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年,我沒有寫下過只言片語,只因我以為,在經歷了那麼多百轉千回之後,我的生活終於走上了正軌
是的,我以為,甚至是深信不疑
多少年來,我始終抱著懷疑一切、批判一切的眼光,冷眼旁觀世間萬物,理性而犀利、冷靜而透徹
我不斷地旅行和學習,並不是為了追求什麼,而是覺得,那才是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路上
但是這一年來,我停下了腳步
我曾夢想在昆明、麗江、成都、騰衝、甚至拉薩這些我所喜歡的地方安家,而這一次,我也以為,終於找到了能停留的地方,而且能一直停留下去
是的,我以為,幾乎是毫無疑問
長久以來,我始終抱持著自我檢討、自我反省的態度,人前,我可以裝瘋賣傻,人後,我冷笑世間芸芸可笑之人
我寫下了數以百萬計的文字,卻不為了任何目的,實際上,我確實也沒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只是覺得,只有當舉起相機攝下一幅幅美艷不可方物的照片時、當寫下這些凝結著自己的思考的殘章斷句時,生命才是有意義的
我總是把這種生活方式看做一種修行,人世間有太多是是非非,我以為經過這些修行,自己就能坦然面對
是的,我以為,那麼的自信滿滿
以往的歷次出行,我總是帶著一堆的問題,裝滿那只50L的背包,滿世界去尋找答案;但無論找得到答案與否,結局總是豁然開朗
但是這一次,我沒有帶任何的問題出門,因為我以為,已經沒有了任何問題,只需要去留下一點回憶,足矣
是的,我以為,然而,以為往往是誤會的代名詞,留給你的,不止是一堆問題,更是一堆迷惘
很小的時候,我的夢想是像超人那樣拯救世界,這是但凡男孩子都有的英雄情結;長大以後,我試圖把身邊的人引上正途,希望他們不要在這花花世界迷失了自己
我太天真了,人性的偏執、愚蠢和自私,豈是我一個人能對抗得了的?
你會發現,如果你要救一個人,就必須和一群人拔河,最後的結局,只能是把自己給搭進去
就算是蜘蛛俠、蝙蝠俠,當人們需要他們,就捧他上天、頂禮膜拜,不需要了,就像香煙屁股那樣踩上一腳還要捻上幾下
我發現自己救不了任何人,甚至是那些必須去救的人,這是否是人世間最悲哀的事?
更悲哀的是,他們只是把你,當成一個推卸責任的對像、當成一個提包的跟班,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大到自斷經脈般修建大壩、電站,小到肆意破壞來之不易的感情,人們總是習慣了去摧殘美好的事物,總是習慣了去傷害真心對你好的人,並確信不會受到懲罰,就算有懲罰,也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就算會降臨到自己頭上,那也是以後的事,先圖眼前的痛快再說
我們口口聲聲把相互珍惜二字掛在嘴邊,隨即卻又拋諸腦後,放任自己的自私、任性、不負責任
自始至終,人們都只在做兩件事——自掘墳墓,然後重蹈覆轍
可笑的是,當你想去勸他或她別這樣時,他或她,會振振有詞地說,人家都在掘啊,所以我也就掘了,你不懂怎麼掘就別插嘴
............
我累了,從來沒有感覺這麼累過,用我父親的話說,像是十天十夜沒睡過覺似的,疲憊得有些狼狽
我不禁疑問,如果是回歸了正軌、如果是找到了停留之所,為什麼還如此疲憊?
我累了,不想再過問、再解釋、再拯救、再苦口婆心,如果他人對這一切都不屑一顧,那我再多的努力又有什麼意義?
