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晉、冀、京一路游(4):平遙

作者: 長空雁叫

導讀9月6日,吃罷京臨大酒店的免費早餐,退房,搭乘K7808次列車(運城-大同),9:17離開臨汾,11:45抵達平遙,一路上都是陰雨綿綿。出站後尋一機動三輪,講價2元,送我前往“北關賓館”。此賓館位於平遙北城門外,號稱三星,房間蠻大,但設施卻很簡單,也無免費早餐。平遙長途汽車站距離賓館僅150米左右,前往探詢後確認:直達王家大院的中巴每日1~2班,首班8:40發車 ;此外 ...

9月6日,吃罷京臨大酒店的免費早餐,退房,搭乘K7808次列車(運城-大同),9:17離開臨汾,11:45抵達平遙,一路上都是陰雨綿綿。出站後尋一機動三輪,講價2元,送我前往“北關賓館”。此賓館位於平遙北城門外,號稱三星,房間蠻大,但設施卻很簡單,也無免費早餐。平遙長途汽車站距離賓館僅150米左右,前往探詢後確認:直達王家大院的中巴每日1~2班,首班8:40發車 ;此外,也有多趟大巴直駛太原。這對於我今後的行程安排,算是吃上了一顆定心丸。午餐在汽車站旁吃刀削面,加上配餐小菜,共計9元。

小雨淅淅瀝瀝,一直下個不停,平遙古城進出自由,但城內各景點都是憑票參觀。飯後冒雨游覽,首先前往古城北門外的售票亭,旅游套票120元/人,60歲以上半價,70歲免票。票面上有系列打孔位置,對應古城內的各個景點,打過孔後的景點就不能再次光顧。此套票的有效期為兩天,憑本人證件實名購買,首日游覽結束後,須再次前往售票處,核對本人證件並在票面上加蓋印章,次日方可繼續使用。售票處亦提供GPS定位講解器,兩天租金20元,押金100元。此後,每當我走到一處景點,耳機中都會立即傳出對於該景點的講解,定位之精確,可以達到一個院落中的個別房間。

帶上耳機,走到北門(拱極門),耳邊即刻響起清晰地講解:“平遙城牆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包括平遙城牆在內的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城門前方並排地擺放著江澤民與朱镕基題寫的“平遙古城”石碑,這裡是拍攝平遙“到此一游”的絕好地點。

買張地圖,正欲進城,卻被一位機動三輪車駕駛員纏住,執意要帶我游覽全城,開價30元。我根據網上信息還價20元,他堅決不干,但又死盯不放,伴我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強調他除了可以為我提供包車服務及隨行講解外,還可以代為拍照。這最後一項服務最終讓我心動,接受了他的開價,因為,雨愈下愈大,有位“攝影師”隨行,確實能帶來頗多便利。然而,乘車走了一段路後,我就又發現,有部隨行包車,還能節省不少時間。我們是沿著北城門→清虛觀→城隍廟→文廟→雷履泰故居→平遙縣衙→北城門的路線游覽,各景點的位置都比較分散,基本上可說是繞城一周,如果單靠我自己依照地圖步行,一個下午絕對逛不下來。駕駛員說,逛完這些景點後,平遙城內的其他主要景點就都分布在從北大街至南大街這一條線上,明日步行走走,半日足矣,剩下半天時間還可以去逛逛喬家大院或是王家大院。

三輪車慢悠悠地行駛,或經城牆,或走小巷,一路飽覽古城風光。14:50抵達清虛觀,它就位於古城的東城門(親翰門)下,是座道觀,始建於唐,原名太平觀,宋代開始改稱清虛觀,然而,隨著歲月流逝,這裡面的道教文化已經所剩無幾,只剩下大門兩側的青龍、白虎神巨型泥塑(據說都是元代遺物),再有就是一座造型精致的“純陽宮”,算得上是真正的道教文物。

1998年,清虛觀被改建為平遙縣綜合博物館,東、西兩側廂房成為展廳,擺放各種出土或搜集自平遙的石刻、木雕、佛教水陸畫以及精美的紗閣戲人,這些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充分反映了平遙當地的悠悠歷史、燦爛文化。

下一站是城隍廟,15:15抵達,平遙城隍廟歷史久遠,但清代鹹豐九年曾遭祝融之災,後又重建,因而,現存的廟區是按照清代的規制布局。整個建築群前後四進院落 ,坐北朝南 ,由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以及真武樓等組成,“諸神共居一廟,聯袂同受香火”。另外,城隍廟建築群的最大特色是其精美的琉璃藝術,在整座廟區內,殿宇、廊廡、樓閣的屋頂上遍是藍、綠、黃三色相間的琉璃飾物,其仙人,走獸、龍吻背剎,造型精美色澤如新,是清代琉璃工藝存留至今的傑出範例。

