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湖小鎮普什卡(PUSHKAR)座落在印度西北部的沙漠邊緣,群山之中。這個寧靜的甚至有點懶洋洋的小鎮,卻曾經是前印度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梵文史詩《摩呵婆羅多》(MAHABHARATA,公元前500年)中要求信徒們一生中必須完成一次朝聖之旅:從普什卡出發,順時針穿越大陸直到阿拉哈巴德(ALLAHABAD)。在當今大多數地方還是蠻荒之地時,普什卡就因為梵天而成為信徒心中的聖地。一年前的那個黃昏,帶著點莫名的興奮,我乘上了去普什卡的巴士......。
***** 梵天神廟 *****
“萬物從梵天(BRAHMA)而產生,依梵天而存在,毀滅時又還梵天”,成書於公元前九百年的《森林書》(ARANYAKA)如是說。
等同於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安拉,梵天創造了所有的時間,空間和因果,創造了整個印度教的世界,然後就進入永恆的冥想之中,世界換由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另兩位--濕婆(SHIVA)和毗濕奴(VISHINU)--來執掌。也許是因為梵天創造世界的同時,也創造了魔鬼和災難,也許是因為梵天是抽像的梵的人格化身,在有著八億多印度教徒的印度只有一座專門供奉梵天的祭廟--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
在印度,要知道附近是否有廟宇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看路邊是否有賣鮮花的攤販。那個清涼的早上,當我看到朝陽下那串玫瑰花時,梵天廟已經在街的盡頭俯視眾生了。赤腳走上高高的大理石台階,眼前是個小小的庭院,相比於盛名,梵天廟本身有點逼仄。庭院正中是供奉梵天的聖殿,白色大理石基座上有天藍色的柱子撐起的前庭和桔紅色的後塔,顏色極其濃艷。與眾不同的是,前庭的白色大理石地面上嵌滿了一個個銀幣,上面刻著捐獻者的名字。
正對著聖龕的地面上還有只銀制的龜,撒滿鮮紅的朱砂粉。它應該像征著毗濕奴,據印度神話,毗濕奴曾化身為龜協助諸天攪動乳海尋找不死甘露(THE DEW OF LIFE)。另據印度教,梵天誕生於毗濕奴肚臍上生出的千瓣蓮花上。深受印度教影響的佛教經典《大正藏》上記載:“……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指的便是這件事,只是我不明白,創世者誕生於上的那朵蓮花又是誰創造的呢,如果是毗濕奴,那他豈不是創世者的創造者。哎,不想也罷,一種前前後後五千多年的宗教,光涉及到的各類神明就有三億多個,哪裡是我這來去匆匆的旅行者一時半會能搞得清的。
聖龕前站著位祭司,分發著神賜福過的食物。我也上前湊熱鬧,祭司楞了楞,給了一大把。細細看來,原來是小時候經常吃的糖衣爆米花,混合著椰子肉碎片。非印度教徒是不能進聖龕的,盡管我很想看看創世者的形像,卻也不得不放棄。旅行指南上說梵天是四頭四臂,持四本《吠陀》,同時還像征著印度教中的四個歷史年代(YUGAS),不像其他兩位主神,梵天沒有化身。庭院四周有大理石的天鵝--梵天的坐騎,還有像征權勢和力量的大理石馬。至於那所有印度教女神中最美麗的薩拉絲瓦蒂(SARASWATI)--梵天的妻子--的雕像卻毫無美感可言。盡管歷史可以追溯到不可知的遠古,但當今的梵天廟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古老。莫臥兒(MOGUL)王朝的一個皇帝下令摧毀了普什卡的所有廟宇。重建的廟宇不免粗糙。也難怪,誰會為一個不能提供既得利益者花很多錢呢,哪怕他是創世者。宗教也不能完全免俗。
圖:梵天神廟
<色彩印度>之一:梵天的黃昏(梵天神廟,苦行僧的世界,世俗之樂,聖湖日落,普什卡旅行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