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晴
今天一早,就和小雲帶上行李,出門打車去北京站,乘坐D21次列車去長春。一路順利,下午13:40准時到。出站和接站的吉林輝南縣的司機小張見面,然後乘他的吉普車去輝南縣金川鎮,在金川酒店與15日先開車到達此地朋友會合,下榻此地。晚上吃東北農家菜,大家把酒言歡,甚是高興。飯後在附近散步,這裡是吉林東南部丘陵山區,氣候涼爽,雖然是盛夏,但晚間氣溫就是20度左右,這種溫度下在農村公路散步很舒服。兩邊是莊稼地,草叢中傳出青蛙和鳴蟲的叫聲,夜空很清澈,群星清晰可見,我們努力分辨出空中的各個星座。這樣的夜空我們已經闊別多年,只有在我們兒童時代北京曾經有過。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晴
清晨推窗遠望,雨後的吉林農村盡收眼底,田野中玉米、大豆和高粱長勢都不錯。村子裡農民的房子看起來很舒服,近年由於一系列富民政策落實,農民負擔減輕,生活比過去好多了,很多人家都是新蓋的房子。
早上開車去大龍灣景區的上邊的吊水壺景區入口,從這裡可以從上往下行走,比較省力。在景區停車場我們看見一只小玄狐像只小狗似地在尋覓食物,據說這裡的狐狸是一個富婆從養殖場買下放生的,由於經過過人工飼養,所以這些狐狸不怕人,但是這種狐狸能夠在自然中活下來嗎,實在值得懷疑。
到吊水壺景區要沿著山溪溪谷走一段,這裡完全是自然狀態,空氣清新,植被茂密,各種樹木長滿溪谷,谷中是一條溪流,水很涼很清冽。我們沿著一條木棧道行進,有時要跨過小溪上的橋到對岸。在谷中可以看見火山爆發的痕跡,紅色、黑色的火山岩和火山灰層,記述了300年之前那令人恐怖的大爆發。
吊水湖距大龍灣東南2.5公裡處,是一處瀑布,發源於靖宇邊垂,水從山谷中流出,它吐出的水花如一條白色的寬布帶鋪下懸崖。吊水湖隱藏在一片密林之中,走近它,不見流水,只聞水聲轟鳴。躍下一道山崗,只見兩疊瀑布像一把大水壺吊在森林峽谷中間,所以人們稱它為“吊水湖”(壺)。它流經的上一段石坡面約二米高四米寬。緊接著急轉直下,而下一段的石坡面,是懸崖峭壁,約四方米。水流湍急,激水覆石如湯滾,濺起水花如棉團。四方松柏翠映照,水為淺綠色,清澈見底。水從懸崖飛下,猶如白龍入水。水擊岩石騰空折落,濺起浪花好似珠粒灑地,又因水流直下,好似有人擂鼓,因此隔林百余米,即可聽到淙淙的流水聲。當人們攀越曲徑幽深的小路,走近眼前,瀑布盡收眼底,令人豁然開朗。在山谷中間架一座拱形橋,橋寬7米,橋長10米,臨橋觀瀑,真是“寶珠崖上飛,翠簾掛空中”充滿詩情畫意,無不令游人陶醉。在左側山峰上建一觀瀑亭,與橋相通,在橋上、亭上都可觀看壯觀的瀑布。從吊水壺景區到大龍灣要翻越一段山路,路上可以看到火山噴發留下的一些痕跡,如山上的一些圓孔,這裡原來是大樹,但火山岩漿流下,把大樹燒成炭,日久天長,碳化大樹根也灰飛煙滅,只剩下一些孔洞。還有一個山洞,洞中溫度奇低,似乎裡面有人不知的秘密。我們沿著林中的棧道,終於走到位於高山中的大龍灣火山湖。大龍灣位於公園的中下部,大龍灣是公園最大的火山口湖泊,水域面積80公頃,水深97米,也是古代火山噴發口之一。我們在大龍灣湖畔上船,欣賞湖上風光,這裡湖面溫靜、秀麗,潭灣清澈,微波漣漪。湖周圍峰嶺雖不甚高,但形態多異,或孤峰獨秀,或色彩斑瀾。到湖對岸下船,翻過山就是大龍灣景區的正門了。
中午飯後,我們又出發去另一處景點,三角龍灣。又名黑龍潭,三角龍灣是龍灣群國家森林公園的七個龍灣中最雄秀的。這裡海拔 833 米,雖然灣面大約只有 42.6 公頃,但在三角龍灣的中心地帶,它的最深點達到 96 米。三角龍灣是古代火山口噴發後,地下水上湧積聚而成。從火山地質學角度講,火山噴發後的火山口大都是近圓型,而三角形的火山口為數不多,原因是,龍崗山脈是中國最大的火山群之一,公園內又是火山的密集之處,有的火山口出現過多次噴發,三角龍灣就是火山口兩次噴發後的結果。據地質部門考證,這座火山第一次噴發是在北側,形成了較小的火山口,第二次噴發比較強烈,形成了三角龍灣南側大的區域,尤其形成了湖心島獨特的景觀,這就是三角龍灣與眾不同的原因。
