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寧夏內接中原,北抵大漠,本應是黃沙漫漫、人煙稀少的地方。孰料上天獨厚這片土地,讓黃河深入茫茫大漠,灌溉出千頃沃土、萬畝良田,灌溉出魚米之鄉、塞上江南。自古說:天下黃河富寧夏。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我們,對這裡充滿無限向往。於是在八月中旬,我們自助游寧夏,去看看這塊神奇的土地,去領略彼處的“江南”。
早上從白雲機場出發,我們的飛機在午後1:00到達銀川上空。當飛機緩緩下降穿過雲層後,一幅壯觀的圖景展現在眼前:遠處,重疊的沙丘像滾滾波濤向天際流淌,黃色的海岸線與天相吻接;近處,格子狀的田野連綿不斷,魚塘星羅棋布。放眼而望就只有藍、黃、綠三色,簡約而自然、壯觀而和諧。飛機再下降時,眼前就只有綠油油的田野了,它們平整得像一塊綠色的地毯。田間的小道和田埂上的防風林在綠色的地毯上分割出整齊的方格子。一條黃色的綢帶纏繞其間。啊,這不就是我們的母親河?正在陶醉和驚嘆之中的我們,不覺飛機已經平穩降落在銀川機場。
我們乘坐機場快線進入銀川市區。雖然城市大都是由鋼筋水泥堆砌而成的,但在其中的細微之處總能感受到這個地方的特色。和廣州相比,銀川的現代化的氣息不是很濃,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車水馬龍,行人的裝扮很樸素。市中心的馬路不是很寬闊,只有四車道,但路兩旁的樹木卻相當茂盛,綠蔭完全遮蓋了馬路,因此在中午也沒有在廣州的那種熱辣辣的感覺。
而最具特色的則是那些點綴在城市之間的高大古樸的城樓和充滿伊斯蘭文化風情的廣場了。
銀川古時候是西夏王朝的都城,那時的老城牆已蕩然無存,幸而這留下來的幾座古城樓依然聯系著過去與今天。其代表為有著“小天安門”之稱的南薰門。南薰門為銀川古城六大城門之一,是至今保存下來的唯一最完整的城門樓,相傳為1020年西夏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遷至懷遠,大起宮室,擴建城池時建造的。遙望南薰門,我感到有著歷史的蒼涼與厚重。
銀川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因其地處交通東西方的主干道上而有著多元的文化。其中瑰麗獨特的伊斯蘭文化在這裡孕育了濃郁的的穆斯林風情。新月廣場便是伊斯蘭文化風情的美麗展現。白色的廊柱、三角形拱門、精美的裝飾花紋等元素構成了典雅的伊斯蘭文化長廊。長廊外那鑲嵌在黃河浪花底座上的銅湯瓶,似乎要為到來的我們倒上一碗濃湯,讓我們細細品嘗。廣場的一側是獨特的中阿合璧式的清真寺建築。伊斯蘭建築獨特的白色的牆壁和黛綠的圓屋頂使我心中對它又多增幾分神秘感。
當天下午,我們打車來到海寶塔寺游覽。之前我們得知,登上54米高的海寶塔寺可以眺望黃河和賀蘭山,並一覽銀川市的全貌。到了那裡才知道由於塔年代久遠,中間木梯不堅固,故不能登塔。雖如此,但海寶塔蒼涼古樸的外觀仍是值得一看。它通體以青磚建築,高九層,每一層都有12個門洞,而且方正處都棱角分明,圓弧處均平滑流暢,確實是眾多古塔中的奇作。
從海寶塔寺出來時太陽已偏西,我們回到了市中心。一路上我們找了很多飯店,大都是吃火鍋而沒有點菜的。我們最終還是在酒店的自助火鍋餐廳坐下,決定學著當地人吃一頓火鍋。現在沒到7:00,餐廳裡面基本上是座無虛席,許多人一落座後就迫不及待地去搶上三盤涮羊肉,然後大飽一餐。在8月份的炎炎夏天吃自助火鍋和涮羊肉?這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我們也是到第二天才弄明白——因為寧夏地處中國內陸,大陸性氣候使這裡的空氣十分干燥,即使你保持不活動、不說話的靜狀態,過不了一刻鐘你就會感到口干舌燥。除了大量喝水之外,吃羊肉則能調動體內的水分上升,滋潤口舌,故能緩解口渴。所以這裡的人一年四季吃羊肉是平常得不過的事。我想這就是俗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最好詮釋了。
貳
第二天一早,我們在酒店外包了一輛出租車,讓司機送我們去游覽銀川周邊的景點——西夏王陵、拜寺口雙塔、賀蘭山岩畫和鎮北堡西部影城。談妥價錢後我們便上路了。車很快出了市區駛上了高速。和第一天在飛機上俯瞰相比,這裡又有另一番別致的景觀:遠處是呈灰黑色的賀蘭山,山上草木不生,猶如刀削斧砍而成。然而自山腳下卻突然湧出一排綠色的波浪,翻滾洶湧地衝到我們車前。細看,那些竟是差不多有一個人高的向日葵。可能因為葵瓜子成熟了,沉甸甸地使花盤只能微微抬起頭,半隱在綠葉間。再有就是長得挺拔的玉米,像是穿著綠衣裳,戴著小黃帽的舞者在歡快起舞。長得喜人的農作物證實了寧夏“塞上江南”的美譽。
