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佛光

作者: jj6328

導讀時光 佛光 ————西藏寺廟之行 在西藏已經半個月了,從林芝、然烏回來後,日子便轉為懶散的忙碌,每天在拉薩街頭轉轉,那些老街、老景,越來越少。有時坐在路邊,讀藏族老媽媽謎一樣的故事,她們手中的轉經筒永不停息,她們口中的六字真言隨心而出, 她們的臉黝黑而布滿皺紋,而她們有著最柔情的女性的微笑。我喜歡看這一張張迷人的臉龐、靜靜地背影,有些 ...

時光 佛光

————西藏寺廟之行

在西藏已經半個月了,從林芝、然烏回來後,日子便轉為懶散的忙碌,每天在拉薩街頭轉轉,那些老街、老景,越來越少。有時坐在路邊,讀藏族老媽媽謎一樣的故事,她們手中的轉經筒永不停息,她們口中的六字真言隨心而出,

她們的臉黝黑而布滿皺紋,而她們有著最柔情的女性的微笑。我喜歡看這一張張迷人的臉龐、靜靜地背影,有些甚至步履蹣跚、衣著襤褸,但我不得不對她們心生親近,她們敬天地、敬自然,她們欲望很小,索取不多,她們的生活簡單

而充實,她們為子孫傳承著清澈的空氣、虔誠的信仰。
大昭寺 小昭寺

特別喜歡關於大昭寺的這個傳說: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此湖邊向尼泊爾尺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內,湖面頓時遍布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於是,一場由千只
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開始了。這是一千多年前的美麗傳說,源於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建造的目的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尺尊公主從加

德滿都帶來的。

大昭寺始建於647年,那是我們的盛唐,之後,寺院經歷代擴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個殿堂,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主殿高四層,鎦金銅瓦頂,輝煌壯觀,兼具藏、唐

、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絕唱。

而今,大昭寺殿內供奉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是大唐文成公主從內地長安請來的,是一份貴重的嫁妝,原供奉於小昭寺,因為一場戰亂,在652年,將大昭寺內尺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供奉於小昭寺內,成為小昭寺的主

聖。

轉眼千年已過,一千多年是漫長的,但又是那麼短暫,在歷史長河中,像做了一場夢。

夢想時分,我們站在八廓街頭,走向大昭寺。

在拉薩,以大昭寺為主的八廓街,也稱八角街一帶是拉薩老城區的中心,也成為游客聚集地、商業中心,八角街店鋪毗鄰,色彩明艷的織品、光鮮閃閃的藏銀飾品、形態各異的松石、蜜蠟充斥著整個街頭,小巷子裡餐館、酒吧傳遞

著慵懶的味道,與藏香散發的憂郁混合,沁入我心中。繁華、繁華永遠那麼誘人,這世人能有幾個躲得開繁華、拒得下誘惑、守得住寂寞。

來到大昭寺門口,眾多的朝拜者虔誠地磕長頭,還有更多的人在大昭寺轉經,旅行者大都用迷惑不解的眼神看著他們,或舉起相機捕捉他們專注而單純的眼神,在他們的世界,與諸神的交流是那麼重要,在我們的世界,與人的交流

已是漠然。

珠珠、小玫、小霞的女兒依依,我們四人購票入內。其實,從林芝回來的路上,因為貪玩拍照,走進濕草地裡,被蚊子咬,我這樣的過敏體質,就很快患上了過敏性皮炎,胳膊、腿上鼓起了幾個大包,癢得不行,甚至抓耳撓腮的,

回到拉薩看病吃藥,幾天了,只是略有緩解。在進入大昭寺前,我擔心那個癢無法忍受,在佛祖面前抓耳撓腮,對佛不敬,好在走進大昭寺後,便沒有過癢感,不知是注意力全部轉移,還是佛祖的加持。

從正門進入,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式藏傳中“格西”的產生地,1409年,黃教開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創立傳昭大法會,並將之確立為藏傳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動,從此黃教聲名鵲起。法會期間各大寺廟的僧人雲集此院,觀看被

