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王家田,已經傍晚,考山路離的不遠,於是步行前往,中間穿過了一個菜市場一樣的地方,有當地人在裡面擺補鞋、縫紉之類的小攤,看著跟國內差不多。
考山路的夜晚真是壯觀,太多太多的老外,在上海時我總是自豪上海是個國際化大都市,到了考山路我都感到有點慚愧。走進一家7-11,卻發現放啤酒的冰櫃被用繩子捆了起來,原來在今天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啤酒也是被禁止出售的。
好不容易找到家有啤酒的餐廳吃完飯,打了輛出租車讓司機送我到最近的輕軌站,計價器顯示55,我給了他張100的,他竟又找給我55。
去泰國前讀到過一本美國人寫的關於泰國的書,說泰國人有兩個地方比較弱智,一是方向感,二是數字。在曼谷,我有時拿著地圖向摩的司機問路,對方竟拿著地圖顛三倒四地搞不清上下,對自己居住的城市都這麼沒有方向感,感覺泰國人學校裡是從來不上地理課的。
我一直堅持認為人種、民族之間是存在天賦差異的。在泰國,你幾乎看不到一樣家用電器是泰國本地品牌的,連電風扇都是日本松下的,好像泰國人不發展制造業一樣。
幾年前看過一部關於人類起源的片子,才讓我明白為何黃種人和白種人在創造天賦上差別會這麼大,我們都知道人類都是由猿演變而成,但演變成白種人的猿種叫摩斯保爾猿,它在自然界中原來是食肉性動物,而演變成黃種人的猿種叫凱爾特猿,它在自然界中原來是食草性動物。
毫無疑問,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要比食肉動物容易生存的多,食草動物無需發明什麼工具,每天只要重復著拔點草就可以填飽肚子,這就造成今天的黃種人創造力差,喜歡重復性勞動,日本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反,食肉動物要想填飽肚子則不太容易,經常要互相配合才能捕到獵物,還要開動腦筋發明對付獵物的工具。這就造成今天的白種人發明創造能力很強,在利益面前也比較現實。兩個白種人,即使原來有很深的矛盾,但為了共同的利益,他們也會合作;但中國人,如果鄰居之間有了矛盾,往往就會老死不相往來。
我有個大學同學,很多年前嫁給了日本人,也有了小孩,一次我問她的日本老公:你以後,是把孩子放在中國接受教育,還是放在日本接受教育,他回答我:我既不放在中國,也不放在日本,我要把孩子送到歐美接受教育。他認為:在未來的五十年裡,這個世界的領跑者依然是白種人,而不會是黃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