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東到四明山竄游醉酒記(四明山篇)
本來余姚牟山湖正在開螃蟹節,但張大和我都想吃本雞,特別是四明山區的本雞,就從余姚西站,轉到南站,坐上到四明山鎮的小中巴.
所謂本雞,是杭州說法,上海話叫草雞,北方叫柴雞,土雞,廣東好像叫走地雞,,大致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散養的雞.不過,杭州人喜歡吃本雞,杭州話發音又比較硬,說者上下兩片嘴唇並發出來“BENNG JI !”一個字來,余響繚繞, 往往讓聽者有聞到雞香的幻覺.
(一)
小中巴有十三個座位,但路上司機和售票員一直在撿路上的客人,車子開過四明湖的時候,已經有二十多個人了.因為是星期五下午的緣故,大多數都是學生,嘰嘰喳喳的看上去都興奮的很.
這裡的司機,售票員和乘客,過路人的關系都很好,車子停下來時,有摩托車開過,都會互相打招呼,座位也是互相主動的擠了又擠.最後車子載了滿滿的一車足足有三四十個人,停停開開,一直到了梁弄.
梁弄鎮在新四軍軍史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抗戰時浙東新四軍游擊隊的重要根據地,假如把整個四明山區比喻為人的身體,那梁弄就相當於咽喉.看資料,當年潭啟龍,潘可稀,南萍等人以這裡為根據地,指揮游擊戰643次,克服縣城兩座,攻克據點110個,斃,傷,俘日偽軍9000余人(余姚地方志).
現在則是整個四明山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從車窗上看下去,整個鎮子的建築看上去基本沒有什麼規劃,到處是亂走的人,運貨的摩托和中巴以及路邊擺著的各類山間水果.
車子開出梁弄後,道路變得狹窄,窗外看出去,全是五百米前後的野山,山脈而且不連貫,凹凹凸凸.還看到路邊樹上停著兩只長長尾巴的野雞,看我們近了,啪啪啪的飛到後面的樹叢裡去了.
車子如浪間的小舟,上下起伏,又半個小時,到了四明山鎮.剩下我們兩個人,司機把我們放到四明山接待中心,說“到了”,開著車子回去吃飯了.
四明山鎮是個很小的山鎮,一條街橫穿幾十戶人家,有幾家雜貨店,幾家農家餐館.我們從大街折到一條小路,沿著溪水,走了一公裡左右,住進了山邊的一家叫702的飯店,因是接待中心介紹的,打好折每間房200元.
雖然是十月中旬,但山間的傍晚已經非常冷了,能在這麼個小鎮找到個有熱水和空調,而且較干淨的飯店,我和張大感到非常的高興.
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就到街上吃飯.街上一共有三家餐館,選了一家叫新建飯店的,要了一個鞭筍炒肉絲,一盤水花生,店主介紹了一盤椒鹽山羊肉,喝了四,五瓶啤酒. 其中鞭筍非常的美味,影響深刻.
吃好飯才八點來鐘,但街上幾乎沒有什麼行人了,風吹來已經感到寒冷,抬頭看卻是星光燦爛,一個月亮,滿滿的映在路邊溪中. 此景,除掉桂花香沒有,套句古話,倒也合適--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文征明)。
通往飯店的山路邊上種了很多的紅羅蔔,在那裡下手,我們來的時候已經記下了.拔了兩個,原處丟了幾個硬幣,用報紙包了回飯店,上網鬼混了會,研究第三天的計劃,大概九點多就早早睡覺了.
(三)
從稽東,經四明,到天台,這條路線,唐詩人共有三百多人曾經過.李白,杜甫,孟浩然,劉長卿,施肩吾,陸龜蒙,杜荀鶴,劉禺錫等詩人都留下過詩歌和足跡.我現在所住的四明山鎮,就在這條路的中心,接下南去的就是”明月照我影,送我到惔溪”的現嵊州和”天姥連天向天橫,欲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台縣城了.
第三天早上起來, 和張大先去街上唯一的早餐店吃了早飯.兩碗餛飩,一碗炒年糕,一共7塊錢.吃了飯,問了路,先到寫明夷待訪錄的黃宗羲之鎮東橋講學處轉了轉,然後折回大街,到街頭最大的”春雷農家樂”,要老板娘給我們准備一只本雞.老板娘也不多話,馬上去後院抓了一只,用竹筐倒撲,罩了那只雞,等了我們晚上去吃.一只本雞八十塊.
我們准備好晚上的雞宴,就坐過路中巴到南面的北溪古村去.周圍的山上長滿野樹亂竹.山間的縫隙間,山農們種了很多芋艿,柿子,板栗,雞毛菜,小青菜,雪裡紅菜,毛豆,絲瓜,桑葉和紅羅蔔.一路上看去,楓葉雖然沒有紅透,但山葦卻是迎風搖弋,讓人頓時湧起”一上高城萬裡愁”的秋興來.
北溪古村裡,也有一條溪,溪邊有幾家農家樂,因為不是旅游節日,幾乎沒有什麼人.每家的小孩或狗湊在一起玩耍.溪邊有幾個老婆婆或婦人在用木錘打衣服,這就是所謂的搗衣聲吧.
在附近的山寨散步一會,我們本來想搭車回四明山鎮,但是整條馬路上幾乎沒有車經過.怕老板娘的那只雞變卦,我們一路花了兩小時,走回春雷農家樂.
老板一家已經圍著在吃飯了,看了我們回來就把我們讓進裡間,一問還有紅燒野豬肉,也讓端一盤出來.因為這家店只有2.2度的紅石梁,我們到旁邊的小店裡買了十罐高一點的藍帶.
我們喝的盡興的時候,店裡的服務員都已經走了,只有老板一家在曬番薯,說是叫蜂蜜番薯,煮熟了曬干然後包裝了賣給當地的超市.老板娘拿了幾個給我們下酒.張大吃了覺得好吃,還買了幾袋.
(四)
次日一早,五點多起來趕上到余姚市區的汽車.
先到了王陽明的故居.門票四十塊.
王氏一介文人,以野戰封爵.立功立言立德,可說是讀書人的典範了.各類介紹,充滿了十幾間房間.
小小的院子裡,有一株文旦,長滿了大人拳頭大的果子.角落,還有兩枝桂樹,清香撲鼻.
王陽明故居出來後,和張大又坐了三輪車到了余姚的通濟橋.
通濟橋建於元朝,跨姚江(即古老的舜江)之上,距今已經有六,七百年時間了,現在還在使用.
我愛通濟這個名字,特意走上橋,過了河,再走回橋中央.
欄上的石材等,一直被人拍摸,已經斑駁了.我輕輕的撫摸,不知道對了石頭,該說些什麼,終於無話.
又登了旁邊的舜江樓,然後經余姚汽車站,和張大分別坐車回上海,杭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