寺廟推選出的傑出僧人進行激烈的答辯。原來,院落東側的通道有數排酥油燈,忽閃跳躍的火苗照亮著人的雙眼,現在,大昭寺內已沒有明火,那酥油燈帶來的曾經神秘感已成為記憶。

進入大殿,左右各有兩尊巨大的佛像。左側為紅教創始人密宗大師蓮花生,他本來是印度的佛學家,公元八世紀進藏,在他入藏以後藏區開始出現密宗。右側是未來佛。大殿通道入口處右側是關於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畫,再入內,

我們便邁入了一座佛國的世界:釋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師及弟子、米拉日巴尊者、觀音佛、無量佛、強巴佛、薩迦五祖等,各尊佛像慈悲智慧,對人間的苦難了然於胸。

逛完大殿,可出門繞大殿一周,此處共有380個轉經鎬,一個緊挨一個。我們邊走邊推動轉經筒,轉動前生、今世、來生……伴隨轉經筒的牆面的佛像彩繪精美細膩,一副綠度母婀娜尊貴,通體翠綠,只有眼睛黑白分明,那雙眼睛裡

有太多內容,情感復雜。

二樓,建有松贊干布的法王殿,供有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大臣祿東贊等塑像,在藏族百姓的心中,藏王及二位公主不僅僅是普通的國王和王後,他們是菩薩轉世而來,教化藏民族的。

站在二樓的平台,可以看到群山環抱中的布達拉宮,輝煌的建築在耀眼的陽光中光茫四射,燦爛無比。遠遠地,布達拉宮緊湊精密,與近觀的宏偉莊嚴截然不同,時間、空間的移動,事物也在轉變嗎?

大昭寺經歷年修整,今朝更為鮮艷明媚,橙色的牆面,五彩的雕梁,朱砂紅的屋頂,金彩閃耀的經輪。大昭寺不僅僅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聖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它還是佛教中關於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這一

密宗義理立體而真實的再現。

從大昭寺出來,穿過八廓街,我們步行去小昭寺。

小昭寺始建於唐代,與大昭寺同期建成,同時開工,同時告竣,同時開光。相傳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了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行至現在的小昭寺位置時,木車陷入沙地中。公主通過歷算,決定把釋迦牟尼佛像安放此處供奉,遂

建小昭寺。這座寺廟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大門朝東,以寄托這位公主對家鄉父母的思念。文成公主為建小昭寺從內地召來精巧工匠,以漢地廟宇為模式,結合藏地建築特點,建成了極為壯觀的重樓疊閣。

因為幾次大火,原來的小昭寺已無影蹤,只有底層神殿是早期的建築,殿內的10根柱子依稀可見吐蕃遺風:上面鏤刻著蓮花,並雕有花草、卷雲以及珠寶、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樓三層,底層分門庭、經堂、佛殿三部分,周圍是轉經

廊道,廊壁上遍繪無量壽佛像。頂層是漢式金瓦,金光閃閃,凌空摩天,拉薩各個方位均能看到,蔚為壯觀。

走進大殿,是寬敞的誦經堂,大經堂可容500名僧眾在內舉行佛事活動。如今,對外開放的部分只有大經堂,我們依次拜佛後,靜靜離開。

小昭寺的游客很少,寺內的院落種植著鮮花綠樹,安靜地生長。從小昭寺出門後,便是八角商業街,一腳邁入熱鬧的市井,我們好像跨進另一個世界。

桑耶寺 青樸寺

西藏的廟宇眾多,而每一座都不盡相同,色拉寺、哲蚌寺清幽脫俗,老僧人至善的笑容,永遠在我的記憶中,陪伴了我十年。這次來西藏,我甚至不敢再去這兩座寺廟,我有點擔心曾經的美好無法再現:燦爛開放的朵朵鮮花、安謐