在三角龍灣的碼頭憑欄觀水,能夠近距離的感受一灣潔淨碧綠的聖水,在這種火山堰塞湖裡,更富含各種礦物元素,灣水清澈見底,透光可見度達到十多米。映霞壁是碼頭邊的陡峭石壁,高90余米。我們一行有幾位是登山迷,他們爬上了岩壁頂部的亭子,眺望三角龍灣全景。 三劍峰是三角龍灣各景觀的精華所在,從側面看去,三條巨石好像三把倚天長劍直刺雲天。再仔細看看,是不是更像一只法力無邊的佛掌。據說龍崗山脈有 72 個龍灣,但是,火山口湖中心有島的僅此一個,名曰湖心島。別看這個島子面積不大,島四周則有 70-90米的水深。經過水下探測,湖心島的形狀就像一根堅實的花崗岩石柱,從幽深的潭底凜然破水而出,島上建有一亭,叫靈新閣。我們乘船登島,在湖心島上欣賞周圍湖光山色,別有一番景像。
船行至對岸,大家舎舟登岸,沿著一個曲折的上山棧道,一直走到林深處,這裡有一個小動物園,兩只棕熊和幾匹鹿,分別關在籠中。 棕熊的可憐的眼光,讓人無法接受這種對動物的虐待。從這裡經過一片山中沼澤地和一個拓展訓練場,就可以繞回景區大門。出景區我們還看到在山下的好大一片花的原野,粉紅、金黃和深紅的花朵盛開,十分美麗壯觀。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上午我們自己開車去附近的一個“龍灣漂流園”散步。這裡的漂流是通過放開儲存在橡膠壩裡的水,造成激流,把皮筏子衝走,一直衝到不遠的河中,繼續漂流大幾公裡外的龍灣。但這是年輕人的游戲,我們就免了。漂流園的樹林不錯,我們在林中來回散步,走了幾趟。離開漂流園,往金川鎮回旅館的路上,我們途經一個叫“永豐村”的林區小村,下車看看這裡的農民生活。我們進的一個農戶,很大的三間屋,屋中有自制地暖氣,室內布置顯得干淨舒服。這家裡的男主人在外打工,媽媽和媳婦兩個女人經營農田,還有一個孩子上學。他們每年收入約6萬元,扣除日常開支,還是很好的日子。家裡擁有拖拉機和一台小型面包車,還有代步的摩托車。在國家新農村政策下,現在農民免去農業稅和各項提留,國家還按照農田田畝數給以補貼,所以此地農民的日子還是不錯的,但現在地方基層干部腐敗問題很嚴重,成為農村中心問題和新的不穩定因素。
中午我們在金川飯店吃飯後,穿過龍灣森林公園景區中的公路再上國道,去靖宇縣。到達之後,先去“楊靖宇殉國紀念碑”參觀。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位於縣城東南6公裡的三道崴子。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占地面積150畝,以牌樓、塑像、正氣亭、台階、拱橋、紀念碑、紀念塔成一條縱軸線。大門處有牌樓、其後是楊靖宇將軍塑像和正氣亭。牌樓正面陳雲同志題寫的“楊靖宇將軍殉國地”藍底金字,背面是郭沫若書“浩氣長存”四個金色大字。從牌樓向前沿著甬路走120米的廣場中心聳立著楊靖宇將軍像。塑像是用淺褐色花崗岩石雕琢,座落在3米高的黑色大理石圍成的基座上,正面有彭真同志1986年11月親筆題寫的“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黑底金字。從塑像再向前走是四角形正氣亭,後有紀念碑、護碑亭、常青樹、紀念館和紀念塔,紀念碑碑身正面刻著“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殉國地”12個正楷大字,背面刻有楊靖宇同志簡歷,整個碑身是以青石精心磨制而成。在紀念碑旁的常青樹,是楊靖宇將軍1940年2月23日只身一人與日寇英勇作戰最後壯烈犧牲時背倚之樹,原樹是一棵“扭勁子樹”後來干枯,60年代為紀念將軍在此栽了這棵針葉松樹。紀念碑西側是200平方米的2層樓的楊靖宇將軍紀念館,一樓設80平方米展室 ,通過大量的實物、照片,再現了將軍殉國前在蒙江90天的戰鬥歷程。紀念塔四周修有花池,廣場東北二道蒙江河上建有6孔石拱橋一座,橋欄是用花崗岩石制成。橋基攔河形成的將軍湖。
離開此地,我們開車先去白山湖景區。白山湖位於松花江上游約90公裡處,白山電站庫區,朝長公路6.2公裡處,距靖宇縣城28.2公裡,是從西坡登長白山的第一站。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的主景區。下游有東北第一大電站——白山電站。
我們在這裡乘游船觀景,環湖是山岩絕壁,那些懸崖絕壁令人想起桂林山水,層巒疊嶂,奇峰異石高聳,直立的山峰高達200米。岸上怪石嶙峋,各類自然景觀達上百處,列於兩岸如同天然走廊。
