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敦煌,前往西安,想繼續咂巴點“唐”味兒,於是就有了西安乾陵之行。關於乾陵,有太多的深淺廣細不一的文章。而我,只就個人感受做個筆記。
這個古時的安葬啊,有陵、墓、墳之說,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墳”,皇帝用“陵”,那麼,墓呢,居於此之間。乾陵安葬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是絕無僅有的二位皇帝同葬的陵寢。而且,目前看來,從來沒有遭受盜墓。無論是這些歷史紀錄,還是乾陵的建造氣勢,都值得人去那裡站一站看一看,什麼是大唐氣勢,什麼是無字的豐碑。(下附武則天無字碑頂部照片)

乾陵有陪葬墓17個。永泰公主墓是其中之一。此行對我最有影響的是永泰公主墓和在其附近的胡俑展(下附照片:騎馬女胡俑)。本來似乎也知道,唐朝有很多胡人在長安工作,但從來沒有意識到“在唐代,胡人客居長安的人數達十萬之多,占長安人口的10%以上”。
本來似乎也知道,大漢民族具有強大的包容和同化能力,在過去的幾千年歷史中,大漢民族在不知不覺中,同化了很多少數民族。說這話的時候,我們大多以漢族自居,可是,稍等一下,仔細想想,我們身上的血就一定是100%純粹的漢族嗎?
面對胡俑展中一個個笑容可掬的胡俑,油然而升:其實他們也是我們的祖先!

(摘)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17歲去世後被安葬在乾陵這裡作為陪葬,是乾陵十七個陪葬墓之一,是建國以來發掘的最大一座唐代女性墓葬。墓碑上描寫她因為生孩子難產而死,但從其他史料考證,這個孫女是被武則天處死的(而且可能是被杖殺而死),因為她私下裡參與議論武後。
在五月中旬的一個中午的大太陽下,沿著地道往下走,走進永泰公主墓,陽光不見了,一切聲音也不見了,只聽得見我們兩個人的腳步聲,沒走幾步就覺得背上寒氣難耐,這可是走入墓室啊,走入女人的墓室,冤死慘死的年輕女人墓室,越想越糝得慌,不敢往前走了!回頭看看,不知何時才會再有人來呢,那就返回放棄吧?
還是堅持一下,進去看了壁畫就出來?聽說裡面的壁畫很美,(摘)宮女圖異常精美,是唐墓壁畫中的傑作,國之瑰寶。無論是構圖設計,還是形像塑造、勾線敷彩,均能代表唐代人物畫的高度水平。畫中這群風華正茂的女子,以其特有的風采,閃現著永恆的藝術魅力。
其實,裡面的壁畫已經是復制品了,真品存放在陝西省博物館內,據說,提前預約的話,可以在每周一、三、五看到博物館的館藏唐朝壁畫,包括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畫。但是,在墓裡實景看壁畫,與在博物館看,大約心情不一樣,感受也不同吧。我們背負沉沉的寒氣,匆匆進入墓室深處,看到了墓室壁上的壁畫,艷麗的宮女畫,好美! (下圖:永泰公主墓室內宮女壁畫局部,拍自印刷品圖像)

不知是因為敦煌,還是由來已久,此行對唐朝壁畫饒有興致。如果說敦煌有代表著唐代民間藝術的作品,那麼,乾陵陪葬墓中的壁畫就是唐代皇家藝術的代表作。以下是乾陵陪葬墓章懷太子墓中的壁畫,著名的《禮賓圖》(拍自印刷品),前三位為唐朝官員,後三位為外來賓客。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面容表情和姿勢,唐人雍容優雅,來賓謹慎忐忑,很有趣啊!

下面還是章懷太子墓中的壁畫,著名的《觀鳥捕蟬圖》局部,其中一位女孩著男裝。

觀看乾陵陪葬墓的壁畫,很羨慕畫中人們的面部表情、儀態和氣質,相比於現代人,似乎唐代人顯得更加優雅和從容,他們似乎過的是更加講究和精致的日子,而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不管有錢沒錢,不管有權沒權,不管有時間沒時間,不管有文化沒文化,很多人,仿佛過得很擰把,以至於面部表情、儀態和氣質,難掩那份擰把。我怎樣才能不擰把?
2010年7月於上海
附注:《咂巴“唐”味兒》系列
相冊:《咂巴“唐”味兒》http://photo.***/hellowf2
咂巴“唐”味兒 (敦煌)
咂巴“唐”味兒(敦煌 人們)
咂巴“唐”味兒(武則天 唐墓壁畫)
咂巴“唐”味兒(西安 唐玄奘)
咂巴“唐”味兒 (唐大都-西安的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