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吉林避暑游(之三)

作者: 翁根松木

導讀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晴 一早吃過早餐就開車去臨江市,和市裡一些朋友見面,握手告別。我們沿著公路經白山市,再冒雨去通化市,中午之前到達,下榻通化火車站對面的萬通酒店。 下午去通化市的楊靖宇陵園和東北抗聯紀念館。靖宇陵園,坐落在通化市渾江東岸樹木蔥郁的山崗上,是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而修建,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遺骨安葬在此。陵園內南北 ...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一早吃過早餐就開車去臨江市,和市裡一些朋友見面,握手告別。我們沿著公路經白山市,再冒雨去通化市,中午之前到達,下榻通化火車站對面的萬通酒店。

下午去通化市的楊靖宇陵園和東北抗聯紀念館。靖宇陵園,坐落在通化市渾江東岸樹木蔥郁的山崗上,是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而修建,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遺骨安葬在此。陵園內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占地約20000平方米。由靈堂、靈墓和陳列室等部分組成。從山底下經過一段幽靜的林蔭路,可直抵陵園門口。陵園內,蒼松翠柏,郁郁蔥蔥。 陵園建築物為宮殿式,黃釉屋瓦,紅柱雕檐,精巧別致,莊嚴肅穆。陵園正中,是一座靖宇將軍的高大戎裝銅像。靈堂後面圓形的陵墓安葬著烈士的遺骨。兩側陳列室展出了烈士青少年時期和革命生涯中的遺物和在抗日戰爭中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艱苦歲月裡的一些用品以及戰利品等等。在陵園旁邊是2005年落成的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以豐富的文物和照片,向人們展示了在那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幾萬人的東北抗聯戰士浴血奮戰,給敵人沉重打擊,他們一直堅持到1940年,最後只剩下不到一千人,被迫撤退到蘇聯。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今天在通化的老姚帶領下開車去集安,重點是到五女峰和高句麗文化遺址。

五女峰座落在吉林省東南部鴨綠江畔,長白山南麓的老嶺山脈。總面積68.6公頃。森林覆蓋率94.5[%],年平均氣溫6.5℃,年降雨量947毫米。較大山峰26座,最高海拔1337米,是國家首批20個重點風景示範園之一。該區風景奇異秀麗,山高林密,大樹參天,珍貴的松、椴、楸、樺樹等天然植物百余科、千余種,青翠欲滴,華蓋蒼蒼。山巒峰疊,陡峭挺拔,千姿百態,雄偉壯觀。這裡不僅是野獸、飛禽的樂園也是野菜、鮮果、山珍的故鄉,森林資源豐富,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園內五女峰、小江南、洞天皓月、美容泉、大峽谷、老虎岩、抗聯遺址、植物園、仙人台、觀峰台、老嶺松濤、一線天、高句麗古代采石場、楓葉嶺十四大景區,56處景點形成了以原始生態為特色的自然風景旅游區,林蔭古道、小橋流水、迤峰疊嶺、雲霧繚繞、風光秀麗。我們今天到山下之後,直接開到半山處,從這裡可以攀登洞天皓月景區的巨岩,順著林中的岩石之間小道,經過一線天、女媧石等景點,一直到山峰頂,那裡古松蒼翠,遠山壯麗,仙人台、五女諸峰盡收眼底。

中午在位於鴨綠江邊用餐。餐後到旅館入住,稍事休息,就去高句麗文化的遺存地點訪古探幽。

首先參觀的是位於吉林集安洞溝盆地的中部的五盔墳,為5座自西向東排列的墓葬,編號為l至5號,4號墓於1962年清理。我們順著幽深的掘進墓道到達八角形的墓室,在講解員的手電的燈光下,可見墓室牆壁上的壁畫。四壁繪四神,以網狀蓮花火焰錦連續圖案為襯地,在網紋襯地裡繪有人物圖像,或坐或立於蓮台上,姿態各異。墓室四隅各繪怪獸托龍頂梁。梁枋上繪3條交結纏繞的龍,組成了二龍盤纏交結的連續圖案。第一重抹角石上繪日月神,人首龍身,相向飛翔。東角抹角石相接處,繪牛首人和飛仙。南角抹角石上繪冶鐵和制輪人圖。四角抹角石繪推磨人及乘龍仙人。四抹角石中部各繪l龍。給二重頂石繪伎樂人、日月星宿及流雲紋。在第一、二重頂石抹角石底部,均繪1龍。藻井頂石繪1青龍,以流雲和星宿襯地。壁畫構圖嚴謹,布局得當,形像生動,線條奔放有力,色彩熱烈濃重。用紅、黃、白、黑、綠、赭等色,直接畫在石面上,異常牢固,色澤如新。據介紹這個墓群屬於高句麗晚期墓,代表著高句麗壁畫藝術的較高成就。