城隍廟的各間殿堂內還有很多泥塑神像與壁畫,形像生動,色彩艷麗,其內容既有天堂,也有地獄,我以為它們都是古代文物,邊看邊贊嘆,誰知,同行的“隨行攝影師”卻說,這些東西全部都是為了吸引游客才剛剛添置的,讓我聽後著實有些掃興。

15:50抵達文廟,它與城隍廟是近鄰,只相隔一條城隍廟街。整座廟宇由三組建築群組合而成,中軸線上是孔廟,左右兩側為東西二學。平遙文廟始建於唐朝初年,但早期建築已無跡可尋。在現存的建築中,年代最久遠的殿宇是大成殿,1957年,建築工人維修這座大殿,在其房梁上發現了“維大金大定三年歲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跡,由此可知,平遙文廟大成殿的准確建造年代是金大定三年,也就是西元1163年,是座原汁原味的金代建築。這座大殿的平面形狀近似為方形,單厚檐歇山頂,鬥拱碩大,出檐極遠,殿前另設寬敞月台,整體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平遙文廟歷來為辦學場所,從清末至民國,斷斷續續興辦過各類學校,但建築群整體基本維持原貌。1950年,文廟又改建為平遙中學,為擴大校舍,拆除了欞星門、西學、省畜所。到了50年代末,平遙中學修建教學樓,又將老文廟建築群中的超山書院、敬一亭和尊經閣一並拆除。直至1997年,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文廟也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有關各方的協調下,平遙中學方於2003年全部遷出,文廟建築群也得以重新復原,成為平遙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點之一。如今漫步平遙文廟,可以觀賞到很多既漂亮,又嶄新的建築,它們都是有著21世紀烙印的“歷史文物”,只有雄偉壯觀的大成殿,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全國重點文物文物保護單位”。 面對這麼一處難得的古蹟,趕忙請“隨行攝影師”為我拍下一張冒雨逛文廟的“到此一游”留念照。

高高的尊經閣也是近年復建,它位於文廟建築群的最後位置,隔街與城隍廟相望,站在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隍廟建築群的漂亮琉璃屋頂。

走出“尊經閣”旁的文廟後門,立即看到馬路邊上有座漂亮的琉璃九龍壁,耳塞機中也傳來了GPS定位講解器的講解:“平遙九龍壁始建於明朝初年,與北京北海和大同鼓樓附近的九龍壁,齊名為全國三大九龍壁之一,。。。。。。”。我正聽得津津有味,“隨行攝影師”卻告訴我說,上世紀80年代,平遙曾發大水,原有的九龍壁以泥陶為胎,裹以琉璃,被浸泡後完全坍塌,眼前的九龍壁是近些年剛剛復建的,為的是騙騙旅游者,一席話又說得我大為掃興。不過,既然來了,管他是真?是假?還是請“隨行攝影師”代勞,拍下一張留念照。

16:40造訪雷履泰故居,雷先生是“日升昌”票號首任掌櫃,也是中國票號的重要創始人之一,這座建築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是平遙城內著名的古民居。整座院子坐北向南,由兩主院、兩跨院組成,其中,主院為轎杆式院落、前後二進院布局。展室內有一座模型,形像生動地體現了這一轎、杆式院落的建築風貌。

17:15抵達平遙縣衙,它地處古城中心,是舊時平遙縣令辦公和居住的場所,沿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儀門、牌坊、六部房、大堂、宅門、二堂、內宅等。中軸線的東西兩側還有土地祠、戲台、糧廳、督捕廳、牢獄等建築。此處不准“隨行攝影師”陪伴,我只好獨自一人冒雨游蕩,將所有可去的地方都走了一遍,然而,給我留下最深印像的東西,卻是唯有大堂、二堂門前懸掛的匾額與對聯。

大堂是縣衙的主體建築,也是當年的縣令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級官員的廳堂。大堂門楣的匾額上寫著“親民堂”三個大字,有趣的是,民字上多了個點,這是中國文字的含蓄表現方式,寓意親民應該更多一點。大門兩側懸掛的對聯更為有趣,其上聯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聯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其用意是提醒知縣:吃、穿、用全部都是取自百姓,不要以為老百姓好欺,回頭想想,自己沒當官之前也是一個平頭百姓 ;得到一個官職不要過分得意,失去一個官職也不必感到恥辱,莫要說這個芝麻官沒用,地方的興衰與百姓的生計,全都得依靠這個小官來打理。

二堂是知縣日常辦公、個別召見下級,小範圍研究工作審理民事案件的場所,所以沒有大堂那般氣氛森嚴。公案上的令簽也是只有黑色,沒有紅色,說明在這裡是不能宣判死刑的。二堂外懸一聯,曰:“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其意不言自明,值得注意的是下聯“愧”字少了一點,而“民”字又多了一點,寓意應該對老百姓少一點愧疚。

