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歸來一月有余,天天感覺處於忙碌之中,當然,也可能是讓這十幾年未遇的酷暑鬧得頭昏腦脹,六神無主吧。別說寫東西了,連喘氣兒都挺難。
昨天才把一路上的照片整理完畢,這些畫面又把我拉回到了那些美好的日子中,法國,真的值得再回頭。
先說說這次西部之旅的大概感受吧。
晨曦中玫瑰色的圖盧茲(Toulouse)與我們這些懶人無緣,但是,夕陽下血紅色的圖盧茲給我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像。
一定要品嘗一下Rocamadour奶酪,以補償一下不能前往羅卡瑪杜爾小鎮的遺憾。雖然世界三大藍奶酪之一的Roquefort在法國其他地區也能買到,但是,法國南部的最正宗。
“阿爾比(Albi)的大教堂比圖盧茲任何一個教堂都精美得多”這句話我們這次總算是有了切身的體會。
聖錫爾克-拉波皮(St-Cirq-Lapopie)真不愧是法國南部八十多個“最美麗小村莊”中的佼佼者。
路過去小村莊的必經之路卡奧爾(Cahore)的時候,該去一睹法國最典型的城堡式拱橋。另外,別忘了在那兒品嘗一下當地的“黑葡萄酒”,那略帶苦澀的味道正好配南部美食:扁豆什錦砂鍋。
孔克(Canques)不但是一個“最美麗的小村莊”,還因為它的最典型的羅馬式教堂而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列。那裡的珍寶館號稱是世界上第一個博物館。其藏品可稱件件是精品。
卡爾卡松(Carcassonne)的城堡,保存之完好,功能之健全、古城風貌之獨特都是無以倫比的。不過,好像希腊羅得島的醫院騎士團古城堡比它更漂亮些。
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薩拉(Sarlat)雖然地圖上完整的城牆已不存在,但是,小鎮本身仍然完整的保存著幾百年前的風貌,走在崎嶇狹窄的石椎路上常常令我迷失。而且,號稱世界三大美食要素的其中兩種都產自這一地區。
尤其是見到了一萬八千年前的科羅馬龍人的壁畫(Lascaux)更讓人驚嘆!怪不得三千多年前的希腊人雕塑就有骨骼和肌肉的表現呢,他們的祖先就是如此啊!
靠近法國與西班牙邊境最西部的小鎮聖讓-德呂茲(St-Jean-de-Luz),其巴斯克民族的風貌遠勝於法國巴斯克地區的中心城市巴約納(Bayonne)。在那裡的小店招牌上才能看到法語中罕見的“K”字。
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阿基坦尼公國的首府波爾多(Bordeaux)基本上已經“被法國”了,怪不得被稱為“南部巴黎”。雖然找不到曾經的民族特色,但是,那裡的葡萄酒卻仍然是世界聞名。相信如果在此住上一周,人人都可變成葡萄就專家。
兩大河流交彙於此,形成了萬畝葡萄園。其中的聖艾米利永地區(St-Emilion)居然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之中。而且,小城本身也是古代遺跡,非常值得前往。
普瓦捷(Poititer)在法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大的戰役,當我們真正出了小城的車站才明白為什麼,原來它是一座居高臨下的戰略要地。為此,地圖上酒店與車站間600米的直線距離,我們拉著行李足足走了近四十分鐘。
當我們終於能抬起頭歇口氣的時候發現:這裡的人個個都可以做模特。而且,臉盤兒之端正也是我們進入法國以來見到的最正點的。小伙是帥哥,姑娘是靚女。啊哈,當年殺過來的日爾曼一支是不是和阿姆斯特丹的那一支是親兄弟呀?對,他老婆一定是出自占據奧地利的那一支裡的姑娘。
聖薩萬(St-Savin)的羅馬式大教堂的天棚上布滿了一千多年前的壁畫,據帶領我們參觀的工作人員說,從來沒有修整過。真的嗎?可那色彩仍舊很鮮艷呀!絕了!