空靈的佛殿、僧人無比接納的微笑、蒼松翠柏的庭院、安靜整潔的空間……這份回憶,時常散發著藏香般的淡然,是我最甜蜜的、不肯與人分享的美妙。

而山南的寺廟——桑耶寺、青樸寺,享有“西藏第一座寺廟”之譽,則因路途曲折,在人們心中忽遠忽近,甚至漸漸淡忘。此次,讓我的大把時間放在這一段行程上吧。

去林芝的司機達瓦,因為 “檔期”無法與我們同行,他的朋友次當成為了我們的新伙伴。次當,魁梧的身材,滿頭卷發,深眼窩高鼻梁,總是沉默不語,他不像達瓦那樣愛笑,可他依然是值得信賴的朋友。

次當的越野車是新款,相當舒適,四個女生也是夠寬敞,珠珠、小玫、依依坐在後座,我的任務是為司機提神。我喜歡與藏族司機聊天,他們善意、真誠、,有些思想閃爍著智慧之光。

次當熟悉路況,新修的路面相當平整。

上午10:30,抵達桑耶寺。

桑耶寺是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又被稱作:三樣寺。整個建築群完全按照大千世界布局:烏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太陽、月亮兩殿像征宇宙的日、月兩輪;烏策大殿四角的四座銘佛塔分布有四大殿、

八小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環繞寺廟四周的圓形圍牆像征世界外圍的鐵圍山。

此刻,澄空萬裡,桑耶寺在藍天下至純至聖,站在大門外看整體,它的殿頂是三番層疊造型,藏、漢、印一層高過一層,是天外有天?抑或昭告人間殊途同歸?從779年的建殿,至今日的2009年,1230年,這個大千世界正在走向何方



走進大殿,沒有游客,我們跪拜在這裡,安靜地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蓮花生大師的“如我一般”的塑像在桑耶寺內能聽到虔誠的心聲,他擁有一切諸佛的慈悲和智慧。

在二樓,可以分別看到四角的紅、白、綠、黑四塔,以鎮服一切凶神邪魔,佛塔上佛祖的眼睛穿透時光,穿越時空。次當帶我們去轉塔。他在每尊佛前奉上自己的供養,磕頭、誦經,無比專注,他低頭時緊鎖雙眉,抬頭時流露凝重

,他喚醒了我們四個人,在以後的路上,我們緊跟著次當朝拜佛祖。

寺內一角,有七覺士的塑像,其中米拉日巴尊者尤為異類,消瘦異常,他的骨骼清晰可見,一層皮似一件薄衣。與次當談起,我曾經讀過《米拉日巴傳》,他歷經坎坷、艱難、磨難,修道成佛的故事。次當說,米拉日巴尊者是從人

身修成佛的,已了卻一起生死輪回之事,實修苦修,修道正果。

心中默默地為我的一位朋友祈求,他已在西藏出家為僧人,在偏僻高寒的地區修行,祈求他苦修實修,在修行的路上堅持自我的追求,幸福圓滿,獲得通達智慧。

而我們,心靈好像被污穢蒙蔽,在一片混沌中仍無知無覺……

午餐後,我們去青樸寺。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使得深山的空氣格外清新,一段砂石路過後,車子停在青撲山半山腰。雨依然嘩啦啦,五個人在車子裡,坐擁於綠山叢林中,聽車外雨打草叢的沙沙聲響,這種境遇也是享受。很快,

大雨停了,打開車門,溫潤的空氣迎面而來,鼻尖仿佛貼近晶瑩剔透的冰塊,涼爽干淨的空氣沁入心脾,這空氣中仿佛也飄散著仙境的味道。

青樸修行地三面環山,一面正對著雅魯藏布江寬廣的河谷,進山後,可見溪水從山上淌下,推動著水中的兩只彩色轉經筒,悠悠輪回,經幡從山腳掛到山頂,一瀉而上,氣勢傲人,色彩斑斕。青山綠水,也是修行的一員,一千多年