車一轉彎,四個漆金大字赫然入目——用西夏文字書寫的“西夏王陵”。入景區後先坐電瓶車,經過神道來到西夏博物館。這裡主要介紹西夏王朝的政治、經濟以及王陵的構造和出土文物。記得以前我們初中的歷史課在講西夏這個時期的歷史時偏重講位於南方的宋朝,我對西夏歷史是知之甚少。恰好從博物館這裡,我填補了這片知識空白——
公元1038年,李元昊創建了以黨項族為主體的西夏王朝,建都興慶府(今銀川)。
黨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生活在今天青海東南部的黃河曲一帶。自唐末,經五代到北宋一直統轄著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元昊祖父)和李德明(元昊父)兩代人的慘淡經營和艱苦奮鬥,黨項族向西開拓了大片土地,控制了河西走廊,把握了東西交通要道,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031年,李元昊繼李德明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隨後,李元昊實行變發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准備建國稱帝。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的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南接蕭關,北抵大漠,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受宋朝官僚制度的影響,西夏的中央行政機構同樣設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等。
黨項族本以經營畜牧業和狩獵為生,後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西夏建國後,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帶動了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發展,國勢鼎盛一時。
公元1227年,盛極而衰的西夏最終抵擋不住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兵的強悍進攻而最終覆滅。根據成吉思汗臨終遺囑,蒙古軍占領西夏後大肆屠殺,黨項人被滅族。
西夏前後共有12個帝王,除3個在戰場上馬革裹屍外,其余的9個都修建了自己的陵墓。李元昊葬在今天的三號陵中。
接下來我們去參觀藝術館。這裡以一個個立體的場景講述了西夏王朝的興衰故事和展現了勤勞勇敢的黨項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這裡塑造的人像生動逼真,我們一邊看場景,一邊聽解說,是一次難得的藝術享受。
最後,我們步行前往三號陵,一路上林木茂盛。不過走不多遠,樹木沒有了,露出一大片開闊的沙石地。兩個巨大的土墩告訴我們前面就是陵園。陵園被黃色的土牆環繞,曾經的紅牆綠瓦、寶石琉璃早被戰爭的煙火吞噬,只殘存著斷壁殘垣。陵墓也只是剩下一個土包子了,雖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卻仍巍峨挺拔,彰顯著當年王朝的繁榮強盛,訴說著王朝光輝的歷史,證明著王朝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顯赫地位。
我們接下來去拜寺口雙塔。原來拜寺口雙塔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年兵荒馬亂,山泉枯竭,民不聊生。有一天晚上,在紫石山前拜寺廟裡的老和尚依稀聽到有人在半空中說話:“此地不可久留”。老和尚出廟觀看,只見拜寺廟東西兩側各約50來步遠的地方不知何處飛來了兩座亭亭玉立的佛塔。老和尚心想,天長日久難耐孤寂,只有鐘聲為伴,若有這兩座塔相陪那該多好!決不能讓它們再飛走。於是他心生一計,點著一把火燒傷了東邊一塔,西邊一塔也就留下來了。因而得名“飛來的”拜寺雙塔。此後這裡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拜寺口雙塔東西相對,背靠賀蘭山東麓,如同兩個孿生姊妹守衛在山口兩旁。以賀蘭山為背景,拜寺口雙塔顯得莊嚴肅穆。
