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行

作者: lily_SHAO1997

導讀吳哥行 七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三十一日早晨,我們一行八人從杭州出發 ,去柬埔寨的著名景區吳哥旅游。出發前,聽說我們要去柬埔寨,親朋好友紛紛質疑:游柬埔寨?沒聽說過;吳哥有什麼好看的,淨是灰暗破敗的建築;現在是雨季,天天下雨,地上積水,肯定不好玩;聽說熱帶雨林中各種蛇蟲很多,樹林裡還有內戰時埋的地雷,不安全,等等說法,不一而足。 在吳哥玩了 ...

吳哥行

七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三十一日早晨,我們一行八人從杭州出發 ,去柬埔寨的著名景區吳哥旅游。出發前,聽說我們要去柬埔寨,親朋好友紛紛質疑:游柬埔寨?沒聽說過;吳哥有什麼好看的,淨是灰暗破敗的建築;現在是雨季,天天下雨,地上積水,肯定不好玩;聽說熱帶雨林中各種蛇蟲很多,樹林裡還有內戰時埋的地雷,不安全,等等說法,不一而足。 在吳哥玩了四天,深感不虛此行。實際上只要按照旅游區開發的路走,十分安全;雖說是雨季,天天下雨,但它下的是局部陣雨,而且這裡生態環境極佳,天空清朗,哪兒下雨看得十分清楚,大雨將至,立刻上車,四天下來,我們從來沒有打傘遮雨,倒是陣雨使得空氣濕潤,氣溫下降,感覺舒適。而吳哥的景觀,是著名的世界遺產,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目前,許多地方還在修整中,負責裝修的卻是中國、日本、法國、德國、韓國等世界各國。總之,吳哥值得一游。

游景點

先是三日游,笫一天游覽的是寶劍塔、涅磐宮、塔松將軍廟、東美蓬寺、變身塔、大吳哥城、巴戎寺、巴本宮、鬥像台、十二生肖石、古皇宮,到巴肯山看日落。第二天游覽塔普倫寺、大高神殿、周薩神廟、塔瑪儂廟、小吳哥。第三天清晨去小吳哥看日出、然後游覽女皇宮、班遞黛、羅洛寺、聖牛寺、巴孔寺。最後一天游覽荔枝山、洞裡薩湖和崩密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下面幾個景點。

一 吳哥窟:進了吳哥城門,兩旁的石像便深深吸引了我們。這是怎樣的古跡呀!許多石像已經殘破,更有甚者大多石像已經失去了頭顱。可是那些幸存的石像,卻依然魅力四射。不用說雕塑藝術的高超,單是那迷人的微笑,是這樣的安詳,這樣的親切!七百年來,他們默默地守衛在這裡,向人們、問大自然的一切傳遞著幸福,傳遞著快樂,吳哥窟的所有浮雕人物都很生動,其中最普遍的最有特色的便是微笑。不管是巍然屹立的巨像,還是細致精微的浮雕:不管是豪放粗獷的神怪,還是美侖美奐的仙佛,無不散發著喜悅的光澤。我坐在某個國王造的城堡的地上,仰望著古代的藝術,默默地想:這雕塑的設計者會是怎樣的藝術家啊,他必定是深得佛教抑或印度教的真諦,他心中必定是充滿了愛心、彌滿了幸福,才能設計並塑造出這無數的愛的使者,以致這些經磨歷劫的藝術品,至今依然充滿了活力,凝望著這些石像,令人充滿了溫暖 。

吳哥窟另一個令人驚嘆的是它那些高聳的城堡,都是用大石塊疊成的,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其一是這些巨大的石塊是怎樣弄上去的?其二是這些巨石又是怎樣堆砌的?仔細看去縫隙很小,就是現代的工程高手也定當自嘆弗如 。

二、 小吳哥最值得欣賞的是回廊上一整面牆上的石雕。它由一個個神話故事組成,人物的神態動作惟妙惟肖,特別是戰爭場面的描繪,更是逼真、豐富、細膩 ,加上導游娓娓動聽地講述著驚心動魄的天神搏鬥的故事,介紹這古跡的歷史,真是讓人留戀忘返。