五盔墳的其他墓未開放,我們在周圍轉轉就開車去著名的“好太王碑”。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 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 的墓碑。亦稱廣開土王碑, 或廣開土王陵碑。好太王碑建立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 414 年)。是用一整塊角礫凝灰岩稍加修鑿而成, 略呈方柱形。這種石料多見於集安一帶的鴨綠江邊。碑高6.39 米 , 幅面寬1.34~2.0米不等。高句麗工匠們修鑿成形以後, 將它立起來, 然後書寫、鐫刻。四面環刻漢字碑文, 共 44 行, 每行 41 字, 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損空刻, 共 1775 個字。碑文為漢字, 為方嚴厚重的隸書, 也保留部分篆書和楷書,形成一種方方正正的書法風格, 是我國書法由隸入楷的重要例證之一。  好太王碑文大體主分三段內容。第一段記敘了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據此, 多數學者認為高句麗始祖鄒牟王出自北夫余,(扶余是以現吉林市為中心的兩漢時期最強盛的民族政權)高句麗始祖由扶余南下至渾江流域的卒本川(現桓仁五女山城)創立了高句麗政權。好太王名談德, 公元 391 年, 只有 18歲的高安繼承王位。第二段以較大的篇幅,記錄了好太王一生東征西討,開拓疆土的戰事和軍事活動。碑文中主要是對百濟和倭的討伐戰爭, 同時救援新羅。第三段銘刻了好太玉的守墓煙戶, 國煙30, 看煙 300,共330家。國煙的身份比看煙的身份略高些,其比例關系為以一帶十,成為高句麗社會什伍制度的縮影。同時,還鐫刻了好太王存時教言與守墓制度等,對於研究高句麗的社會生活及王族喪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初康乾之世, 長白山區被封禁二百多年。好太王碑被淡沒在荒煙浸草之中。清光緒三年(1877 年), 桓仁設縣 ,書啟關月山發現了好太王碑。好太王碑的發現, 確認了自中世紀以來為世人遺忘的高句麗文明及中心之所在, 在東北亞考古遺跡中占有重要地位。

好太王碑在朝鮮人的歷史觀中,極其重要,朝鮮人和韓國人認為集安是他們的發祥地之一,所以紛紛來此朝拜。我們在好太王碑亭參觀時候,就遇到幾批韓國旅游團來參觀。他們自帶導游講解,從導游那慷慨激昂、神采飛揚的態度,可以想像他們是如何在解釋這些歷史和文物的。

隨後去今天最後一個高句麗文化遺存“將軍墳”。將軍墳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 , 建於公元5世紀初, 長壽王繼位之時。將軍墳早年被盜。清同治末年, 中原災民出關謀生, 進入長白山封禁區, 見此墓宏偉壯觀, 以為鎮守邊關的將軍之墓, 訛傳之為“將軍墳”。將軍墳是現已確認的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屬於方壇階梯石室墓。外觀呈截尖方錐形, 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將軍墳是用精琢的花崗岩石條壘砌。底部近於正方,邊長 31.58 米, 以上有七級階梯, 由 22 層石條逐層內收構成。墓高 12.40米。用石條 1100多塊。將軍墳系用巨大石條中間填充河卵石構築 , 自身重量產生向外的張力。為抵消張力, 保證其穩固, 每面由重 10 余噸的 3 塊巨石倚護, 現存 11 塊( 後面中間缺少一塊 )。這些巨大的石條 , 都是從 22 公裡以外的采石場運來。一千五百多年前, 缺乏運輸和起重工具, 高句麗工匠運用冰上運輸、滾木、填土斜坡等辦法, 把石條一塊一塊運來, 又一塊一塊地壘砌上, 需要付出極大的艱辛和努力。將軍墳的建造, 充分反映出高句麗人的聰明才智。