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有《拜寺口》詩贊雙塔:
風前臨眺豁吟眸,
萬馬騰驤勢轉悠。
戈甲氣銷山色在,
綺羅人去輦痕留。
文殊有殿存遺址,
拜寺無僧話舊游。
紫塞正憐同罨畫,
可堪回首暮雲稠。
離開雙塔,下一站就是賀蘭山岩畫。未看賀蘭山岩畫,它在我們的心目中不過是些刻在石壁上的圖案,說得好聽是原始先民的生活寫照,說得不好聽是頑皮小孩的塗鴉。但去到那裡才感嘆此行不虛。
首先,承載這些岩畫的賀蘭山本身就具有獨特的魅力。它跟許多其它的山不同,它是石頭山,上面草木都極難生長。因此能在這石頭上落腳的頑強草木不會大片覆蓋山石,而是一簇簇地生長。在山腳下抬頭仰望,你能清楚地看到突兀嶙峋的怪石和搖搖欲墜的懸石。險峻的山勢讓你心生畏懼,不敢多停留一步。
其次讓你難以想像的是在這石頭裡竟會垂下一段潔白的尺練。水流順山勢而下,形成溪流,千百年來在高山之間衝出了一條寬闊的河道。我蹲在溪邊掬一手溪水,竟如冰一樣寒冷,潑在臉上馬上祛走了連日的暑氣,頓覺神清氣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堆砌了崢嶸剛強的山外,也不忘伴之以恬靜溫柔的溪水啊。
更讓人興奮的是,在不經意地抬頭時,你會發現在峻峭的山上會出現幾只岩羊。有時穿行在草木間,有時在山石上蹦跳自如,有時駐足痴痴地與你對視,有時伙伴之間嬉戲玩耍。可愛的精靈在這片快樂的天地裡無憂無慮地生活。
最後就該說說這裡的主角——岩畫了。這裡的岩畫記錄的是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交媾等場景,還有羊、牛、馬、駝、虎、豹等動物圖案,大都是比較寫實的。它們反映了先民們的生殖崇拜,自然崇拜,神崇拜,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太陽神。岩畫都刻在沿路的山石上,我們看到的有狩獵圖、男女人面像、鹿群等。看著這些古老的岩畫穿越了歷史,在寧靜的山谷中等待我們的到來,與我們見面,我們不禁心生感激,發起思古悠情。
最後一站,我們到達鎮北堡西部影城。鎮北堡是兩座立在一片空曠荒野上的古代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御賀蘭山以北各族入侵而設置的駐軍要塞。著名作家張賢亮看中了這兩座古樸蒼涼的古堡,把它們改造成影視城,賦予了古老鎮北堡鮮活的生命力。這裡拍出了近百部影片,這裡走出了近百個電影明星。
我們先進清城,這裡面的每一處拍攝場地無不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我們在戲台上大擺pose,在告子亭前拉黃包車,穿過金光閃閃的銅鏡長廊,在科考場裝模作樣地考試,在土坯房中做飯、飲酒,在場院裡推獨輪車、打水、烤玉米……盡情感受古代人民的生活,享受古時生活的樂趣。
出了清城,從一大片向日葵地邊走過,再過刀客橋,便是明城。一入門便看見一塊大照壁,上書“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好豪邁的語氣。的確,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本身就是拿來拍電影的好材料,中國古代西部民間原始粗獷的生活和民俗風情本身就極具吸引力。《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大話西游》、《龍門客棧》、《關中刀客》、《黃河絕戀》中的凄清冷月、漫漫黃沙、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鏡頭早已深深印在老一輩人的腦海裡了。
之前看過《越光寶盒》的朋友定清除記得趙雲懷抱中的少主阿鬥在街市上尿退曹兵的搞笑場景。而現在我們就站在當時拍那個場景的街上。這是一條典型的古代北方小城鎮的街市,黃土路兩邊攤位林立,商鋪雲集——米鋪、布鋪、肉鋪、茶葉鋪,賣刀具的、賣弓弩的、賣工藝品的、賣瓜果禽肉的,茶樓酒肆,寫字打卦,林林總總,一派繁華。走在這條街上,仿佛穿越時光隧道,回到消逝的過去,尋找民族的回憶。
走出長阪坡街道,就完全是看荒涼的地方了。站在月亮門前,當時的感覺就是:首先荒野中吹來帶著沙子的勁風,空氣中彌漫著黃土的氣息,然後感到全身似乎在接受這種粗獷古樸氛圍的洗禮,洗去城市的現代化氣味,最後心胸變得特別開朗,整個人返璞歸真!