來已羽化成仙,整個青樸修行地區靈氣十足,心曠神怡。

次當指著山梁處說:當年這裡總是有山石滑坡,後來蓮花生大師來此處修行,用法力制止了山石滑坡,從此,這裡就再也沒出現過災難,僧人們也能安心地修行了。順著次當所指,很清晰的可以看到幾道滑坡的痕跡,而神奇的是,

看上去,圓滾的沙石隨時都有可能順山滑滾,可卻定在那裡,安安靜靜的停下來,變了心性。蓮花生大師在藏族人民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青樸修行地的開辟者,曾經與七覺士等高僧大德在青樸隱居修行。

依山而行,眼前的山坡上坐落著一座明黃的佛殿,佛殿不大,一個簡單的經堂也就能容納二三十位比丘尼集體誦經,經堂往裡是一間佛堂,三面牆下供奉著神龕。寺廟裡,女尼們忙碌著,即使出家了,因為是女人,感覺還是不一樣,

青樸修行地在上世紀初或者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是女僧修行地,直至今日。

繼續上山,沿途,看到山石上有巨大的手印鑲在石中,五指分明,好像一只巨人的手掌壓入石中留下,難道,這就是噶舉派所說顯密結合的大手印道?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樣的神奇的確出現在眼前。

山上樹木繁茂,沿路散落著諸多小小的修行室,有的在山洞裡,有的便是木板、樹枝搭建的,相傳,青樸修行地的大山裡曾有108做修行山洞、108座天葬台、108處神泉,其中修行的僧人供奉著佛像,誦經,冥想。次當會給每位修行

者奉上自己的供養,他說:“修行者是受人尊敬的,供養她們就是為自己修功德。在青樸山,那些雖然修行者衣著破舊,但她們能與山上的神、鬼、仙、怪交流,她們有她們的快樂。”在我看來,她們的快樂來自心靈的愉悅,而我們的

快樂呢,或許只有物質的刺激。

登上最高處,已是傍晚6點,山頂的佛殿已大門緊鎖,我們轉殿一周以示尊重。大門上的彩繪繁花似錦。鮮艷明媚,我們坐在門口,對著相機,集體嫣然一笑。

雍布拉康 昌珠寺

晚上住宿在澤當鎮,很小的鎮子,也很安靜。次當為我們推薦的酒店非常棒,三個女人、一個小姑娘在房間裡開心地聊到很晚。

清早,第一個目的地: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座落在山南扎西次日山上,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最早的宮殿。"雍布"意為母鹿,因扎西次日的山勢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為神殿。建這座神殿據說是為了雅礱部落第一代藏王而建,藏王一世贊普原本是天

神之子。

特別喜歡聽西藏的傳說故事,裡面充滿神秘身世的主人公,激發我的無限想像。

從山腳順拾階而上,抬頭可見高高在上的雍布拉康,沿襲西藏風俗的紅白外牆,永遠散發著凝重的味道。雍布拉康是座三層建築,一層的前半部為門廳,面積33平方米,門廳外是一個帶檐的小平台。後半部是佛殿,供有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等的塑像。第二層亦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三面環繞矮牆的平台,後半部是帶天井的回廊。五世達賴喇嘛時在碉樓的頂部加蓋了四角攢尖式金頂。雍布拉康除部分僧房外,還有一間供歷世達賴喇嘛來此禮拜時居住的臥室。

二層的窗旁,一位老僧人坐在榻上忙碌著,榻上滿是護身符、祝福的掛符等,專門為游客准備的。細細的彩色棉線擰成護身符甚是可愛,請了十條回去,送給朋友的孩子們,藏香,請了一些,送給孩子的媽媽們。

雍布拉康周邊麥田青青,農舍點綴在草地上,遠處有群山,天上白雲飄來飄去,一只大白狗趴在地上酣睡,人群的腳步聲沒有影響它的美夢。想起了我的狗寶寶,外出這段時間,它在朋友家一定過得很好,朋友家,還有它的小伙伴