晚飯之前,我們還乘船在鴨綠江上游船,乘坐的快艇衝破江面,直開到對岸附近,可以就近看到朝鮮,公路上汽車不多,來往的人多騎行自行車。朝鮮普通人民還是友好的,我們向他們招手,他們也招手致意。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結束了集安的行程,今天我們返回通化。快到通化時,轉道到通化郊區風景地--白雞腰森林公園游覽。白雞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通化市林場經營區內,距市內20公裡,公園總面積1041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8.7[%],自東向西呈扇形分布。平均海撥高度在600m左右。森林公園是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森林生態旅游景點。白雞腰國家森林公園內山勢雄偉,水系發達,風光秀麗。石質堅硬銀白如雪,又因兩山形如雞狀,故得名白雞腰,並有前白雞和後白雞之分,海撥分別為1318米和1300米。園區由天橋、正岔、吳裡常三條主要溝系組成。園內主要景觀有:天女梳妝、棒槌峰、參女沐浴、前白雞、後白雞等。天女梳妝是一道天然三階梯瀑布,位於吳裡常溝一公裡處。瀑布斜長32米,寬10米,落差9.1米,由山澗溪流和泉水彙集而成,常年飛瀑不斷,十分壯觀。白雞腰國家森林公園內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森林植被大部分為針闊混交林。主要樹種有紅松、雲冷杉、柞、樺等。珍稀樹種有紫杉、刺楸、山槐、天女木蘭等。林冠下主要有野山參、刺人參、細辛等160多種植物。國家保護動物32種,其中Ⅰ級保護動物有紫貂、金雕等,Ⅱ級保護動物有猞猁、黑熊、水獺、鴛鴦乖等,其他動物有野豬、狍、熊、貉、雉雞、中國林蛙、蝮蛇等。

我們今天主要在其中的2條溝散步。開到第一條山溝終點調頭往回,然後在沿途的“動物園”、瀑布等景點停留。還有一個私人“領地”,一塊谷中平壩上蓋著不錯的二層樓,周圍是小菜園。據說這裡的莊主曾經是林場老場長,退休後不願回城,在此幫助看看山林,安居樂業,真是陶淵明式幸福快樂生活。此後到另一個山谷,我們開車到最高點後,往回慢慢散步,沿途不僅有茂密的山林,淙淙流水,還有大量的蝴蝶、蜜蜂飛舞。

在公園中心管理樓吃飯之後,開車回通化。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今天告別通化去長春。路上途經伊通縣。伊通,古稱烏蘇。公元12世紀,滿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公元1882年,清王朝在此設立伊通州。在少數民族中,滿族人口近1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9[%],是吉林省滿族人數最多、滿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大的縣。自古以來,伊通就是滿族發祥地之一,努爾哈赤的福晉、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後就生在這塊土地上。古往今來這裡卷帙浩繁,遺產豐厚,大批滿族傳世文物留存至今,古風猶存。

我們在快到伊通縣的路口,和前來迎接的老楊的朋友見面,然後開車去伊通牧情谷山莊。 牧情谷山莊以獨特而富有神秘感的薩滿文化為特色。進入牧情谷山莊,第一眼看到的是坐落於神女湖畔、鷹山坡地上的層次鮮明的薩滿文化民俗村。排列在山上的石階兩旁的18座高大神秘的雕像。這組雕像群由薩滿教中的日神、月神、火神、雷神、長白山神等自然神,鷹神、虎神、熊神、蟒神、狼神、野豬神等動物神,以及佛多媽媽、柳樹神等主掌生育的神等構成,體現了薩滿文化萬物有靈、多神崇拜的原始文化特點。每個神像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內涵和生動的傳說故事。

山坡上的薩滿博物館院內共有12個展室,其中10個是展示薩滿文化的,裡面陳列著滿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薩滿文化的文物。這些文物包括神衣、神裙、神帽、神鞋等實物,神鼓、神杖、扎板、抬鼓、腰鈴、銅鏡等神器,神龕、譜匣、子孫繩、譜單等祭器,以及枕頭頂、繡花盒、中草藥、針灸工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展室的天棚上還繪有巨幅有關滿族先民神話傳說的圖畫。

薩滿文化屬於原始宗教文化範疇,是一種世界性的、以氏族為本位的原始宗教文化,主要流布於東起白令海峽,西至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歐洲、亞洲和美洲北部的廣大地區。東北亞各國以及北美、北歐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許多民族,都曾經信仰過這種原始宗教,有著廣泛的地域性和群眾性。我國的北方、東北和西北邊疆地區都屬於薩滿文化圈。我國境內的阿爾泰語系各族,如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科爾克孜族、裕固族等,都或多或少有薩滿文化這種原始活態文化的遺存。