三、 奇特的日落日出:巴肯山,是看日落的好地方。驅車到山腳下,導游告訴我們,可以爬山上去,也可以騎大像上山,騎大像每人花二十美元。所謂騎大像,實際上是在大像上裝上一個長椅子,能坐兩個人。我們登上一個高台,拙笨地爬上像背,好不容易才坐到椅子上。坐在大像背上,別看搖晃得厲害,其實很穩的。大像走的山路並不寬,彎彎曲曲的。我看到駕馭大像的人,用腳踢大像的耳根來控制方向。對面大像過來,兩頭像交會,很輕松、很安全地過去了,如同山間公路上兩輛汽車交會,自有它的交通規則。從像背上下來,接著爬石階。那石階很陡,總有七十五度角吧。而更難的是每個石階只有四五寸寬,一只腳橫過來放還嫌窄,觀日落的游人一律手腳並用往上爬,就像是對佛頂禮膜拜,不用誰來組織,一個個虔誠得不得了! 登上山頂,極目四望,山下是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 對面是青翠的荔枝山。導游告訴我們,離太陽下山還有二十分鐘。這時已有薄雲遮住太陽,所幸的山頂上尚無雲。游客們一面貪看四周美景,一面祈禱著烏雲不要飄過來,可是事與願違,一大片烏雲飛過來,牢牢地占據了山頭陣地。導游失望地告知,今天看日落是不成的了。盡管看不成日落,同伴們興致依然不減,都說這“准日落”也蠻好看的 。

看日出是在小吳哥 。清晨五點,導游就來接我們。看日出的游客很多,交通工具也多,除了坐包車的,還有乘摩托車的、坐三輪車的、騎自行車的。天空 清朗,涼風習習,都說這日出總是看得成了。可是導游警告我們,目前是雨季,天氣變幻無定。我們在小吳哥幾個塔前的廣場上等待日出。這時天邊出現了許多浮雲,淡淡的,離導游說的日出點遠遠的。我回頭望西方,忽見一輪明月居然掛在塔頂上方,就像點燃的蠟燭,煞是奇妙,禁不住大聲歡呼。正茌賞月,忽聽一片嘆息聲,原來東邊天際的雲越來越多,越來越濃,硬是封住了山頂。這時天已大亮,導游說這烏雲要是遲五分鐘飄來,就看到日出了。人們嘆息著紛紛離去。沒有拍到壯觀的日出美景,遺憾是不用說的,可是我們爭相欣賞著相機拍下的那塔頂的明月,這奇異的景觀 便補償了一切。原來吳歌看日落日出,最好是在旱季,沒有雲遮霧障的遺憾;而三月份和九月份,太陽會從塔頂升起,落日點也特別奇異,煞是壯觀。

四、荔枝山 上了荔枝山,一是禮佛,二是玩水。禮佛的人很多,除了游客,本地人也多。上山的石級兩旁,坐滿了求施舍的小孩,也有老人。進入殿堂,須脫去鞋帽。人雖多,但毫無嘈雜的聲音,似乎個個都十分虔誠。入鄉隨俗,我們也當了回虔誠的信徒。荔枝山是吳歌城建築城堡的釆石場地,山上有大小雙瀑,瀑布下邊的河道底部全用石塊砌成,是為了運輸石塊專門修建的。盡管是釆石場地,但因年代久遠,加上熱帶雨林強大的生命力,這裡看不到一丁點兒釆石的痕跡_,只見滿山蓬蓬勃勃的綠樹,又因為是雨季,瀑布水量充沛,聲振山谷,水質又特佳 ,是個玩水的好去處。

五、洞裡薩湖 這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在雨季水大時,湖水深達十二米,湖面積可達旱季時的三倍,湖水混濁。旱季水淺時 ,湖水深只有兩米 ,湖水較清。更有特色的,是湖裡的水上村莊。我們租船進湖,只見 “浮房”星星點點布在湖上,游船靠前,就清晰地見到水上人家,房子全浮在水上,沒有一點陸地,出門就劃個很小的船,或者干脆下水游泳。船上有床,是吊床;居民吃的、用的都是湖水,小孩很多,極小的孩子也會游水,我們見到三個小孩在船頭不遠處戲嬉,最小的才四、五歲罷了,現在是雨季,湖水應該很深,可是不見大人的影子,正在擔心,導游說沒事的,這裡的小孩在水中玩,就像你們的小孩在門前玩一樣,安全得很。游船前行,前面有一處大的浮房,駛近一看,居然是個球場,裡面有籃球架子,有十來個年輕人正在興致勃勃地打排球 。再過去便是教堂,房前豎著十字架。不久,我們又發現了學校,學生整齊地坐著,老師 正在上課,後面系著數條小船,大概就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吧。游船停靠在一座碩大的浮房前面,這是一個商場,我們 上去,仔細看浮房的四周,不見樁、柱,方信這確是浮在水中,導游告訴我們,這房子水漲了它升高,水落了它降低,大風吹來它會走。在湖中,我們還見到搭個小房子養豬養雞甚至種萊的。據說這湖中還有餐廳、醫院等等。這裡沒有電,湖中居民大多以打魚為生,生活簡單。游覽這水上村莊,無不感慨嘆息:人居然可以這樣生活!