大約18:00離開縣衙,首日的游程就算到此結束,三輪車載我重回北城門外的旅游售票處,手中的旅游門票必須先在此處蓋章確認,明日才能繼續使用。晚上在北關賓館附近的一家餐廳用餐,機動三輪車駕駛員推薦這家餐館,稱它價格實惠,質量也不錯,一頓飯消費34元。

9月7日,依舊是個雨天,今日的計劃是上午前往靈石,探訪王家大院,下午返回平遙,繼續游逛古城。平遙長途汽車站發往王家大院的中巴並無固定班次,現在是淡季,每日只是一班,8:40發車,17元/人。這裡也有發往喬家大院的班車,而且班次較多,因為來平遙的游客多數是選擇順訪喬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靈石縣的靜升鎮,距離平遙35公裡,我們10:02抵達,下車時司機特意叮囑,本班車12:30在原地發車,返回平遙,當日也是只此一班,如果誤班,就只能先去介休,再轉車返平遙。

同車有對北京來的公務員夫婦,都是30多歲,妻子有嚴重的心髒病,但又酷愛旅游,老公隨身攜帶一部折疊式輪椅,除了上下階梯以外,都是由他推著老婆游玩。王家大院門票 66元/人,60歲以上半票,70歲以上免票。我建議與北京夫婦合請一位導游(50元),由我出資20元,但那位男士卻是非常豪爽,立馬掏錢請了位導游,而且,執意不肯收我的錢。

據導游介紹,靜升鎮王氏祖籍山東琅琊,後西遷至山西太原,宋、元年代又輾轉來靜升定居。清朝初年,王氏族中有人開始經商,傳至第十四代,資本漸厚,發展成為豪商巨賈。到清朝中葉,王家便由原來的平民百姓漸漸成為集官、商、農為一體的名門望族。王家大院總面積近25萬平方米,其中,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和“中華王氏博物館”名義開放的東大院(高家崖)、西大院(紅門堡)和孝義祠(王氏宗祠),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共約4.5萬平方米,只占王家大院總面積的很小一部分。

導游首先帶領我們來到東大院,也就是高家崖,建築群的中央是兩座並排的主院,均為三進式的四合院,主院兩側還建有公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等。三人跟著導游,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大院、小院,它們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裡套門的迷宮式感覺。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又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牆等。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後院是一排13孔的窯洞,分隔為四個護堡小院,導游說,那是護院家丁的營房。

大院中的石雕、磚雕與木刻裝飾,給我留下最為深刻的印像,這些精美的工藝品幾乎無處不在,就連台階兩側也設置了石雕,這在國內實屬罕見。不過,大院中的房屋(特別是一樓)都建成磚砌窯洞的摸樣,人站在屋裡,左、右、上、下全部都是青灰色的磚塊,感覺就好像是進入一孔墓穴,不知王氏先人為何會有這等愛好。

王家大院的西大院又稱紅門堡,與高家崖相隔一條深溝,有座跨溝長橋,將兩座大院連成一體。西大院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堅固的城堡,四周都是高大、封閉的城牆,只在南側留出一個可供出入的堡門。堡內南北方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東西方向建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與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碩大的“王”字。堡內共有27座院落,布局大同小異,多數都是一正兩廂二進式院落。

由於北京夫婦行動不便(妻子需乘輪椅),我們抵達紅門堡時已是11:30左右,為要趕搭一小時後返回平遙的班車,交待導游只選最重要的景點走走。導游當然是正中下懷,大約只用了20分鐘,就帶領我們將整個紅門堡建築群走完。

堡門二樓有間出售各種紀念品的店鋪,導游在此與我們告別,任由我們自行觀光、購物。這裡其實也是拍攝紅門堡全景的最佳位置,站在樓上可以鳥瞰整個紅門堡。拍了幾張照片後,時間已是12點,距離返平遙班車的發車時間還剩下半個小時,北京夫婦決定將行動不便的妻子留在門樓上,丈夫與我結伴,以最快的速度在城牆上繞行一圈。兩人急行軍般的前行,一圈走下來,包括拍照,只用了15分鐘。然後就是一路快走,到達乘車點時,已是12點半,上車後,只坐了不一會,車就開了。

14點左右返回平遙縣城,折騰了一個上午,早已飢腸轆轆,平遙的特色食品是牛肉與蕎麥面食,於是,午餐選吃炒蕎麥面勞勞和土豆燉牛肉,總計消費47元。飯後回北關賓館小憩片刻,然後步行游逛古城,選擇的路線是:北城門(拱極門)→ 北大街 → 東大街 → 南大街 → 金井市樓 → 南城門(迎熏樓)→ 登上城牆 → 在城牆上經由上東門(新東門)、下東門(親翰門)返回北城門 → 下城牆,回賓館。

