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坐上去猛罕的班車去橄欖壩。山路沿著瀾倉江婉延盤旋,一路熱帶的自然風光!到了傣族風情園,它是由五個自然村寨組成。由於我人不懂當地的風俗習慣,而且也想對傣族的風土人情了解得更深,出於謹慎,我們請了導游,是個傣族的小姑娘,眼睫毛長長密密的,性格開朗可愛。電瓶車載我們穿行在村寨的路上,早上的風清涼溫柔!各個村寨的建築風格都很相近,分三代建築,第一代是用毛草竹子造,第二代是用木材且有瓦片,第三代就是混凝土了!傣族信仰佛教悉伽牟尼,因而每個村寨都有一座佛廟。其中一個村寨的佛廟感覺特別好!進門處有兩門神,顏色鮮艷不覺森嚴。裡面是一座白塔,旁邊還有一棵老撾的國花——雞蛋花,是紀念老撾公主資助建廟而栽種的。白塔每個角落都有一個小矮屋,是用來喂鳥類,以示佛祖的寬宏,但很多游客都以為是垃圾筒,常往裡面扔垃圾,極搞笑!白塔左後方是雄偉華麗的大殿,栽種在殿旁的鳳尾竹是極少見的品種,黃黃的,映襯著早晨燦爛的陽光,整個院落寧靜明亮,遠方視覺開朗,嗯,進去後就被這氛圍感染了,心情特別的晴朗!一般佛廟總給我一種敬畏的感覺,但這裡是一塊讓心靈休息的淨土,自以為佛祖追求的境界應該也如此吧!潛意識感覺如到家了!脫了鞋子進入大殿,正欣賞掛在大殿時祈求風調雨順的佛幡,“嗒嗒嗒。。。。。。”窗子外跑過穿著黃色佛袍的小和尚,殿外剛拖了地,濕濕的,小和尚頑皮地赤腳圍著大殿跑圈圈,在玩呢!總以為與佛相伴要修心養性,然而清靜之地也鎖不住童真!傣族男性在小孩時都要到佛廟當三年和尚,然後才能還俗,目的一來是提升地位,二來是學習傣文,繼承傣族文化。而小女孩則上正式的小學,學習漢文。因此學校雖然不叫女子學校但實質是女子學校。看著如畫似符的傣文,我問導游小妹能否看懂,她說曾學過,但因太難寫所以放棄了。聽了我掩嘴而笑!上寨子裡的人家裡作客,需要遵循“一脫二摸三不看”。進樓要脫鞋以示對主人尊重,上樓後要摸幸運柱給自己帶來好運,另外不能看主人的睡房,因為傣族人認為他們的靈魂是關在睡房裡的,外人看了會偷走他們的靈魂。這樣聽來,心裡有點毛毛的,就算讓我看,我敢呢!想想如神話故事那樣,一打開門飄出幾個。。。天啊,不要再想下去了。
客廳只簡單地擺著小圓蔑桌、小蔑凳子,矮矮的小巧玲瓏,小桌面就如同我們以前用來曬東西的曬篩,上面擺著光潔的茶具。主人奉上香米茶,輕輕喝一口,怎麼沒有米味?原來香米茶不是用米來做的,是一種茶葉的名字,主人指著桌面兩包暗綠色的大葉茶給我解釋,我吐吐舌頭,又自以為是了!原來接待客人的傣族人家還要經過資格認定呢!具備資格的五家人輪流,今天這家,明天就下一家。。。這也算是商道吧!由於我們來得早,而潑水活動是在下午二點半,時間充裕,導游很可愛,大叫:“時間怎麼這麼慢”還說極少人像我們那麼早來,傣族人大部分還沒起來。小導游帶我們到江邊看看,一路介紹各種物種給我們認識,導彈樹、油棕果、扶桑花、菠蘿蜜。。。瀾倉江很溫柔地橫臥在眼前,沙灘上不種西瓜,種滿了藍瓜。說是因為藍瓜的經濟效益更高。後來坐在涼亭上聊傣家風俗。在小吃攤上試烤羅飛魚,用香茅燒,很鮮味,可惜忘記叫別放辣。見識了貓與狗的真正區別!參加潑水節,狂歡而疲倦,沒有內衣的監介。菩提樹是受保護的佛樹,上面掛住很多佛幡,是求長天之用的,與寺廟時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