總之,老人在這裡可以勾起塵封多年的回憶,小孩在這裡可以領略古人的生活,城裡人在這裡可以蕩滌身心。
兩座古城,民族文化在這裡熠熠生輝;百部影片,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
三
昨兒跑了四個景點,雖大飽眼福,也挺辛苦的。於是今天我們選擇去離銀川較近的沙湖。
沙湖真是一個奇特的地方。因為在一片荒蕪干涸的沙漠中藏著一片廣闊青綠的水域,就如同你在一個窮困潦倒的人身上找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翡翠,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更奇特的是面積為22.42平方千米的沙湖水面卻並不空蕩——湖面上或成排或成片或零星地生長著翠綠的蘆葦,蘆葦尖上的蘆花已經黃了。那成排的蘆葦整齊地排成一線,形成一堵密不透風的綠牆;那成片的蘆葦一圈圈地圍繞,形成一塊綠島,不知名的鳥兒在島上撲騰著翅膀,時隱時現;那零星的蘆葦一簇簇地露出水面,就好像開在水面的綠焰火。青綠的湖水倒映著碧綠的蘆葦,這是一個美麗的綠色世界。
游船穿過綠色的世界,便進入了一片黃色的天地。前面是一個很高的沙丘。我們踩著別人的腳印往沙丘上走。中午的艷陽和灼熱的空氣絲毫不減我們和沙子親近的興奮之情。我忍不住俯身抓了一把沙子,跟我今年初去海南亞龍灣所摸過的沙子一樣,細膩而潔白,熱乎乎的,感覺很好。
登上了沙丘頂,在這一邊我第一次看到了沙漠。寬廣、荒蕪是沙漠給我真實的第一印像。在這難得的時刻,我們留下了第一張以沙漠為背景的合影。
在沙丘上可以玩滑沙,即乘坐滑板從高高的沙山頂自然下滑。當時我買了票,工作人員讓我坐在滑沙板上,兩手撐在板壁上,雙腳蹬住前沿,身體微向前傾,然後從我身後一推,我便衝下了沙丘。剛開始速度比較慢,不料越往下速度越快。我感到心都懸了,耳邊只有呼呼的風聲,眼前只有漫漫黃沙,滑板又不能減速,真有點身處險境卻難以脫身的無助感覺。不過,一陣子的驚恐之後我已經到達了坡底。有驚無險,心情倍爽!
沙子除了能帶給我樂趣外,在經過加工和精雕細琢後,就成了帶給我藝術享受的沙雕。在國際沙雕園裡,千古一帝秦始皇、上海世博會、賀蘭山岩畫等一系列沙雕,精巧細膩、生動活潑,可謂巧奪天工。
沙、葦、湖在沙湖奏響了和諧的交響曲!