平遙古城的北、南兩條大街其實並不相連,北、南兩座城門也並不相對,所以,走到北大街南端後,先要左拐,沿東大街走一小段路,然後再右拐,才是古城的南大街。16:00進入古城北門,連走帶玩,沿途觀光了北大街上的二郎廟,東大街上的日升昌博物館、蔚泰厚博物館、古民居博覽苑、南大街上的金井市樓,大約17:30登上南城門,整個行程花費1.5小時。

北大街上的二郎廟創建於清代,據說是國內僅存的供奉二郎神廟宇,然而,整個建築群看上去蠻新的,不像是古蹟。東大街上的日升昌和蔚泰厚都是票號博物館,也是當年平遙城內數一數二的票號,兩座建築近鄰,其風格也大同小異,都是穿堂式的三進院落。其中,“日升昌”原本是家顏料店,後被改造為票號,它是中國現代銀行的開山鼻祖,從清道光初年創立到歇業,歷經一百多年,分號曾經遍布全國35個大中城市,業務遠至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彙通天下”而著名,被人譽為中國現代銀行的“鄉下祖父”。 蔚泰厚舊址原本是綢緞店,屬平遙首富侯百萬家族經營,侯氏見鄰居票號生意興隆,十分眼紅,但苦於不懂票號業務,只能看著日升昌發財,自己干瞪眼。恰巧這時日升昌副經理毛鴻受到經理雷履泰排擠,侯氏遂趁機將毛鴻“獵頭”,於是,侯百萬也於道光十四年(1834)將蔚泰厚正式改組為票號,成為與日升昌齊名的平遙票號雙雄之一。

走出兩家票號,附近還有一座古民居博覽苑,它其實就是蔚泰厚老板侯百萬的舊居,這又是一座幾進式的院落,平遙的老宅都是這個樣子,沒給我留些多少印像,不過,據說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後,光緒皇帝逃難路過平遙,曾經投宿侯家,有一張光緒皇帝睡過的“龍床”,至今猶在。此床名曰“百葫寶榻鴛鴦床”,四周用鏤空工藝雕刻一百只葫蘆,寓意多子多福,另外還有獅子滾繡球等精美木刻,不過,從現代的眼光看來,睡在這張床上,應該不見得會有多麼舒適。

古城南大街俗稱“明清一條街”,兩側都是古香古色的房屋,有的改建成商店,有的改建成賓館、飯店。道路正中聳立一座跨街木樓,它就是著名的金井市樓,因樓下有一口金井,故名“金井樓”,屬山西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樓參觀需另付五元,它是平遙古城之內,唯一不能憑借“旅游套票”觀光的景點。此樓是古城內部的制高點,破費五元,登高眺望,古城風貌可以一目了然。

17:20走出南門,城外有一大片停車場,還有一座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識碑牌。拍了幾張照片後,登上南城門樓,現存的平遙城牆建於明朝初年,它與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並列為中國僅存的四座保存完好之古代城牆。平遙城略呈方形,東、西、北面的城牆走向平直,只有南側的城牆,因為是沿著城外的中都河而建,故而略顯蜿蜒。這座城牆總長6.4公裡,高12米左右,平均寬度為3.5米。土築牆體,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作戰時可以行軍、走馬。全城6座城門,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門分布如烏龜之頭、尾和四足,故而平遙又有“龜城”之謂。

按照預定計劃,登城漫步是我此番來平遙的最後一個游覽項目,17:30從南城門樓登城,沿東側城牆步行約3.2公裡,前往古城北門,一路觀賞修建於城牆之上的角樓、魁星樓、點將台,還有幾件有趣的人物雕塑。陰沉的天空已經十分昏暗,古城牆上只我孤獨一人,途徑城東側的二座城門時,見到下城通道的鐵柵欄門已經上鎖,這讓我十分擔心,若是北門也被封閉,那就下不了城牆,只能撥打110求救。趕到北門已是華燈初上,見到下城通道的值班室露出微弱燈光,鐵柵欄門也尚未關閉,心中才算是“一塊石頭落了地”。

大約18:30來到北門外面的旅游售票處,這裡的下班時間是晚上20點,交還昨日租借的GPS定位

講解器,收回100元押金。晚上懶得再去尋找飯館,買了一碗方便面(3.5元),又買了一包平遙特產的牛肉干,在賓館房間內自燒開水,調理出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明日又是頗為緊張的一天,按計劃要經停太原,游覽晉祠與雙塔寺,然後還要趕往大同。


精選遊記: 平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