我的回憶幾乎都被痛苦和悲傷所充斥,我不想再給自己留下任何殘酷的回憶,因為那會如同撕裂傷疤那樣,令人痛徹心扉
樹欲靜而風不止,如果風依舊不止,如果我覺得不安,我會選擇離開
不過,我依然想先把這篇游記寫完,再好好考慮,今後該何去何從,該走哪條路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三十難立,我沒有立下什麼功名、甚至連值得一提的成績都沒有,青春卻盡歸塵土
八千裡路,唯一算是有意義的事,是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灑下的些許微不足道的足跡
如果說,在路上,是旅行帶給我的人生基調,那麼,內心的平靜,就是以後的日子我所期望的生活狀態
平靜地在路上——是的,這就是我的方向,無論走的是哪條路
——於2010年8月2日夜,是為序
生命如歌
出發的前一天,在與同僚談及這次旅行時,同僚打趣地說,對於我而言,明天的現時可以用三首歌來形容
——《離開地球表面》,《三萬英尺》,《青藏高原》
我頓時開懷大笑,生命果真如歌,卻又總不如歌聲那麼詩情畫意;這三首歌我雖然都會唱,卻也和你一樣無法預知下一個明天
經典的歌曲總不免伴隨著悲傷憂郁的影子,如果說生命如歌,是否也預示著,幸福快樂往往轉瞬即逝,只有如青藏高原般的悲壯和蒼涼,才是生命永恆的主題
----------------------------------------------------------------------------------------------------------------------
二十大關
西寧,甚至於有很多人只聞其名、不知其所以然,講不出是在哪裡、或者在哪個省
兒時有一段記憶特別深刻,就是在看中央氣像台天氣預報時,總是聽見“西寧,晴”——很是押韻,不是麼?
若干年後,她成為了我所走到的第二十個省會級城市,童年時的我,總以為西寧是一個無風無雨、永遠晴朗的地方
而今,她確實也未用晴空萬裡之外的東西來顛覆那些幼年的夢想
所以我珍惜著每一個自己走過的地方,試圖盡一切可能去了解、去記錄、去記憶;如果你喜歡一個地方、一個人、甚至是一種方式,就會不由自主地去做這些事
每當有人問起,我希望自己能如數家珍地說出這些所以然來,只有這樣,我才覺得自己是去過了這些地方,才是真正用心去感受了他們的存在
同樣的,我也深愛的自己的家鄉,但又無比憎恨;深愛是因為我生於斯長於斯,憎恨是因為她真如一個魔都,能將人的本性和良知全部掏空
家、天下,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天下之大,何處又是我家?
西寧曹家堡機場,距西寧市區30公裡
西寧出租車起步價:6元
----------------------------------------------------------------------------------------------------------------------
莫八十與莫家街
莫師傅是我們的包車司機,稱其為莫八十,是因為他的車速永遠穩定在八十碼;他將帶我們度過接下去4天的旅程,環繞青海湖、穿越草原、翻過祁連山、突破河西走廊,最終達到嘉峪關
這樣的漫漫征途,讓我想起了《西游記》中的一句台詞——此去西天路途遙遠,有十萬八千裡
莫家街則是西寧著名的小吃街,我想,像我們這樣慕名而去、還特意找了個離它近在咫尺的住處的人,大約也不在少數
我一直在暗自思量,這兩者之間除了姓氏相同之外,還有什麼內在的聯系,甚至還自說自話地以為,是不是莫姓在西寧是大姓、以至於他家還開了一條街?