圖爾(Tour)是舉世聞名的盧瓦爾河谷的中心城市,英法百年戰爭中以及後來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這一代曾經是法國的首都。因此在河谷中建起了上千座城堡,現在能讓人參觀的仍有上百座之多。
但是,最精彩的還是那座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的尚博(Chambord)城堡。城堡周圍很多房車安營扎寨,在此游玩兒一周都仍會有新感覺。
所以,吃了圖爾青年旅社九頓早餐,跑遍了自認為最有特色的城堡和世界文化遺產布爾日大教堂(Bourges)。就這,還是沒能安排出時間來去看看號稱“西部巴黎”的南特和聖女貞德取得大勝仗的奧爾良。就急急忙忙的趕往聖米歇爾山了。
聖米歇爾山(Mont-St-Michel)上幾乎都是歷經幾百年積累下來的教堂以及附屬建築,一個小島上居然建起了離地一百多米高,巨大宏偉、結實耐用的建築,那可是距今一千年前呀。
站在海邊巨石屋基前,仰望一身金輝的聖米歇爾,令人感嘆:如果站在這裡的是法國人,才知道什麼叫做“驕傲”!!!
布列塔尼的首府雷恩(Rennes)的青年旅社的有關旅社資料是最全面的。但是,要想去該地區最有凱爾特人風貌的城市來回仍需5、6個小時。而且,只有在遇到重大民族節日的時候才會令外人對其民族特色有明顯感覺。我們一不是歷史學家二沒趕上好時候,所以就干脆沒去費那個功夫。但是,雷恩城本身就能使人感覺到布列塔尼的特色。
古城迪南(Dinan)和海盜之家聖馬洛(St-Malo)更具特色,交通也相對便利些。非常值得一去。
在從雷恩通往卡昂火車上發現,同是國鐵,不同地區的火車標志上仍會有些不同。因此感嘆還是我們中國是真正的“大一統”,您想,別說是外國人,就是國人,誰還能從現在的表面文化現像上感受出河南與河北的歷史差異?
卡昂(Caen)在歷史上曾經兩次成為世界矚目之地。
第一次是1066年代,當年的諾曼底大公曾在這裡建都,他留下的男子修道院和女子修道院仍極具時代特色。並跨過海峽成為征服英國的一代天驕。
第二次是二戰時期,這裡曾經作為德軍諾曼底戰役的指揮中心被盟軍幾乎夷為平地。不過,戰後卡昂人拿著德國人賠付的幾十億美金不但把號稱“哥特式教堂的樣板”的大教堂恢復如初,而且還在老城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新興的卡昂城。
第一次的名望可通過卡昂附近的小鎮巴約(Bayeux)的長掛毯了解其祥,那掛毯可是距今近千年了呀!而且,展廳中居然有中文解說器。
第二次的名望就應該親臨諾曼底海灘看看了,估計每個到達奧馬哈海灘的游客都會深深體驗出比《拯救大兵瑞恩》還真實的慘烈感。誰說美國兵都是老爺兵?就那地形,就那防御工事,而且幾乎是在為別人打仗,如果是你,敢向前衝嗎?捫心自問:懸!
卡昂給我印像最深的是:當地人種最法國化,無論男女,三角形的臉型都十分明顯。男人偏瘦,女人偏胖。可我常常在想,這可是來自北歐的諾曼底人的地盤兒呀?並不是真正的法國人哦!?哈,是不是俗話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呀?!
到了魯昂(Rouen)我才明白為什麼當年會在此地燒死聖女貞德了。魯昂城甚至整個地區都顯現著濃厚的英國味兒,從建築到藝術,甚至人種特點都令人感覺是走在英國的大街上。啊哈,五百多年前站在老廣場上圍觀燒死聖女的魯昂居民們,那時候是不是說英語呀?
勒阿佛爾(Le Havre)附近的斷崖一定要去參觀,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斷崖,而且應該待上一整天,兩邊的斷崖在不同光線下會產生不同的美感。
如果說聳立在勒阿佛爾小鎮海邊上的《日出。印像》畫板位只是像征的話,那麼吉維尼(Givinery)小村中莫奈同志的故居可是實實在在的。那裡花園中的池中睡蓮雖然從品種上說與北京蓮花池的睡蓮幾乎一模一樣,但是,水池的整體造型、環境的布局竟有天壤之別。帶來的感覺無可比擬。就這一點足以證明莫奈的世界繪畫大師地位。
最後回到巴黎才發現,巴黎是全法國最喧鬧嘈雜的城市。不過,可以理解。北京,喧鬧、污染幾乎可稱世界都市之最了,可全中國人民不照樣是趨之若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