五、崩密列 這是一個未經修復的古跡。大批文物頭像被盜、巨石散落、城堡傾頹。來這裡,除了憑吊歷史遺跡,還經常有令人驚嘆的發現。在城堡的小路上緩步前行,兩旁散落的巨石高低錯落,無一例外的是巨石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樹根,簡直是在給那些巨石打包。這裡的樹根非常奇特,有的像筆直的鋼管,從這個石塊伸向那個石塊_;有的像軟軟的繩索,把石塊綁得牢牢的,猶如快遞公司打的包;有的整齊排列,仿佛一堵堵莊戶人家的竹籬笆。到處是參天大樹,到處是粗藤纏繞,不時可見樹干上長著一叢叢洋蘭,開著燦爛的鮮花。

六、風物 1、 樹、 這裡有著茂密的熱帶雨林 ,大樹根系特別發達,常見一些城堡中的大樹是跨牆而長,它的根系從巨石兩旁伸向地下,狀如放大了的人參_,真不知它是怎樣生長起來的。這裡的樹也特別高大,有一種叫空心樹的,樹干光滑,在陽光下閃著金屬的光澤,樹冠不大,樹葉也較小,據說它的樹干是空的,這種樹一到旱季就落葉,到了雨季葉子才慢慢長出來。還有高大的棕糖樹,它有公母之分,結果的是母樹,不結果的是公樹,母樹的汁液含糖,人們割開母樹,插進管子,取它的汁液熬糖,這就是著名特產棕糖。

2、花、 這裡的花很有特色 。一是洋蘭,幾乎到處都有,花朵大,色彩艷,花形是各色各樣。暹粒許多地方都用它裝飾。更奇特的是,我們走在吳哥境區裡,不時會見到一顆大樹的半腰,一叢叢蘭花生長在那裡,漂亮的花枝倒掛下來,在微風中搖曳生恣。二是常見到一枝花樹卻盛開著幾種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鮮花 ,總是引得我們團團轉。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其實是有兩枝樹干長在一起的,或是有粗藤纏繞著,它們各長各的葉,各開各的花,合在一起,便是好景致。

吃 美食 柬埔寨的美食令人終身難忘 暹粒市沒有一家工廠,吳歌更是生態保護區,這裡沒有 工業污染,不施農藥,食物相對潔淨,能夠放心享用。

1、豐盛的水果:這裡的熱帶水果品種多、質量好、價格又便宜。最有特色的是椰子,到處都有,又大又新鮮,一美元兩個_。在景區走得累了、渴了,到簡易的棚子底下一坐,一個人來一個椰子,吸完了汁水,賣主會幫忙把椰子劈開,切一小塊椰殼,當作小刀,把四周的椰肉刮下來吃,椰肉不但味美,還能清火。山竹、紅毛丹荔枝、桂圓一般是1、5美元一公斤,火龍果、還有很小的香蕉,還有叫不出名字的熱帶水果,都很便宜,我們一買就是一大堆,一面品嘗,一面大叫好吃。 2、美味的餐飲: 果汁:柬埔寨的果汁真是美味,每個飲食店都有,它是用鮮果現榨的,我們看到鮮果放在大冰櫃裡,客人點好了,服務員就挑水果現榨。有各種鮮果混在一起的,也有單種水果的,或幾種水果的,可以自己選擇;價格是一美元一大杯或是兩小杯。這裡的果汁特濃,簡直就是果泥,特別是各種鮮果混在一起榨的,濃香撲鼻,細細品味各種果子的美味,真是享受。 法式面包 柬埔寨曾經是法國的植民地,侵略者趕走了,面包的制作工藝留傳下來,到處可見賣面包的小攤。導游怕攤頭食品不夠衛生,帶我們去正規的店裡去吃。 離賓館不到二十米,就有一家正宗的法式面包店,一美元一份,又香又脆,再花一美元來一大杯加冰的果汁,一個個吃飽了還意猶未盡。 特色火鍋 一是自助火鍋,服務員把食物放在傳送帶上,客人不用離開座位就能自行挑選食物,當作底料的湯水特鮮,源源不斷送過來的食物 種類繁多,幾個年輕的要吃海鮮,服務員就直接送過來。價格是每位八美元。二是在“洋人街”吃的火鍋。這火鍋構造特別,中間突起,仿佛尖頂的帽子,是鋁或鐵等金屬制品,四圍是湯,與我們這兒燒炭的火鍋一般_。點火以後,服務員先教我們把魚片、肉片、蝦放在中間烤,然後把萊放到湯中煮,熟了用調料醮著吃。果然好吃,而且便宜,連果汁在內,每人3.5美元,怪不得吃的人這麼多。