肆
集西北之雄奇與江南之秀美的沙坡頭是寧夏旅游的必到之處。
在沙坡頭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乘坐羊皮筏在黃河上漂流。羊皮筏可是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新鮮——這是一種古老的水上運載工具,由14個囫圇羊皮(當地叫“渾脫”)並排繃在木杆架下面做成的小木筏。“渾脫”的制法是將羊殺死以後從屁股上開口,掏出內髒,然後從開口處按自後而前直到頭部像脫衣裳一樣把囫圇羊皮剝下來,割去頭蹄,扎好開口,灌入鹽水和香油,待熟制、發酵並有油浸出時再加以鞣制,注入新的油液,扎口充氣,就成了渾圓氣鼓的“渾脫”。“渾脫”上面用繩索與經緯交織的木架相繃,這樣就做成了羊皮筏。羊皮筏很輕,浮力極好,筏工只用一只小小的木槳就能撥得它在水裡轉動。若是順水而下,就如在箭上。
現在,我們坐上羊皮筏出港了。今天風有點大,黃河水微微起著波瀾,筏子也隨著水流輕輕搖晃。一輩子和黃河打交道的老筏工輕輕搖著木槳把著方向,輕車熟路,愜意非常。水面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白光,我便向別處看去。看南岸,是黑褐色的山巒。山河相依,雖不是青山綠水,卻又別有一番情調。看北岸,是一個很高的沙山,上面的游人和駝鈴都成了一個個小黑點了。沙河相印,不用說也是相當壯觀的。
下了筏子之後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去騎駱駝。駱駝是很溫順的動物。我們去到駝場的這會兒,它們正伏在沙上悠閑地沐浴著陽光。它們也不怕生,我往它背上一跨它也毫不在意。等湊齊6個人之後,領駝隊的牽起了栓第一只駱駝的繩子,第一只駱駝就站起了身,然後第二只、第三只……非常有秩序地站起來。到我騎的那只時,它不慌不忙地先扶起右邊的腿,然後再站直左邊的腿,卻害得我在上面左搖右晃地差點掉下來。然後馱隊就上路了。6只駱駝沿著沙路往上走。它們的腳掌非常寬大,踏出去的每一步都穩穩當當的,不像我們在沙上走的時候走一步退半步,真不愧被稱為“沙漠之舟”。
本次旅行最難忘的經歷當屬玩黃河飛索。號稱“天下黃河第一索”的索道全長820米,高低落差54米,往返飛越黃河兩次,是勇敢者的項目。我不是勇敢者,當我作為旁觀者從沙坡頂向下看這條索道和正在上面滑索的游客時,那是看在眼裡,寒在心裡。本想著不去玩的,但又不甘心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經過3分鐘的思想鬥爭,還是強烈的好奇心最終戰勝了一時的恐懼。於是我充滿自信地去到滑索的起點。工作人員幫我系上安全帶,把安全帶的一端掛在兩個滑輪之間的鐵杆上,把滑輪架在兩根鐵索上,然後打開跳台的門。我一往下看就感到有點受不住,好高啊!可容不得我再多想什麼,更容不得我退縮,我就被人從後一推就下去了。我都不清楚我以多大的速度往下滑,只覺今天原不是很大的風現在從我兩頰猛力刮過。胸口覺得壓力很大,倒沒有離心的感覺。一會兒,我覺得速度慢下來了,我聽到滑輪和鐵索之間金屬摩擦的聲音已經蓋過了剛才的風聲。再往下一看,黃色的河水就在我身下流過,一艘快艇在我身下疾馳。而我就在黃河的上空。方才的恐懼一揮而去,現在的我只有激動和自豪——激動的是我正在飛躍黃河,自豪的是黃河見證了我挑戰她的勇氣!
快意於黃河飛索後,我們靜下心來欣賞南區的美麗風光。站在王維觀景台,站在沙山之巔,天下黃河第一彎盡收眼底。我感嘆:奔騰不息的黃河翻越崇山峻嶺,橫跨戈壁荒漠,進入寧夏,在這裡展示她的身姿——繞了一個優美的月牙彎。站在巍巍沙巔,望著奔騰黃河,怎能不大抒豪情?王維詩人在這裡筆蘸濃墨,揮灑而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園”!
來沙坡頭要看真正的沙漠——騰格裡沙漠。在北區,我們可以站在沙漠的邊緣去領略沙漠的雄渾與壯美。在這裡,才知道沙漠是會變戲法的。在一分鐘前看一座沙丘是一個形狀,一分鐘過後,就變了一個形狀。在這裡,才知道沙漠的浩瀚。登高而望,沙丘起而沙谷伏,一高一低地奔騰翻滾到蔚藍的天空。我們就如駕一葉扁舟,在廣袤的沙海中隨波逐流。在這裡,才知道人類的渺小。人就像大漠中的一粒沙子,滄海一粟。人無論形體、聲音還是力量與沙漠都是相形見絀。因此,靜靜站在大漠前,我們可以收起狂熱和驕傲,尋回內心本質的寧靜和理性。
伍
5天的旅程結束了,真舍不得寧夏熱情如火的太陽,舍不得銀川寬廣富饒的土地,更舍不得滾滾東流的黃河水,舍不得漫漫無際的騰格裡大漠!美麗的寧夏,我們還會再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