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臨安

作者: tjm1966

導讀浙江臨安是個頗能體現浙江山水風貌的地方,青山綠水,郁郁蔥蔥,山勢並不高峻但蜿蜒起伏,水不浩蕩但溪流清澈。在臨安,登山而不累,涉水則悠然,是休閑養生之旅的去處。 我最早到臨安是1999年初春,先去了西天目山。在臨安我聞悉抗戰初期周恩來到過臨安,並在西天目山下為浙西行署軍政人員、政工隊員、干訓班學員和浙西臨時中學師生作團結抗日講演。到西天目 ...

浙江臨安是個頗能體現浙江山水風貌的地方,青山綠水,郁郁蔥蔥,山勢並不高峻但蜿蜒起伏,水不浩蕩但溪流清澈。在臨安,登山而不累,涉水則悠然,是休閑養生之旅的去處。

我最早到臨安是1999年初春,先去了西天目山。在臨安我聞悉抗戰初期周恩來到過臨安,並在西天目山下為浙西行署軍政人員、政工隊員、干訓班學員和浙西臨時中學師生作團結抗日講演。到西天目山後,我們看了當年講演的地方和臨安為之所建的紀念亭。

拾步登山,感覺山雖高千余米,但並不感到險峻,步履輕松。山高林密,氣候涼爽,據說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盛夏平均溫度25℃。行走其間,濕漉漉的空氣清新,確實有神清氣爽的感覺。沿途未見特別的奇石異峰,但見滿眼的生機勃勃的綠樹,特別是山路邊隨處可見觸手可及的一株株高大的柳杉。西天目山有“大樹王國”的美譽,指的主要是那些高大挺拔的柳杉和金錢松、野生銀杏樹等樹木群落。我到了“大樹王”的景點,那株被譽為“大樹王”的柳杉早在宋代即稱為“千秋樹”,明代已是四五圍大樹,清代乾隆南巡游覽西天目山時,封此樹為“大樹王”。當地人以此為神木,傳言此樹樹皮可醫病,爭相揭取樹皮,終致此樹上世紀30年代死亡,後人只能睹其遺容了。

“大樹王”景點不遠有處名為“五世同堂”的景點,懸崖上有一棵千年樹齡的銀杏樹,在其基部世世代代已萌發出22枝大大小小的植枝,蔚為奇觀。銀杏是中生代孑遺植物,為我國特有,西天目山不僅野生銀杏眾多,且有此景,實在難得。旁邊懸崖下,一株株金錢松樹干端直,直刺青天,被譽為“衝天樹”,給我留下深刻印像。

登上被稱為仙人頂的山頂,我沒有見到池水也即傳說中的“天目”,但奇異的是正在那裡徜徉時,突然天上下起的雪花,一時間眼前一片空濛,山頂上的雜樹樹枝樹梢掛滿了粉團似的雪花。初春而遇雪,下山巔而雪霽,這是西天目山頂留給我的獨特奇遇,也許是仙人有靈?

下山前往臨安另一處景點太湖源。太湖源又稱“小九寨溝”,是一處靜謐的峽谷,一道清溪自峽谷流出,此溪被稱為太湖源頭,在溪邊一塊大石上刻有“源”字,當然太湖源有多處,未必此處真是太湖之源,但此溪是太湖源之一則是可能的,實際上此處是太湖水系主河流東苕溪的源頭。沿著溪谷溯流而行,走進峽谷深處,但見山溪漱石而下,忽而湍急洶湧,濺起陣陣浪花,忽而石崖飛瀑,直落碧純深潭,忽而灘平緩緩流淌,峽峰倒影其間。峽谷不長,不到1小時就可到終點,但峽谷清幽,峰岩滿是植被。印像最深的是入口不遠處的崖壁上長滿了碧綠細長的龍須草,此景喚作“龍須壁”,當地人又稱此峽谷為“龍須峽谷”。 太湖源可以說是處袖珍峽谷,峭壁陡崖,懸瀑飛瀉,清溪流淌,植被豐茂,逛景而不累,戲水而無險,確是個休閑旅游的地方,怪不得近幾年成為滬上婚紗攝影的理想取景地,包括姚明也在此處留影。

離我臨安下榻處不遠有處古建築,特意去後發現是錢王陵,原來是那位箭射錢塘潮的北宋初年吳越國王錢镠的陵墓。陵前的大街名曰錢王大街,應是臨安一條主要街道。陵墓依山而建,就在城內,這是臨安一景,也是其他地方所未見的。

2007年6月底,我再次去臨安。此行是我所在單位紀念七一黨慶活動,先去臨安大明山,後去嘉興南湖。大明山別名千畝田,其勝景在山顛,那裡地勢平坦,是一處群山環抱的小型山間河谷盆地,廣達千畝,故名。溪流在山巔盆地中曲折回蕩,最終在龍門口附近寬不足三十米的山口飛流而下,形成龍門飛瀑。在嵯峨挺拔海拔千余米崇山之巔,竟有如此質樸幽靜的山谷盆地風光,實為奇異。相傳朱元璋起義兵敗至此屯軍,招兵買馬,聚集訓練,養精蓄銳,後殺下山去,最終打下大明江山,故此山稱為大明山。看來這片山頂谷地還曾是一個王朝的搖籃,真是處寶地矣。