這當然是無釐頭的瞎揣摩,研究的結果當然也是無功而返
莫師傅是個好人,與他同宗的莫家街卻不是一條好街,只要是稍有點常識有點心眼的人,在莫家街轉上10分鐘,就會明白這又是一個光做外地游客生意的地方
毫無疑問,在與莫師傅的接觸中可以了解到,以當地人的收入水平,是絕對消費不起莫家街裡那樣的定價的
所以說,網絡的傳播是有利有弊、有偏有頗,如果沒有大眾點評網上那麼多托和人雲亦雲的人,我等又怎會到這裡來
我討厭這樣的地方,卻又不得不容忍它們的存在,正如不得不容忍很多我厭惡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一樣,只能在嘗完一口粘稠冰爽的永慶酸奶後,匆匆遠離,不再走近
莫家街:永慶酸奶,近街口,每天限量供應,售完為止;其余10分鐘轉轉走人
----------------------------------------------------------------------------------------------------------
無心之過
來不及喘息的一行人在稍作停留後便匆匆奔赴此行的第一個目的地、位於湟中縣的塔爾寺
上一年在扎什倫布寺的奇遇,使我們對格魯派的寺院頗有好感,然而初到這座先有塔而後有寺的廟宇時,掩蓋不住的是小小的失望之情
在扎什倫布寺游覽時,不曾有過如此大批的游客,將本來的清修之所擠得如同牛市時的證交所一般,朝拜的藏民是主流,而作為過客的旅行者則是非主流
但是在塔爾寺,一切都顛倒過來,熙熙攘攘的怎似一個廟宇,連寺院門口的轉經廊都沒有修繕完整,顯得極不專業

昂貴的門票價格讓我們徹底打消了入寺參觀的念頭,盤算著只在附近逛逛到此一游拍拍屁股走人,西部高原傍晚時分的陽光依然耀眼,似乎全國都在發大水的事實與其毫無關系
但是沒過多久,漫無目的閑晃的一行人便莫名其妙地發現自己置身在寺院核心——金瓦大殿的門口,啞然失笑之間,心裡暗想原來到處亂走也是能夠逃得成票的
盡管是無心插柳,心懷愧疚的眾人還是在宗喀巴大師的祭壇前小小隨緣了一把,雖然有此意外之喜,但直到此時我仍在苦苦尋找著拍照的狀態
我的狀態無疑非常糟糕,僅次於2006年獻血後第二天就出行的那次,大病初愈,體力沒有完全恢復,就算爬幾格台階,都使我搖搖欲墜
驚喜依舊在繼續,寺廟後山的班禪行宮讓我想起了羅布林卡的格桑頗章,還看到了久違扎什倫布寺的照片,該照片拍攝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還是一個黑與白才能定格的世界
小玉同學依然不改愛搭訕的本性,在被勾起的、並不算遙遠的回憶裡和喇嘛們興致攀談,我又懷念起了日喀則,那個離上海四千九百多公裡的地方
日喀則雖然是上海著力援建起來的,卻是如此的天高雲淡,遠不如她的援建者的家鄉那麼焦慮不安,五千公裡,隔出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夾雜著一絲涼意,高原的風很快吹散了思緒,似乎是在為明天的曬佛大會做著清潔工作
塔爾寺,位於湟中縣,距離西寧市區26公裡
門票:100元(旺季)

逃票路線:
從八寶白塔後面的路直走,到了大白塔後右轉,走到T字路口後左轉繼續往前;不久後右手邊有一上坡小路,人煙稀少,走進去,左轉後可見一扇小門,進入後即是正殿群,該處有一殿正在裝修,所以此門開著,裝修完畢後不排除關閉的可能
還有一方法就是從出口處進入,也沒人看守,經本人驗證可隨便出入;後山的班禪行宮不用門票可隨便進,個人認為比較值得一觀;其他小殿可能要檢票,但散客也非常容易混進去
----------------------------------------------------------------------------------------------------------
禮拜與曬佛
西寧及其周邊地區是一片很神奇的土地,以至於可以今天晚上看回族人禮拜、第二天早上看藏傳佛教寺院的曬佛
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裕固族......如此眾多不同風俗、不同信仰的民族能在這一片並不算遼闊的天地間並存,是比青海湖、祁連山勾勒出的壯麗畫卷更為令人稱奇的事
我們國家固然有56個民族,但這種在一塊狹小區域內並存著這麼多個民族的現像並不多見,例如民族數量冠絕全國的雲南,也是各民族各守一方土地而相安無事——大理的白族、麗江的納西族、中甸的藏族、怒江的傈僳族怒族,劃地而治顯而易見
這是我第四次進入藏區,綜合歷次的觀察,除去個別現像不論,我覺得藏族人並不是好鬥的民族,甚至非常的內向,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挺淡定