游湖之後,去一家山裡的休閑山莊過夜,這裡環境不錯,周圍是群山,中間壩子修了幾座簡易樓房,倒也可以方便的住宿與吃飯。晚上在夜空下的山谷乘涼,享受久違的清新空氣,倒也很享受。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一早吃過早餐,冒著雨開車去長白山西坡登長白山。長白山位於我們吉林省的東南部,為歐亞大陸東端的最高山系。清朝奉長白山為發祥地,即龍興之地。現在,長白山以其獨有的原始狀態、科學品位和歷史價值屹立於世界名山之林。其核心部分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已於1980年1月1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被確定為世界自然保留地。 長白山的自然景觀與動植物區系,是歐亞大陸北半部的自然綜合體,是座天然的基因寶庫,為世界所罕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南北長795公裡,東西寬47公裡,總面積為19萬公頃公頃。長白山是中國最大的層狀巨型復式修眠火山,6000年來有過4次大噴發,其中1199-1200年的最後一次噴發,是地球上有史以來較大火山噴發之一。火山錐體頂部崩破塌陷,形成火山通道,蓄水成湖,形成中國乃至世界最大、最深、最高的火山口湖。連同中國一側眾多的小火山錐體,長白山區是中國火山口湖分布最集中、最多的地區。 長白山火山、冰蝕地貌和垂直的生態帶譜為其構成了峰奇、水秀、樹美、石怪、谷深、洞異的奇妙天然景觀。似碧玉坐落在長白山頂,水面海拔2189.1米的長白山天池,以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長白山是世界上森林景觀保存最完整、生長最良好的原始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從山麓到山頂,在幾十公裡的水平距離內,隨著海拔的增高,層次分明地呈現出從北溫帶到北極圈幾千公裡的自然景色。由長白山這類結構群組成的火山錐體、山麓傾斜高原和熔岩台地三大地貌種類,及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針葉林帶、岳樺林帶、高山苔原帶5個植物垂直分布帶組成的自然面貌。而在長白山西坡,這5個植物垂直分布帶則表現得最為明顯,可領略從溫帶到極地中間每個層次的變化。
進入景區後,我們先乘坐景區公交車去西坡山頂。巴士不到半個小時就帶我們到達雄偉壯觀的火山口群峰。盤亙在天池四周的21座奇峰中,有16座超過海拔2500米的高峰。長白山西坡山巔是觀看長白山天池和天池21峰的最好去處:登上西坡頂,天池可一覽無余,群峰亦歷歷在目。但由於體力所限,我們兩口子沒有登那1200多級台階上山,僅在山坡觀望群山。
天池是松花江、鴨綠江和圖們江三條大江的源頭。而這三條大江,就是滋潤東北亞大地的主要水系。
等同去的同伴從山頂下來,我們乘車繼續游覽。我們先看到長白山西坡的又一大景觀——梯子河。它是長白山火山爆發時地殼產生劇烈震動而形成的一道深深的裂縫。河床僅寬2米,最深卻有幾十米。兩壁陡峭,水流湍急。由於橫斷面下寬上窄呈梯形,又因發源地河床如層層階梯,故名梯子河。河水深入地下,在地面上聽到振耳的濤聲,卻有時不見河水,因此又有地河和一線天之稱。
隨後去距天池20多公裡的原始森林中的氣勢恢弘的長白山大峽谷,據說峽谷70多公裡長,300多米寬,160米深的天塹,兩側懸崖絕壁如削,中間奇峰異石林立。我們在到大景區之前,先要穿過一個原始森林,林中草木繁茂,各種小動物活躍,其中最好玩的是那些小花栗鼠。蹦來蹦去找人討要食物。依谷遠望,澗流轟鳴,谷壁谷底的巨大石峰、石柱、石筍、石牆,有如千帆競渡,恰似萬馬奔騰;近觀奇石,神形兼備,妙趣橫生。
從景區出來就下雨了,我們冒雨去餐廳吃飯。隨後開車順著長白山下的道路,去二道白河。這是長白山北坡附近的林區小鎮,過去是依靠林業,現在則以養護森林、發展旅游過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