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之樂 ***在普什卡的第一頓早餐是在房前草坪上用的,坐在白色的沙灘椅上喝茶,看透過樹叢的光斑在草地上跳躍,有點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一只巨大的德國牧羊犬不知從什麼地方跑了過來,身前身後轉來轉去。扔了根火腿腸給它,聞了聞居然不吃,再塞給它,還是不吃,突然想起來,在這個地方連雞蛋都是禁止的,想必這狗也是吃素的。趕緊將火腿腸踢入灌木叢中,剛好在廚師上早餐之前。千幸萬幸,沒有被發現,廚師是穆斯林!
花園另一頭種著一大片花,奶白色的花朵碩大無比,走近看卻是花椰菜,半天想不明白為這到底是花園還是菜園,問飯店主人的兒子,他說是用來做咖哩花菜的花椰菜,“那菜可真好吃”一副垂涎欲滴的樣子。飯店主人的兒子十三四歲,看上去很老成持重,成天坐在櫃台後的高椅上打理生意,到是店主人成天帶著傑克--那只德國牧羊犬--到處亂逛,悠悠閑閑不知道誰是父,誰是子。老成少年有語言天才,一口希伯來語讓以色列人五體投地。當我入住時,他先用日語打招呼,然後著韓語,最後緊接著廣東話後的普通話,叫我目瞪口呆。好在他只會一句,否則我可真是無地自容,當時到印度已經三四天了,我卻只會三四句印地語,而這從來沒出過拉賈斯坦邦的少年卻能說好幾種語言。
雖說是環湖而建,普什卡鎮的中心卻在北面,就是那條通向梵天廟的街,街兩邊店鋪鱗次櫛比,從女子點額的朱砂到祭神的鮮花,從或真或假的古董到二手的英文小說,應有盡有。在普什卡的兩天裡,我不知從這條街上走過多少次。盡管穿著紗麗,但短發和東方臉暴露出我的游客身份,第一次走過時,幾乎所有的店主異口同聲地用日語打招呼。當我告訴他們我是中國人時,居然一片寂靜,每個人都瞪大了本來就很大的眼睛。可當我再次走過時,街上一片“NAMASTE(印地語:你好),中國公主”。沒過多久,小鎮上所有的人都稱我作“中國公主”,真不知他們是如何發現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皇家身份的。
印度習俗,除了寡婦,女子眉心一定要點朱砂。小鎮上有很多賣脂粉的店鋪,朱砂其實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有寶藍色,艷紫色,純黃色和金銀色的粉末,或裝在大瓶小瓶裡,或放在案板上,高高的一堆堆,絢麗如彩虹。傳統的方式只是用水調合朱砂,手指蘸著在額上點個紅點就行了。可愛俏的女子眉心卻是萬紫千紅,圖案顏色配著各自的紗麗,別有一種風情。總穿紗麗的我買了一套小小的模子,鋁制,有花形,有魚形還有濕婆手中的三叉戟形,蘸上色粉,印在眉心便是一朵花,一條魚或一個三叉戟。只是忘性大,往往上了街才被某個店主發現未點朱砂。於是接過一粒可以粘貼的朱砂痣,我只好當街對鏡貼花黃,然後在一街目光下飄然而去,身後傳來店主的祝福:“一天快樂,中國公主”。
晚上閑逛進一家銀飾店,小小的單間門臉,卻也琳琅滿目。小個子主人笑著迎出來,搬凳奉茶的不像做生意,到像是招待客人。一向不喜歡逛商店,總嫌人多吵鬧。誰知到了印度卻全然改了性,先是在齋浦(JAIPUR)一氣買了三套紗麗,現在又居然坐在銀飾店裡挑起了首飾。一樣一樣擺上矮矮的櫃台來,手鐲,腳鐲,耳環,項鏈甚至腰帶,都是暗暗的色調,沉沉的份量,而手工卻是極精細。最喜歡一條項鏈,菱形小環串起一個個水滴狀花飾,有種古樸的典雅。難怪店主人自豪:“黃金首飾的設計是歐洲的最好,銀飾卻非我們印度莫屬。”店主人雇了兩個銀匠,鋪裡的首飾全是他們的手工。小店生意不錯,心滿意足寫滿了店主人的臉。
當一家印度人走進店裡時,我正一邊喝茶,一邊試著拉賈斯坦風格的腳鐲。妻子走到我面前,說了一大堆印地語,店主人翻譯說他們想和我合影。於是全家福裡,有了穿紗麗的中國女子的笑容。興高采烈地抱著一堆銀飾回住處,已經是兩小時以後的事,路上居然忍不住撕開包裝,自己的東西偷看兩眼也是好的。有白衣苦行僧經過,手中藜杖如權杖,長發盤在頭上如王冠。讓我突然有點慚愧,也算在聖城熏陶了兩天,怎的還是如此的看重身外之物?再一轉念,誰說世俗之樂就一定不如悟道解脫的喜悅呢?
圖:聖城普什卡
<色彩印度>之一:梵天的黃昏(梵天神廟,苦行僧的世界,世俗之樂,聖湖日落,普什卡旅行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