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時間去蘇州金雞湖一游,背靠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
游得盡興晚上不免飢腸轆轆,在湖畔景點李公堤上放眼望去,盡是德月樓,小小德月樓的招牌,好似巴城滿眼的大閘蟹,南翔隨處的小籠包。料想這等商業氣息,怎可孕育出那綿延不絕的美味,所以為了口腹之美,堅決斷了草草料料的念頭,爬上車子向姑蘇城進發。
車行十公裡左右就到了蘇州平江區,蘇州也是常來了,熟門熟路就轉到太監巷內,此地當然是酒肆林立,游人如織。本想去正宗得月樓,可是招牌實在太響亮,門口的食客早已排成長龍了。轉頭望見另一古色古香的建築坐落在街頭轉角處,配著三字招牌,挺有姑蘇韻味的,那正是同樣赫赫有名的松鶴樓。心頭一陣喜悅,想想來蘇州好多回,還沒嘗過松鶴樓的手藝,就邁開步子直奔那走去了。
“松鶴樓”,外部仿古,內部裝修還算高檔,但是進門一看還是要等位子,其實這裡等位的食客和得月樓不同,篤定坐在裡面呢。不過還算好,翻台速度挺快,一會輪到我們了。
一口氣點了松鼠鱖魚,櫻桃肉,響油鱔糊,母油醬鴨,筍絲蚌肉。
櫻桃肉:肉燜的酥爛無比,筷子輕輕一夾就開了,香滑肥嫩。菜色非常好看,這菜名取櫻桃之色的形似而得名,當然並非用真正的櫻桃烹調出來的菜肴。櫻桃肉是蘇州傳統名菜之一,在清乾隆時已有櫻桃肉這道菜了,據《御香縹緲錄》記載連慈禧太後也喜食。
響油鱔糊:顧名思義,油是現場淋上去的,這點還有點看頭,鱔糊也沒有腥味,入夏時節,鱔魚鮮嫩肥美,應時的“響油鱔糊”膾炙人口。
母油整鴨:為蘇州傳統名菜,原為新聚豐菜館名廚師張桂復老師傅所創
筍絲蚌肉:櫻桃肉,響油鱔糊都是香甜油膩的,來幾口筍絲清新可口,蚌殼也在一邊
松鼠鱖魚,壓軸菜,不免慚愧這菜太有名,一上來直接動筷傷了造型,不好拍照了。其實現在鱖魚已經沒了,而是桂魚,外焦有點木麩麩的感覺,內裡雪白粉嫩,濃汁酸甜可口,因為上海人吃慣甜的,感覺還不夠甜。
蘇州評彈中還有一段乾隆大鬧松鶴樓的書呢。但相傳最多的是: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時,曾化名高天賜,隨身帶二名保鏢,青衣小帽,信步走進了松鶴樓,見神台上歡蹦亂跳的“元寶魚”(祭品鯉魚),煞是好看,便要捉來食用。可是在當時此魚屬敬神“祭品”,卻又懾於“聖命”難卻,堂官便與廚師商量,想出一“計”:取魚頭似鼠,松鶴樓首字有“松”之意,將魚烹制成松鼠形(後改鱖魚),以避宰殺“神魚”之罪。乾隆食後,贊揚不已。從此,松鶴樓的“松鼠魚”就聞名於世了。這些趣事兒經誇張渲染,成了蘇州婦孺皆知、娓娓動聽的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