾惡如仇,有的泰然自若,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老態龍鐘,一個個栩栩如生。十八羅漢所靠的山牆內壁上有壁畫,左側壁畫為釋迦牟尼佛傳記,右側壁畫為唐僧取經。殿門內額上掛一匾,上有慈禧太後題寫的“真如自在”四字。因為太早大雄寶殿尚無人開啟,車又在外面等我,所以與這些雕塑精品失之交臂,確實遺憾。

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個窄過道,通入大殿後面的禪堂院,院中立有慈禧太後題寫的“真如自在”石刻,字跡與大殿木匾上的一樣。

從大雄寶殿出來,左側拾階而上,穿過善德堂,便來到最上三層的佑國寺。這裡可說是石雕的海洋,幾乎是無石不雕。一進院共有石刻圖案316幅,以“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蘇武牧羊”等最為人們熟悉;二進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擇鄰”、“太公釣魚”的故事等;三進院共294幅,有“三顧茅廬”、“孫悟空、豬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個佑國寺石刻圖案近千幅,內容之豐,數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稱全山一絕。正好有幾個人在我之前到佑國寺燒頭香,所以佑國寺各殿已開門,所以參觀了一番,只是這裡的佛像沒有極樂寺的出名。

仍從南山寺後門出來,售票處仍無人,倒是剛才開門的中年婦女追上來送一小塊平安佛牌,不好拒絕,送上10元線,權當門票。

仍沿清水河邊公路前行,到三叉路口改走311省道。開始盤旋上山,經過南台收費口,出五台山景區。不久到一叉路見有漢白玉石坊上書“清涼真境”,不遠就到清涼寺了。清涼寺位於中台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台懷鎮約15公裡。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而得名。門票5元。

據“清涼山志”載,此寺肇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公元472-493年)。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唐代歷元年(公元766年),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築整齊一新,規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可惜“文革”時期,整座寺廟被毀,惟清涼石尚存。

清涼石是清涼寺的像征,佛教宣傳說,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

現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香港黃惠卿女士等籌資、山西省文物局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設計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

清涼寺坐東朝西,按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格局布置,中軸線上有五重大殿,禪堂、配殿左右對稱,清涼石置於寺中,布局嚴謹,主次分明。

繼續沿S311向西南方向開,到豆村,轉向北走S213,到閻家寨村轉走村道,到佛光村,這裡仍屬五台縣,離縣城30公裡。有路標指向佛光寺。這一路司機來過,所以一路沒有耽擱。門票15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光寺因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據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時,法興禪師在寺內興建了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大閣,僧徒眾多,聲名大振。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僅一座祖師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1937年 6月,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等人,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1949年後,政府和人民對佛光寺著意加以保護。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環抱,寺內古木參天,殿堂巍峨。

佛光寺建在不高的半山坡上。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地勢低下開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余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余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後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願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東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鬥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築。經測量,鬥拱斷面尺寸為210*300釐米,是晚清鬥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後面發現了唐朝人游覽佛光寺的留言(現已用玻璃框保護),故此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

此外,大殿的屋頂比較平緩,且用每塊長五十釐米、寬三十釐米、厚二釐米多的青瓦鋪就。殿頂脊獸用黃、綠色琉璃燒制,造型生動,色澤鮮艷。

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怫、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願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和後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衝蝕,被倒塌的後牆壓壞了一部分。

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余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了唐畫的風韻。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文殊殿在寺門內北側,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進行了補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中為騎青獅的文殊,兩旁為脅侍菩薩。東西牆和北牆上,原有五百羅漢的彩繪,現僅存二百四十五尊。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裝繪過。

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這就是寺僧們所說的初祖禪師塔,即祖師塔。建於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築物。這是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更顯珍貴。

佛光寺內,還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高三點二四米,八角形,立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點九米,八角形,立於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寺外,還有唐代和尚塔。寺後東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無垢淨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許,有唐代華嚴宗大師解脫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為磚砌。在無垢淨光塔處,先後出土了漢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葉、阿難和小菩薩像等,均為唐代遺物,現在大殿內展出。

離開佛光寺,繼續沿S213公路向北走,要去秘密寺。因為司機也沒去過,所以只好按地圖上大體的標示找去,在離佛光寺約30公裡的岩頭鄉附近,固然見右側山體壁立,就在車行中一路拍照。路上既無路標,也不見行人,一直到路邊田間見到有農人,仃車打問,才知已錯過。調頭退回約1公裡,有一小橋,過去後是僅能容一車行的碎石路,一路爬坡上行,約1公裡多,終於來到路上看到的岩頭之下,原來秘密寺就藏匿在像沙發靠背一樣的岩壁包圍之下。

秘密寺在五台山台懷鎮西南三十八公裡維屏山秘密岩,寺以岩名。秘密岩又稱秘魔岩,所以秘密寺又稱秘魔寺。這裡松柏蒼翠,山岩險峻,風景奇麗。明代高僧憨山大師有詩:“羊腸百折任青藜,草莽蕭蕭仄徑迷。絕壁倚天應隘口,斷崖無路只飛梯。依人野鶴尋常下,逐客山猿日夜啼……。”其中山林野趣橫溢。

民間傳說:東海龍王的五個兒子上五台山討要清涼石,即被文殊菩薩用法擒拿於秘魔岩山洞內。唐代的木叉和尚在此始建寺,該高僧常手持木叉,故名。秘密寺自唐建立,歷代重修,原建規模甚大,有茅蓬三十二處,現僅存前院、中院、後院、西庵、中庵等處。前院有天王殿,東西兩廂及正殿五間,南北藏經樓各五楹;中院有配殿及正殿皆五間;後院部分殿堂殘壞,僅北閣五楹尚存;中庵包括三聖庵、觀音洞、金佛樓三處。其三聖庵原供釋迦、老子、孔子三像;觀音洞三層分奉彌勒、三大士、關羽等石雕像,摩崖造像十八尊,高約一點五米;金佛樓三層八間,內奉石雕巾金接引佛一尊,高及七米,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造。寺外有龍洞,洞外面龕雕文殊像,龕旁雕侍理像兩軀,皆為明物。旁有甘露泉源,清流不息。泉前有七佛崖,雕造佛像兩層,上層七佛高約五十釐米,下層七佛高約一點五米,似為元制。寺前還有金代石幢、磚塔兩座,一為木叉祖師塔,唐建明修,六角四層,高約十米;一為玄覺大師塔,五代北漢天會七年(公元963年)建,六角二層,雕蓮瓣與門窗,形體不大,建造尚佳。

照片:1. 南山寺,極樂寺,天王殿、2. 極樂寺,大雄寶殿、3. 南山寺,佑國寺,天王殿一隅、4. 清涼寺,清涼石、5. 佛光寺,上為東大殿;前為唐經幢、6. 佛光寺,東大殿正門,前為唐經幢、7. 佛光寺,東大殿、8. 佛光寺,北魏祖師塔、9. 秘密寺一角,後為秘魔岩、10. 秘密寺,正在修繕的佛殿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