他們對於自己信仰的堅持可以令地球上其他種族瀑布汗顏,但是對於其他信仰、風俗和生活習慣卻並不排斥,秉承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信條,延續著自己相對獨立的生活方式
至少就我接觸過的藏族人而言,他們都是友好的,至少在你表示了自己的友好以後,他們會如此反饋,就連以彪悍著稱的康巴藏族人來說,他們並不容易接近,可是通情達理得很
在青海藏區,藏民們同樣保持著上述這些傳統,點酥油燈、拜佛、放牧、腳踏實地經營著在外人開來可能是很辛苦的生活,他們可能很精明,但並不狡詐
同一地區的另一個大族是回族,但是他們與藏族唯一的相同之處,可能只在於全民擁有著同一個信仰,其他方面就再無交集了
在西寧的東半邊,你會遭遇到非常多的回民和鱗次櫛比的清真寺,還有那個並沒有宣稱全國連鎖、卻最令人感到配得上全國連鎖這個稱謂的品牌——蘭州拉面
但是除了香濃美味的蘭州拉面,似乎這個民族就再無可取之處,蘭州的出租車司機甚至對他們嗤之以鼻,向我們不斷抱怨著當地回民的無惡不作
然而很矛盾的事是,當你在東關清真大寺看到回族人禮拜那種虔誠的時侯,沒有人會把他們與那種善於作奸犯科的人聯系在一起——只會想,當禮拜結束時,他們是怎麼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這當然是個玩笑,但事實是,人一天只吃三頓正餐,回族人一天卻有五次禮拜;我不想說別的,是不是很少有人會在一天裡重復五件同樣的隨便什麼事?何況是向主懺悔自己的罪過
在人類歷史上,因宗教信仰不同而終起戰端的事例可謂比比皆是,直至今日仍沒有什麼改變;照常理來看,藏、回兩個完全南轅北轍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個地方,那不打起來才怪了
回民好鬥且團結,會抱成一團去招惹內斂溫順的藏族,藏族雖然不好鬥、但並不好欺負,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也是一呼百應,然後就是群架了,是不是?
我思來想去,我們漢族人的中和可能是他們兩個族群能保持現時平衡的一大原因,或許用第一人稱不大合適,因為我並不是漢族人
漢族人是一片有根之葉、又是一劑無根之水——這是我個人的總結看法,因為漢人崇尚落葉歸根,又喜歡到處串門,看看春運就知道了
為什麼會這樣?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錯,功名利祿,這就是漢人的信仰
這種功利主義的思想,可謂把人類遺傳密碼中最罪惡的部分——自私、貪婪發揮到了極致了,不過暫且不論漢人思想的貶褒,我覺得恰恰是這種看似不良的民族個性,卻無形中成為藏、回兩個民族之間的中和劑
如果世界上只有藏族,他們必然生活在一個理想的神之國度,但那並不現實,也不可能,漢族的思想會讓他們意識到這一點,使得他們在理想主義的內核外披上一層理性的外衣,所以他們才有今天的理性和務實
如果世界上只有回族,那這個世界必然是一個充滿爭鬥的修羅界,但漢族的思想會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那些伎倆在實用主義至上的漢族面前,只不過是些雞鳴狗盜的雕蟲小技,強中自有強中手,不是每時每刻,都容得下他們造次的
在這裡,我並不想討論誰優誰劣、分出個高低上下,就像人固然有貧富聰愚之差、但本質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類社會的精彩之處,是各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源泉和動力
正如我的專業是經濟學,自以為對金錢的本質有點認識。它在作為貨幣進行結算的時候,是方便人們生活的工具;他在作為武器對人類進行奴役的時候,又變得如此邪惡
好比一枚硬幣,總是有著正反兩面,不僅是漢、藏、回或別的民族、宗教、信仰,世間萬物莫不是這個道理;我們不斷地選擇,一直在得到、也一直在失去,總是在矛盾中尋找自己前進的方向,總是在糾結中思考著生命的意義
我一直在試著尋找規律,找到的第一規律是“無常”,第二個規律就是“矛盾”;因為矛盾,我們學著客觀理性,因為無常,我們學著從容淡定
(馬克思:小鏡子,你媽媽叫你回學校上哲學課~)
回族禮拜:
東關清真大寺,西寧東大街,大十字打車前往起步價;一天5次,最晚一次晚上9點半,在禮拜堂外觀看,注意觀看時保持肅靜,盡量在禮拜散會前自行離去

塔爾寺曬佛:
每年農歷六月七日,若天氣晴好,在塔爾寺前迎賓路的三岔路口曬佛台前觀看,早上八點到九點,可供奉哈達於佛像唐卡中祈福;拍攝的照片切忌放在網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