。但我知道,它一定特別思念我,我能想像出回到北京、回到家,它賴在我懷裡撒嬌的樣子,興奮地樣子、快樂的樣子。我有時偷偷在想:狗寶寶比某些人類都聰明,更善良。

從雍布拉康出來,下一站是昌珠寺。

昌珠寺正在修建,房頂上,當地的藏族村民用大木板在拍打房頂,次當說:藏族人建屋,大多用泥和沙,混合後用木板層層拍打,這是為了提高堅固度和密度,你看這地面,也是經過十幾輪的干透後反復拍打,所以,地面亮亮的反

光。我說,我們叫這個為夯築,人工夯要需要好長好長時間呀。次當說,是呀,建殿的時間長,使用的時間也長呀。

昌珠寺這階段只開放了大殿的正廳,可觀賞到昌珠寺的鎮寺之寶——珍珠唐卡,傳說這幅唐卡是文成公主親手制作的,所畫的是堅期木尼額松像(觀世音菩薩憩息圖)。整個唐卡長2米,寬1.2米,共耗珍珠29026顆,鑲嵌鑽石一顆,

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百粒,綠松石185粒,珊瑚1997顆,黃金15.5藏克。我們在這幅珍珠唐卡前唏噓不已,它的珍貴和精致是由一顆向佛的心奉上的,這顆心如珍珠般晶瑩圓潤,永遠閃爍著光芒。

藏王古墓 敏竹林寺

去往藏王古墓群的路上,見不到人,更沒有車,在深山的峽谷中穿行,有點荒原的感覺。

在古代,帝王陵墓風水選址,除了生態、實用功能以外,還是一門藝術,其對環境景觀的組織是十分重視的。遠古,萬物有靈的觀念導致了山川自然崇拜,並逐漸發展成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國家祭典。“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寄

托人們的生活理想,同時在風水的觀念中,還常包含著一種追求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諧的環境思想。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無論哪朝哪代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站在現代文明的今天,遠觀這座墓陵群,雖然有蕭然和蒼涼,但那些靜默的土堆亡墓卻依然述說著公元七世紀的繁華與興盛,它的存在,讓我們聯想到頭帶皇冠,頭頂一尊無量壽佛像,身披半月形彩緞披風,腳蹬翹尖花靴的松贊干

布,和頭戴綠緞繡花冠,冠上飾以黃金寶飾,耳綴金墜,身穿金緞錦袍、綠緞套褂的美麗端莊的文成公主。吐蕃王朝對金銀松石寶器的喜愛,猶見當時王宮貴族的富饒,並不因風沙氣候的制約而成為貧瘠的代名詞。

整個陵墓群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面約10米左右,遠望猶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

而今,我們能夠看到的僅是松贊干布墓上的一座小廟——松贊廟,裡面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供案上成列地擺著21只發亮的聖水銅碗、古老的墨玉油燈和水晶油燈。寺廟的小院裡花草繁茂,兩顆果樹如衛士

般在廟門守候,上面結著重重的果實,有點像蘋果。

院子一角的小房間,也許是守墓人的居所,只是牆上的壁畫實在精美,拍了一張作為紀念,回家後,這張照片卻不見蹤跡。

藏王古墓群與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截然不同,這裡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在地面並不見宏大的殿堂、氣勢龐大的琉璃牌坊、華麗的樓宇,藏王古墓古樸肅靜,威嚴猶存。

去敏竹林寺要路過幾個村莊,一路的田園風光。

敏竹林寺就建在一個村莊裡,到達時,又下起了小雨。莫名其妙的,我的肚子疼得不行,簡直不能動一動,冷汗順著臉頰淌,就在敏竹林寺門口,卻走不進去。

幾個人見我這副模樣,都有些擔心,留下來看著我,派珠珠一個人進去朝拜,此程最遺憾之處便留在了這裡。

好在,等我稍微好些的時候,去敏竹林寺門口請香,這裡有各種藏香,據說,敏竹林寺的藏香名聲遠揚。

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什麼樣的藏香比較好,但是,此刻,在書房裡,我的身邊就放著很多很多的藏香,它們靜靜地散發著氣息,這樣悠悠綿綿的熏香妙曼的充滿了房間。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