離開牧情谷,開車去長春,下榻吉林省賓館。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今天上午去長春偽滿皇宮參觀。偽滿皇宮在長春市東北,占地面積約13.7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包括溥儀用於辦公、處理政務、舉行大典的勤民樓和同德殿;溥儀及其後妃日常生活的居處寢宮緝熙樓;用於供奉列祖列宗的懷遠樓;用於舉行大行宴會的嘉樂殿、清宴堂;以及書畫樓、中膳房、洋膳房、御花園、假山、防空洞、游泳池等附屬設施。 我們沿內廷東側和跑馬場之間的小路,進入緝熙樓,樓上樓下走一圈,看看溥儀和其家族當年的起居環境,一切設施都很講究,但已經沒有北京皇宮的那種王氣,就像一個大戶人家的宅子。我們也到日本人為溥儀建設的新辦公樓轉一圈,沒多大意思。值得注意到是花園之中的一座神社遺址,據說是日本人逃走時燒毀的,日本人是怕中國人勝利後侮辱他們的信仰吧。在皇宮西還有一座博物館,陳列了大量日本侵華和抗日戰爭歷史文物。

中午在一家北朝鮮開的餐館吃午飯,朝鮮風味加上漂亮的朝鮮女服務員,很有意思。飯後到文化廣場,這裡是日本占領時期設計的新皇宮和政府區域,現在皇宮建築是長春地質學院占用,旁邊一些高層政府大樓現在是白求恩醫學院等大專院校的教學樓。這些建築的質量非常好,基本上古典風格。從文化廣場又開車去南湖,那裡的南湖賓館相當於國賓館的地位,裡邊的環境很優雅,以後如果自己來長春可以下榻於此。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早晨離開長春,開車上高速去沈陽,3個多小時車程很快就到了。到達之後,我們先去埋葬努爾哈赤的東陵游覽。

東陵位於沈陽市東北11公裡處的丘陵地上,是清朝第一代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 陵墓始建於天聰三年,建成丁1651年,後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距今已有340多年歷史,陵墓保存得相當完整。福陵前臨渾河,後倚天柱山,大殿凌雲,占地19萬平方米,構成獨具風格的帝王山陵。陵墓四周繞以矩形圍牆,南面正中為正紅門,門前兩側分布著下馬碑、石獅、華表和石牌坊。門內甬道兩側排列著成對的駱駝、獅子、馬等。往北地勢漸高,游人需登上108級台階,才能到山上的陵寢方城。城牆高7米,城中的隆恩殿是祭祀之所,東西有配殿,城的四角有角樓。方城正中為大明樓,樓內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為月牙形的寶城,也叫月牙城。福陵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了兩大特點。第一,晉謁此陵時,由正紅門到碑樓,須登108級石台階。第二,建築物隨坡勢起伏而顯得更加錯落有致、高大雄偉。東陵依山傍水,氣勢宏偉,古樸典雅,清幽肅穆,令人流連忘返。

離開東陵,我們在進城的路上,找個地方吃了午飯。飯後先去市中心的沈陽故宮游覽,我和小雲前年來過此地,舊地重游,轉轉而已。隨後去張作霖的大帥府。 張氏帥府位於沈河區故宮南側,又稱大帥府和少帥府。是清末民初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府第,面積1.6萬多平方米,四周圍築著三米多高的青磚厚牆,內部分為東、西兩院,每部分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

東院建於1912年,為張作霖所建的中國民族特色的三進四合院落,共有房舍74間,呈"目"字形。花園北面建造了一幢三層羅馬式的青磚洋樓,建於二十年代。曾作為他的"公署"。其中,一樓是會客場所,用作接待中外要員,商定軍機大事之處;二、三樓是辦公和居住的地方。大青樓一樓正中是個會客廳,因有兩只老虎標本陳列其中,故稱"老虎廳"。當年張學良將軍處決楊宇霆和常蔭槐事件即發生於此。中院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建於1914-1918年,即張作霖被袁世凱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之後。中院建築既沿襲了中國傳統的民間風俗,也體現出東北、特別是遼南風土習慣。中院的第三院落原為帥府的內宅,現在這裡舉辦了《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覽》。

大帥府的中式建築質量不錯,高大寬敞的青堂瓦舍,典型的中國官府格局。西洋樓則很豪華,現出主人不凡的身份。在大帥府旁邊還有一個東北金融博物館,值得一觀。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早上一行八人在下榻的沈陽賓館照合影留念,然後去北陵。北陵對我也是舊地重游,毋庸再言。10點30分離開北陵公園,開車回北京,用GPS很容易找到正路,一路順風,進京後隨後經過通縣回家,到家已經9點了,雖然有些累,但經過十五天、四千多公裡旅程,順利回家,身心得到放松,還是很愉快的。


精選遊記: 臨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