大明山又一異處是山峰內有穿山而出的礦洞,前往千畝田要經此途。原來此山岩石中含鎢,經年開采,易開采的鎢礦已采盡,留下了蜿蜒綿長的礦洞。難以開采的鎢礦只殘存在大明山幾座險峰峰頂,那裡的山峰上可以看到一些烏黑的岩石,據說就是裸露的鎢礦石。大明山礦洞有幾個洞口,其中一處洞口外便是可登千畝田的龍門口,另有一處洞口外即是懸崖,臨崖腳下深谷,前方不遠處峰巒嵯峨,山景無限。

2010年8月初,我與人三到臨安。此行主要是去西天目山和青山湖,西天目山是重游,而青山湖也不陌生,從杭州入臨安城,青山湖上的大橋是必經之地,湖光山色已早入眼底。沿杭州至黃山的杭徽高速公路至藻溪出口右行不遠就可見西天目山。此山我雖曾去過,畢竟已是十一年前的事了,時過境遷,山形依舊,但景物已變遷。那時,西天目山還沒有山門,也無登山公路,而今這些都有了。乘景區中巴一路上行二十多分鐘到終點海拔千米的龍鳳尖停車場,入“大樹華蓋”山門。

沿平整的山路蜿蜒下行,一株株高大的柳杉就在身邊隨行,十一年前的西天目山記憶被逐漸喚起,林間空氣清新而涼爽。據說2005年浙江林學院曾對西天目山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進行過測量,測到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30000個/cm3,為全國之最,可謂是天然氧吧。

走到我前未曾履及的四面峰景點,此峰突出眾壑之間,三面臨深谷,峰前遠眺,崖下前方正對一道山谷,細看正是入山的山谷,谷中一條細路蜿蜒伸向遠方,正是我進山所經的公路。腳下山巒起伏,眼前開闊無限,實是登高望遠並觀天目勝景的好去處。明代慎蒙《游天目記》稱此峰“天目第一奇絕處也”,1934年徐悲鴻在此作油畫《天目秋色》。

從四面峰繼續下行,來到倒掛蓮花峰景點,一方台旁石筍聳立,高數丈,五石分峙,各自高撐,狀如蓮花,是一處自然勝景。此峰與如斧劈般青壁石峰間上一道下行石階,據說有二百多階,一鼓作氣快行而下後,開始拾步上行,便轉入我曾到過的“大樹王”景點,再前行不遠就是我也曾履及的“五世同堂”景點及“衝天樹”景點。我看導游圖,這一片統稱為“大樹王”景區,應是西天目山的精華了。

“大樹王”已故,人們在其附近發現了另一株生機勃勃的大柳杉,稱之為新“大樹王”。 這一帶的柳杉,樹齡在五百年以上的據說有500余株。天目山的柳杉群,如同頂天立地的綠色屏風,又像撐起一頂頂綠色的華蓋,集中成片,蔚為壯觀,實為罕見。

離此繼續前行,到了同屬“大樹王”景區的開山老殿。記得1999年我到西天目山,從山頂下來時曾在一古舊的寺廟稍作休息,不知道是否就是這裡。現在的開山老殿已是新翻修的建築已難覓記憶中的舊貌了,殿額“獅子正宗禪寺”,當年應是天目山佛教臨濟宗中興之地,現在已看不到多少佛寺氣息,而淪為一處山民經營的游客旅途歇息進食飲茶的地方了。

從開山老殿可步行下山,沿途還有一些零星景點,也是我往年登山所經之路。此次我沿另一條山路前行,未幾便來到龍鳳尖“大樹華蓋”山門,便登車下山。

夜宿青山湖畔的一家五星級酒店,翌日坐船游湖,游船簡陋,噪音不小。青山湖實為水庫,蓄臨安東笤溪等溪流而成,雖也為湖光山色,但景致一般。較有特色的是水庫近岸水中有一片片長勢還好的水杉,據說樹種來自美國,國內其他地方也有種植但成活率不佳,唯青山湖水土還適宜。

湖上遠眺,遠山頂上有一塔,此塔位於臨安城東,實為臨安一景,前兩次到臨安便為我所留意。離湖上岸驅車到臨安城東郊外一家農家餐館用午餐,車經一小山,抬眼便看到近處此塔。此塔名功臣塔,為吳越國王錢镠所建以表彰屬下,古塔還完整,周邊無圍護設施。看來,臨安民風古樸,無虞有人損毀古跡。

注意到流經臨安的笤溪,有東笤溪、似乎還有支流南笤溪、中笤溪。這使我想起宋人胡仔的《笤溪漁隱詩話》,頓感臨安平添了一份文史煙雨。不過,胡仔著書所在的笤溪恐怕是湖州的東、西笤溪,不過臨安與湖州安吉山水相連,文脈同根,為同一片文化歷史土壤。那份山水間留殘著千余年來不絕如縷的漁隱詩話,令人駐足流連。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