烤雞烤魚更是一大特色。一天中午,導游帶我們去城郊樹林深處的一家飯店吃飯,兩個小時前,她已幫我們訂好了雞和魚,我們一到,服務員就迎上來,引我們進餐廳--在小河溝上搭起茅草蓬,地面鋪上潔淨的蓆子,沒有桌子、沒有凳子。我們脫了鞋子進去,席地而坐。於是服務員端上了調料,每人三、四個小碟子,然後端上烤雞烤魚,仔細地拉開包裹的外殼,頓時香氣四溢。顧不上客套,來不及用筷子,大家用手撕著吃,才八個人,吃了四只雞,兩條魚。這魚有一斤半重,是草魚,雞也有三斤來重,雞就養在飯店邊的林子裡,魚就養在草蓬底下的河溝裡。烤雞烤魚都是十美元一個。吃罷午飯,就分頭到旁邊的幾個草蓬午睡,每個草蓬都掛著吊床,

人躺上去,搖搖晃晃的,覺得蠻舒服的。在暹粒吃飯,深感他們十分尊重客人,所有 調料都讓你自己來放,出發前,我深怕不習慣異國怪味,特意帶了鹹蛋、醬瓜去,都沒有派上用場。另外,這裡的飯與炒飯很好吃,導游說因為這裡的米好,都是供出囗的。暹粒的小吃也有特色,有香糯的竹筒飯,有香蕉葉包的、用香蕉做餡兒的糯米飯,味道都不錯。 住好房 這次旅游,我們下塌在柳葉賓館,這是暹粒新建的四星級賓館,裡面設備先進,設施齊全。我們住的是標准房,房間很寬敞,落地窗外有陽台,有小桌子,兩個凳子,清幽別致,可以憑欄觀景、可以喝茶聊天;洗刷用品一應俱全,有浴缸、淋浴房,二十四小時供應熱水;燒水壺、茶杯等應有盡有,空調、電視、電冰箱、保險櫃等家用電器,都是性能良好。賓館裡有漂亮的游泳池,池水清澈而溫暖,整天開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賓館免費贈送的早餐。花式品種多得數不清:有各種新鮮水果、各種干果、各種果醬、各種果汁,有香濃的咖啡、新制的酸奶、各式面包、蛋糕,有炒面、炒飯、南瓜餅、稀飯、綠豆湯,有現煎的雞蛋、現煮的各種面條等等_;餐廳的環境又好,窗外是碧水盈盈的游泳池,池邊的洋蘭盛開著,絢麗奪目,熱帶樹木枝高葉闊,翠綠悅目;廳內裝飾漂亮而大方,多人用餐而不擁擠、不嘈雜_,很舒服。這個賓館還有一個好處,最後一天我們是早上八點多結算的,行旅就寄存在大堂服務總台,下午五點多回賓館,可以游泳、洗澡,然後出去吃飯,到八點半派車送我們到機場。 自助游的 幾點體會 1、 選擇一個好的導游是保證旅游質量的關鍵。這次我們能夠愉快的旅行,首先要感謝導游的真誠熱情 。導游謝美虹小姐、辛財平先生夫婦均是華裔,三十不到,都能說一囗流利的漢語普通話,在暹粒土生土長,熟悉暹粒吳哥的風景習俗,了解這裡的餐飲商情,辦事十分干練。我們充分信任 他們,游覽景點、吃飯購物等等,總是先征求我們的意見,或者先提出意見征得我們同意,然後由他們來安排。我們是玩得開心、吃得舒暢__。在吃飯、買水果時,他們總是陪著 ,先由他們去講價錢,比我們自己去買便宜多了。回來時想帶特產,他們推薦了腰果、香蕉干、棕糖這三樣,都是又好吃又便宜,是真正的特產。2、包車 要有一輛屬於自已的車 通過導游,我們租了一輛韓國產的奔馳十一座的小面包車,公司派的駕駛員,全程為我們服務,隨叫隨到,十分方便。 吳哥游的費用:1、來回飛機票及住宿的柳葉賓館包括機場到賓館的接送加上簽證,整個套餐是每人338o元人民幣,是網上訂購的。2、導游工資加包車費用,每天6o美元,四天共24o美元,附加車費:去崩密列加30美元,荔枝山加50美元,女皇宮和看日出加10美元,合計33O美元,約合人民幣224o元,平均每人28o元。3、門票 吳哥三日游每人4o美元,未滿十二周歲的免費,洞裡薩湖每人1o美元,崩密列每人5美元,合計55美元,約合人民幣37o元。加上吃飯,買點小禮物,買點特產,5ooo元人民幣就可以搞定。

吳哥旅游,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